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在历史上都有哪些救人案例与典故?

艾灸在历史上都有哪些救人案例与典故?

1、《左传》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重病,求医于秦,秦伯遣精于针灸术的太医医缓前往。医缓诊后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此“攻之不可”

    的“攻”字,即指当时的灸法。

     2、《汉书?艺文志》中综合我国古代治病方法为“箴、石、汤、火”,火灼是古代治病四法之一。灸法在古代曾是帝王、诸侯、将相治病诸法之上乘。临床实践证明,灸效不亚于针效,故灸法在历史上曾列箴、

    石、汤三法之前。

     3、三国时魏王曹操之子东平王曹翕善研灸法著《曹氏灸经》七卷,为最早的灸疗专著,所载施灸孔穴

    增多,施灸的禁忌也较以前诸书具体,并申明禁灸原因。

     唐朝的孙思邈就经常用艾叶温汤洗浴足三里。他幼年多病,中年时开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烧”,93岁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因孙思邈有功于医道,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多次召见了他。

     4、灸法在宋代皇宫中得到宠遇,宋太祖曾亲自为太宗皇帝施灸并取艾自灸《宋史》(“太宗尝病亟,

    帝往观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此事后人传为佳话。

     5、明代医学家李言闻,李时珍之父!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称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弃也”,故蕲艾因此而闻名全国。李时珍的父亲还专门写过《蕲艾传》。湖北蕲州是我国著名药物学家李时

    珍的故乡,蕲州出产的艾又称“蕲艾”。蕲艾与蕲竹、蕲蛇、蕲龟被称为时珍故里的“四大奇珍”。

     李时珍在艾叶运用上,有两条宝贵的经验颇能启示后人(一是艾袋,选细软熟艾用布缝成袋子,围在肚脐腹上,对中老年人脐腹冷痛、妇女寒性痛经有很好的疗效;二是艾垫,将细软熟艾制成如鞋大小、厚度3,5毫米的鞋垫,能治疗和预防寒湿脚气、足癣、冻疮等。在此基础上,后人又制出了艾枕,就是把细

    软的熟艾用布包起做成枕头,对风寒湿引起的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6、清代廖润鸿所著《针灸集成》中记载,广西有一人,“少时多病,遇一异人,教令每岁灸脐中,自

    后康健,竟年逾百岁而甚健壮”。这一保健方法还传至日本。

     7、日本《文库名家漫笔》里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荐几位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满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当问及满平的长寿秘诀时,他答道(“无他妙法,惟我家自祖先相传,灸三里。其

    灸法为(每月自朔日灸,至八日止,年中逐月无间断。”。

     8、清宫医案里记载(光绪34年,太医院的御医用蕲艾加以药物粉碎揉搓后,再用绫绢包裹制成六寸

    宽的腰带,给光绪皇帝系在腰间来治疗腰胯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

     9、雪肤美人是古人对肌肤的最高礼赞,雪肤美人浴是慈禧御医研究的美白大浴,这个药浴方里有玫瑰

    花、白芷、艾叶、菜花等。据传,慈禧常年用雪肤美人浴沐浴,肌肤胜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1

以下案例摘自《灸法秘传白话注解》。

    《针灸资生经》

    (1)施秘监尊人患伤寒,咳甚,医告技穷,施检灸经,于结喉下灸三壮即瘥,盖天突穴也。

    (2)执中母氏忽患鼻衄,急取药服,凡平昔与人服有效者皆不效。因阅集效方,本出“千金”,云:口鼻出血不止,名脑衄,灸上星五十壮。尚疑头上不宜多灸,只灸七壮而止。次日复作,再灸十四壮而愈。有人鼻常出脓血,予教灸囟会亦愈,则知囟会、上星皆治鼻衄云。

    (3)有人患痫疾,发则僵仆在地,久之方苏。予意其用心所致,为灸百会,又疑是痰厥致僵仆,为灸中管,其疾稍减,未除根也,后阅脉诀后,通真子有爱养小儿、谨护风池之说。人来觅灸痫疾,必为之按风池穴,皆应手酸疼.使灸之而愈。小儿痫,恐亦可灸此。(编者注:中管即为中脘穴。)

    《洪氏集验方》

    治脚气灸法:灸风市两穴,以多为贵。蔡元长为开封少尹,一日据案,忽觉虫自足心行至腰间,落笔晕倒,久之方苏。椽曹曰:此疾非俞山人不可疗。使呼之,俞曰:真脚气也,灸风市一艾而去。明日又觉虫自足至风市便止,又明日疾如初。召俞,俞曰:是疾非千艾不可,一艾力尽,故疾复作。蔡如其言,灸数百,自此遂愈。(沈公雅检正说:予绍兴辛巳岁在吴门,虚郡宅以备 巡幸,徒治吴县。县卑湿,始得足痹之疾,以风市为主,兼肩隅、曲池、三里,灸之即愈)。

    《扁鹊心书》

    余治一伤寒,亦昏睡妄语,六脉弦大。余曰脉大而昏睡,定非实热,乃脉随气奔也,强为之治。用烈火灸关元穴,初灸病患觉痛,至七十壮遂昏睡不疼,灸至三鼓,病患开眼,思饮食,令服姜附汤。至三日后,方得元气来复,大汗而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