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样学习佛法才能真正对自己有益?

如题所述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四部《阿含经》等。
(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经,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另外经过修行,和没有修行的,对佛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学习修行佛法,要去多看佛经,要进行修行。佛法两千多年了,佛经浩瀚,不论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几乎你们所有的疑问,佛经上都有答案。)

2、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念佛心要恭敬虔诚,从一句至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最能去妄,妄念无处著脚,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久当自得耳。大势至菩萨谓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4、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15
后学简介一下自己的状况

我去年开始学佛,学佛之初,做了大概如下的努力:

首先就是广泛的了解佛教的很多事物,比如最基本的礼佛,乃至世出世间的好多名词的内涵,外延。比如四圣谛,四念处,八正道,三法印等等,很多很多。
然后就是了解宗门体系,开始选择法门。开始的时候眼都花了。各种法门都很吸引人。可惜但是不知道,再好的佛咒,都需要对自己的根器。何况还需要传承,需要通教理。盲目乱修,所得利益太有限了。
所以当时选择了几个佛咒作为开端。后来逐渐明白了一些,就开始逐渐放下,开始修净土。因为净土法门讲究的是信愿行,简单殊胜。
再后来,我就开始读佛经,稍微深入了解一下经藏,发现更多自己的问题。逐渐修正。
知道佛法是解脱法,是心法。如果不以解脱为目的,修行必然难以走正路。如果不从心地下手,必然盲修瞎练。
所以渐渐形成了,于一切处观苦 空 无常 无我。

去年5月下旬,突发了脑出血,这场病让我昏迷了20多天,发病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在昏迷中见到一处大殿,无数的菩萨在修行,我看到一尊向我飞来,我就清醒了。菩萨前来救度我很快就出院了。不仅如此,我的近视也好了。

这场病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无常。所以开始意识到要专修净土,以防无常到来,虚妄身心灰飞烟灭。我还要用这幅身体修行佛法呢。

所以开始更加努力的奉行十善,参加放生,做诸善事,回向功德。

后来看到奇书《西方确指》,多看了几遍,又看大安法师的讲解,发现这本书,每个学佛人都应该去看的。里面有很多修行的法要,对于念佛,持咒,禅修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引。

所以希望您也去看这部书,念佛持咒,要消归自性,这是关键字。理解这句话,太重要了。

只有用念佛念咒念经,不断的熏染根性,才能够让妙明自性得到显现。用口念耳闻,不思虑,自持其心的方式,把染污全部放下,把生灭也放下。自性自然现前。

所以后学认为,这就是最好的最得利益的方法,后学还在进一步修行中,希望能够给师兄一个参考。南无阿弥陀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2-15
说多无义。百度般若莲花处处开。一切亲自体会一下大师们的心得。
第3个回答  2014-02-15
先明心见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