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的具体地点在哪

如题所述

具体地点是: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扩展资料:

淝水之战的影响

淝水之战,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淝水之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12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冲倾10万荆州兵伐秦,以牵制秦军,减轻对下游的压力,苻坚派苻睿、慕容垂、姚苌和慕容暐等人迎战,自己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8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5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10名大将,5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7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15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然而,晋军的胜利并非因其军队较秦军精良,而是胜在秦军过于轻敌以及传令系统不够完善,当时两军太过靠近淝水岸边,两方无法于陆地上作战,恐将形长期的消耗战,晋军遂要求对方稍微后退以便双方交战,苻坚不顾将领反对下令后退,由于秦军人数过多,导致误传军令,后方军队一退不可收拾,军阵涣散,晋军这才借机趁乱进攻。
是以少胜多的典例!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第2个回答  2010-12-06
淝水之战发生在合肥市肥西县以北的东记河上。它邻近安徽寿县。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特别是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12-06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1149.htm

第4个回答  2010-12-06
应该是在安徽境内的,再说淝水之战不应该只是发生在每个地方,因为他是比较大的战役啊,就如同淮海战役一样,不只是发生在徐州吧,还有周边地区,所以大致的地区是安徽省境内才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