现代大学生如何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快 我等着呢 急用啊,谢谢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德育工作问题探析
孙晓棠
(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科学系, 河南 新乡 453003)
摘 要: 利益是道德发生发展的最终根源。高校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必须以学生为中
心, 完善相关政策, 健全相关制度, 解决高校中不同主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的冲突, 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建设;市场经济
收稿日期:2006- 11- 12
作者简介: 孙晓棠(1963- ), 男,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
师, 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事业, 教育经费
是教育事业赖以发展的必要的物质保证。但是随着高等教
育规模的急遽扩张, 国家投入高校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造
成大学内部教育资源与学生需求的不对称。新形势下, 公
办高校也是一个独立的法人, 具有双重利益关系。高校扩
招和高等教育成本的补偿与分担政策, 拉动了教育消费。
而经济利益导向使部分高校丢弃公益使命, 以规模求效
益, 盲目扩张, 不惜以牺牲教育教学质量为代价。这种代价
也最终落到了学生身上, 影响着高校的职能和使命定位、
高校的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 表现在高校的学术、招生和
学生的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就业选择和人生道路选择等
活动中。这些一方面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勤奋学习, 注重能
力锻炼, 完善知识结构, 努力成才; 另一方面, 高额的教育投资强化了他们的效益观念, 学生及家长开始注重教育回
报, 对高校办学条件及教学、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二)知识经济淡化了学校的育人功能。在经济全球化
的影响下, 现代科技迅猛发展, 知识经济不断彰显它的重
要性, 这使知识的重要性被社会公众普遍认同, 人们更加
重视学校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功能, 淡化了学校的育人功
能。随着社会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以及人们贫富的不同、收
入上的差距等, 导致高校教师流动性加大, 部分教师只注
重教书不注重育人, 师德意识淡薄, 个别教师起不到为人
师表的作用。“重科研轻教学”在有些高校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导致道德评价上的双重标准。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受教育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在现代社会中
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 学生个体一方面有
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要求, 另一方面生存压力与市
场经济又给他们注入了个人主义与实利主义的混合剂。尤其是教育成本分担, 使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与社会需要和
国家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加剧。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
常常不能变为这些大学生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 造成他们
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 在道德追求上降低标准。大学
生认为应该讲道德, 但较多地局限在道德对社会关系、人
际关系的协调功能, 而忽视道德对人的心灵净化、人格提
升的教化作用。
二、对完善德育工作的思考
我们国家正处在力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
的关键发展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人的精神和思
想上的失重状态正在困扰着我们的高校发展。分析困境产
生的原因, 积极探索应对挑战、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才是
当务之急。
(一)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确保高校德育的首要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在全社会要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
主义荣辱观, 进一步重申了“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
观。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不仅符合当前我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而且突破了传统义利观的局限,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德育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高校不仅是为了经济发展而存在, 更
是为了探究真理。高校的使命是探究人类从物质世界到精
神世界发展的历史和未来; 并且, 高校从事的是人的教育
工作, 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应该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能
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他们走向成功所必需的个人品
质、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二)确立大学生的中心地位, 保护其合法权益。世界
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 高等教育要采取学生为中心的新
思路以及新模式, 国家和高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
作为关心重点。过去计划经济年代, 在“德不言利”传统思
想的影响下, 让大学生形成了“守德”就意味着付出的思维
定式, 使人们望“德”生畏。其实, 道德自产生之时就根源于
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其存在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对这种利
益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马克思早就指出: “‘思想’一旦离
开了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大学生的道德水平集中反映
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人们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理解和科
学认识。现代社会在人的发展上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实现了
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大学生对高校的管理活动有着平等
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同时对大学的管理制度走向科学和公
正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所以要完善大学生的利益表达机
制和利益平衡机制, 切实保护好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国家政策法规, 实现校园的公平。学校、教
师、学生等在价值取向上的冲突问题, 最终都可以还原为
政策和制度问题。一是许多冲突本身就是政策、制度缺失
或不健全所造成的。必须努力完善社会的法律体系, 尽可
能地减少法律与道德在调整学校与师生行为功能上的空
白点, 实现德法并举。要实现公共信息的公开化, 建立学
校、师生信誉的群众监督和保障体系, 为师生的守法和守
德行为创造优良的培育和支持空间。要建立道德责任追究
制, 使违德者付出代价, 践德者获得应有的奖励或补偿。同
时, 必须通过有效的制度运作, 实现校园的公平和正义。二
是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评价机制。政府要根据高校的层次与差别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体系, 使他们合理定位, 办出
特色和水平,同时兼顾短期效应与长远利益。使各类高校不
盲目追求大而全的高校模式。高校要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制
定自我评价标准,把教学与科研、规模与质量、教书与育人、
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大德育工作在学
校评估体系中量化的权重。
(四)增强德育工作内容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人, 或任
何理性存在者, 都是作为目的而存在, 并非某个意志可随
意利用的单纯手段。在人的一切行为中, 无论它们指向人
自己或其他理性存在者, 人必须作为目的被对待。”作为实
践理性, 道德建设有着特殊的实践特征, 人是主体也是客
体, 人是起点也是终点, 人是目的也是手段。高校在建立道
德规范体系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实现一元与多元的统
一、他律与自律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
统一。牢固树立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科学理
念。所谓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就是要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
允许多样性的存在, 不能人为地追求整齐划一。所谓他律
与自律的统一, 就是要在不断完善道德规范, 强化道德他
律机制的同时, 不要忘记实现学生的自律才是道德建设的
最终目标。所谓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就是要在谈“适应”的
同时不能忘记 “超越”, 不能因一味地强调对社会现实的
“适应”而背弃了道德本身对人的行为的指导和“超越”价
值, 当然脱离实际的美丽的“超越”也只会把道德建设引上
歧途。而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追求的则是道德规范的合理性
和科学性, 道德的内涵并不只是意味着付出, 道德也蕴涵
着应有的获得, 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是重塑校园公共精神的
制度保障。
(五)强化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职能, 努力营造良好的德
育环境。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力量除来源于习俗的规约
和人的内心信念之外, 主要的外在力量来自于社会的舆
论。舆论是社会大众对社会现象或者人的行为方式的评
价, 是道德他律产生作用的重要力量之一。舆论的力量从
表面上看, 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巨大的有形的强制性, 但是
它所产生的引导和制约力量却犹如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一
样, 无形的压迫力让你每时每刻都难以摆脱, 直接决定着
周围环境对你的接受或支持程度。因此, 每一个社会个体
都非常注重舆论对自己的评价,高校学生亦是如此。但是舆
论的产生也不是无中生有的, 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中
先进分子的倡导和示范, 取决于社会宣传机器的导向和指
引。正确的舆论引导, 能够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对大学生
的道德评价和行为取舍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 反之则会产
生反向的阻碍作用。同时, 正确的强势舆论力量也能够对
社会不良现象产生有效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博树,王桂兰.重建中国私立大学: 理念、现实与前景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列宁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纽约:麦克米兰公司,1985.
责编:思 源

还有一篇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价值导向的思考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编辑部邮箱 1993年 S1期

我这下载不了
你自己找找下载下来参考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