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

如题所述

在“首先”之前先说明一个问题:严格来说“标点符号”是一个并列断语,狭义的“标点”是断句用的,而“符号”则同时代表特殊的意义。传统的“标点”仅包括句读,它仅表明断句的位置。如果除了断句之外还有其它的意义则是的“符号”。例如:“这个人好?”和“这个人好。”显然是表达了不同的意思,问号起到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断句而已。“我读了三年大学。”和“我读了三年《大学》。”所表达的意思也完全不同,后者中增加了“大学是一本书”的意思。如果除具体的含义之外不含有断句功能的,则不属于标点,例如:“他天々迟到。”中的“々”除了表示重文之外,还有断意思的作用,属于广义标点的一种。“我很*你 。”其中的“*”是独立的意思,并没有 断句功能,所以只是特殊符号,不是广义标点。有很多时候我们在不严格的时候,会把“标点符号”简称为“标点”,尽管这和狭义的“标点”的含义并不相同,但通常不至于混淆。因为区分“标点”和“符号”和这个问题的答案关系不大,所以我在下面也会使用“标点”来代替“标点符号”。首先,古文是有标点符号的,比如:春秋时期的《侯马盟书》中使用一条或者两条短线表示重文,标点的一种。其中的标点以蓝色圈标出,此时的标点系统已经比较复杂,除了之前的单、双短横外,还有拐角符号,三角符号,圆点符号,方块符号等,用法也各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7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说文解字》说: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古代又有一个" 亅"字,《说文解字》说:"亅 ,钩识也。"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0-27

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这样,拿起笔来断句,就容易产生错误。语句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语法就是组词造句的规则。不通语法,自然也容易弄错句读。在这个题目下,附带讨论由於不了解对偶和文体而产生的句读错误。

第3个回答  2018-09-07
看到这个标题我笑了 也就只有现在的汉字才有标点符号吧 其余语言哪有什么标点符号
第4个回答  2018-09-08
省墨省简省空间,贵的结果,穷的必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