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是哪两方?

如题所述

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

前秦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淝水之战的结果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扩展资料

淝水之战的历史影响: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

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东晋乘胜北伐,收回黄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谢安去世和前线主帅谢玄退隐而转为守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淝水之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23
淝水之战:北方政权很混乱,其中少数民族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不断壮大,在其首领苻坚的带领之下统一了北方。苻坚想灭掉南方的东晋发动淝水之战,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当时东晋只有区区 8 万人(谢玄带兵、谢安坐镇),苻坚指挥的前秦有 87 万人,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苻坚曾用投鞭断流(将马鞭放到河水中,都能阻断河水的流动,形容人多)来形容自己部队的人数多。当两方交战于淝水河,东晋谢玄喊话前秦:“双方隔着淝水河不方便作战,你让你的部队往后撤,先让我过河,之后再痛快地打一仗”,苻坚本想在东晋过河时消灭对方,因此下令让自己的士兵后撤。但在后退过程中有些“无间道”大喊“前秦已经大败”,前秦的部队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件,东晋的北府军趁着前秦大乱快速过河,大败前秦。对应典故: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形容前秦部队撤退过程中非常惊慌,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草木皆兵(苻坚看到一草一木都以为是东晋的部队,形容心中害怕)。
第2个回答  2013-01-10
淝水之战交战双方是东晋、前秦

备注:淝水之战简介

战役名称:淝水之战
战役地点:东晋豫州淮南郡淝水附近
战役时间:公元383年11月
参战方:东晋、前秦
参战方兵力:东晋8万人。前秦80万(嫡系兵30万、其他兵力50万)。
主要指挥官:谢安(东晋)、苻坚(前秦)
主要将领:谢玄、谢石(东晋),苻融(前秦)。
伤亡情况:东晋五千人。前秦嫡系部队全灭,其他兵力叛亡。
战役结果: 晋朝大获全胜
战役影响:
1、前秦:国家一蹶不振,苻坚被叛将所杀。
2、东晋:收复了一些失地,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1-10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
第4个回答  2013-01-10
东晋与前秦,是中国古代战争以少胜多的战役,已东晋胜利告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