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班级搞辩论赛,辩题为“文理不应该分科”求一些论据和提问对方的问题,重赏

如题所述

过早、盲目的文理分科对高中教学和学生素质产生不少负面影响。在升学考试竞争的驱动下,为了应考,高中文理分科越来越早、越来越彻底,变为“文理分家”。这种教育模式和教学状况,显然与普通教育目标、社会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危害匪浅。如果说“文革”前及改革开放初期,从高三开始的文理分科对学生知识结构影响尚有限,那么如今高一甚至高中一入学就分科,则严重阻碍学生全面接受基础文化学习,导致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和人格情感等缺陷。高中“文理分家”,既不利于学生全面、长远发展,也不利于高中、大学的教育教学的正常衔接。

  多年来,在“早分班早主动”观念的影响下,高中文理分科存在很大盲目性。尽管对于部分文、理科学术性向明确的学生来说,分科选择并不算难,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由于不十分了解自己的学科专长,文理选科易为外在功利因素所驱使。过早分科,有些科目并没有学到或学完,没有认识,谈何喜好?一些学生受家长、老师和社会因素影响,盲目甚至被迫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或不爱好的学科,即使考上大学,也心有旁骛,影响专业学习。

  措施得当,可以做到分科不分家

  为了矫正“文理分家”的弊端,不少学者建议取消文理分科,但实际上难以实现。在高校现行分科招生体制下,高考作为连接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本环节,既须检验基础知识学习,又应体现学科倾向;以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为基础,配以文科或理科其他科目的分科考试模式,仍较为合理而有效。从人才选拔的现实可行性来看,不是简单地取消文理分科,而是在优化高考科目组合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分科;同时改进中学教学管理,发挥会考的积极功能,推动各类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优化高考科目组合,变革人才选拔方式,引导基础教育全面发展。选拔性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变革可以引导中学教育教学。近年来,适应创新人才选拔的需要,我国不断推进高考科目改革。从68所部属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试点,到广东、江苏等部分省市新课改高考方案的实施,既增加考试科目的选择性,也兼顾考试内容的覆盖面,并引入面试、综合评价手段,由此推动了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这类改革虽不能根本解决考生学业负担过重、偏科等问题,但为今后中等教育寻求更为合理的科目组合积累了宝贵经验。

  采取有效举措,矫正过早分科弊端。高中文理分科是必要的,但不宜过早、盲目分科,更不能“文理分家”。文理分科的前提,应是让高中生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再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科优势、发展潜能,选读文科或理科。高中前两年系统学习各学科课程,打好必要的科学与人文基础,高三年级集中精力分科复习、备考。此举既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淡化高考的唯一指向性,亦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术视野。

  适当增加高中选修课,发挥会考积极作用。选课制在我国部分城市高中已进行试点,并初见成效,应创造条件向更多中学推广。英美等国的中学选课制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在高中后期教学课程中,建议文理分科学生互选一定比例的课程,在保证基础知识学习质量的同时,发挥学科特长,拓展知识面。应改进高中会考制度,加强会考管理,构建、完善教育评价诚信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将会考成绩纳入高校招生评价体系。

  目前,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有重视理科、轻视文科的偏科观点。忽视文科人才的培养必将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文、理。科是互相渗透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渗透将日益加深。有些新兴边缘学科甚至很难归类究竟是属文科还是理科。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应该广泛地吸收各种丰富的知识营养,以便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中文理分科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高考改革、中学素质教育、“减负”、高等教育发展诸多方面,我们应有全面认识。综观我国高校招生考试科目与中学教学模式的演化趋势,分科考试始终占主流,文理适当分科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同时,正视现行文理分科、“文理分家”的问题与弊端,采取有效举措,纠正过早分科、盲目分科,以推动中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