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在历史上都有哪些救人的典故

如题所述

《左传》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患重病,求医于秦,秦伯遣精于针灸术的太医医缓前往。医缓诊后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此“攻之不可”的“攻”字,即指当时的灸法。

《汉书.艺文志》中综合我国古代治病方法为“箴、石、汤、火”,火灼是古代治病四法之一。灸法在古代曾是帝 王、诸侯、将相治病诸法之上乘。临床实践证明,灸效不亚于针效,故灸法在历史上曾列箴、石、汤三法之前。

三国时魏王曹操之子东平王曹翕善研灸法著《曹氏灸经》七卷,为最早的灸疗专著,所载施灸孔穴增多,施灸的禁 忌也较以前诸书具体,并申明禁灸原因。

灸法在宋代皇宫中得到宠遇,宋太祖曾亲自为太宗皇帝施灸并取艾自灸,此事后人传为佳话。(《宋史》“太宗尝病亟,帝往观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
据《宋史》记载: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生病了,赵匡胤急忙前去探望,并亲自手持艾条替弟弟灸疗,赵光义体有寒湿,温热的气息通过艾灸送入体内,寒热交织产生疼痛,叫了出来。太祖于是将热艾往自己身上灼烧,的确很痛,这样做可以分担弟弟的痛苦,赵匡义感到十分感动。
古人赞赏赵匡胤对弟弟的深情厚谊,于是用成语“灼艾分痛”来颂扬他的美德,赞赏兄弟之间的情分。赵匡胤亲自为弟弟艾灸、也取艾自灸,可见其对艾灸操作熟练,并且相当信任。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传世墨宝不多,但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却收藏着一份“灼艾帖”,其内容是说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曾经接受过艾灸的治疗,欧阳修认为艾灸是一门学问,值得探讨与研究。

南宋著名的画家李唐,擅长山水和人物画,在他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就有一幅《灸艾图》,图中描绘的是一位村医坐在小板凳上,正在为病人灸灼背部。此图是我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现存于中国台湾省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医学家李言闻,李时珍之父,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还专门写过《蕲艾传》。李时珍称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在清朝以前,上至皇 家 宫 廷、下到普通百姓,都十分喜好艾灸,几乎人人都认可这种既能防病治病、又可养生保健的医疗方法。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弃也”,故蕲艾因此而闻名全国。湖北蕲州是我国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故乡,蕲州出产的艾又称“蕲艾”。蕲艾与蕲竹、蕲蛇、蕲龟被称为时珍故里的“四大奇珍”。
李时珍在艾叶运用上,有两条宝贵的经验颇能启示后人(一是艾袋,选细软熟艾用布缝成袋子,围在肚脐腹上,对中老年人脐腹冷痛、妇女寒性痛经有很好的疗效;二是艾垫,将细软熟艾制成如鞋大小、厚度3,5毫米的鞋垫,能治疗和预防寒湿脚气、足癣、冻疮等。在此基础上,后人又制出了艾枕,就是把细软的熟艾用布包起做成枕头,对风寒湿引起的头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清宫医案里记载(光绪34年,太医院的御 医用蕲艾加以药物粉碎揉搓后,再用绫绢包裹制成六寸宽的腰带,给光绪皇帝系在腰间来治疗腰胯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而清代廖润鸿所著《针灸集成》中也有记载:广西有一人,少时多病,遇一异人,教令每岁灸脐中,自后康健,竟年逾百岁而甚健壮。这一保健方法还传至日本。

在日本《文库名家漫笔》就有记载,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荐几位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满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当问及满平的长寿秘诀时,他答道:无他妙法,惟我家自祖先相传,灸三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