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前,王朔赶走送钱的冯小刚,友情破裂的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如题所述

说到冯小刚,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冯氏幽默。在20世纪90年代的尾声,他通过几部喜剧电影奠定了"冯氏喜剧"和"贺岁片"的基调。

在提到他的喜剧作品时,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王朔

对于冯小刚来说,王朔就是他命中的贵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王朔,就没有今天的冯小刚。

就连冯小刚也说,遇见了王朔,就等于黑夜里遇见了北斗星。

然而在1997年,王朔最落魄走投无路的时候,冯小刚托人给他送去5万元,结果却被王朔扔了出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想要了解其中内情,得先了解王朔。

王朔这个人堪称是奇人,他自小在北京大院长大,后来建立了一个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人也全是大院子弟,比如马未都、叶京、姜文、赵宝刚、张元等一系列知名人物。

马未都 王朔

为什么说王朔是奇人呢?因为他实在是太有才华了。上世纪有一部电视剧叫做《渴望》,据说当时一到播放的时间,大街上都没人了,大家全部回家追究。

这部剧,就是王朔参与制作的。

1988年,是中国影视剧创作困难重重的一年,但是这一年,王朔有4部小说《顽主》《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被改编成电影,这一记录至今无人能打破。

后来导演姜文根据《动物凶猛》拍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直接拿下国内年度票房冠军,让主演夏雨拿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奖。

可以说王朔在那个年代,绝对是当红炸子鸡,不仅电影火爆,而且他的小说也开创了一个流派:痞子流派。

好友马未都曾在访谈中盛赞王朔:王朔的文学地位或者文学粉丝是非常多的,他作品的顶峰期,我觉得今天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做到,影响了一代人。

那个时候,莫言、路遥、贾平凹、刘震云、陈忠实都还没有出名,还在努力创作中,王朔能脱颖而出,可见才华非同寻常。

在王朔最火的时候,冯小刚通过朋友的介绍,结识了王朔。

彼时的冯小刚还没有出名,只是通过郑晓龙的关系,到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做美工。

冯小刚久闻王朔大名,刚一见面就猛夸王朔的作品,甚至后来天天跟在王朔后面王老师长,王老师短地叫着,那叫一个亲啊!

1991年,大名鼎鼎的《编辑部的故事》开播,编剧一栏挂上了冯小刚的名字。

其实当时大家都不同意给冯小刚参与编剧的,直到王朔说了句:"不要冯小刚,他也不参与了",这才给了冯小刚接触编导行业的机会。

王朔虽然在国内如日中天,但是社会上批判王朔的声音一直不断,在那些所谓正义之士们的讨伐之下,似乎喜欢王朔就是沾上了流氓痞气,王朔就是低俗的的代表。

但是王朔面对这些口诛笔伐并未展示出他凶猛的那一面,他的类似于"我是流氓我怕谁""无知者无畏""千万别把我当人"这样的一些书名和金句其实就是对这些批评最有效的消解方式,喜欢他的人有多喜欢他,恨他的人就有多咬牙切齿。

1997年,文艺界对于王朔的打压已经达到了顶峰,几乎只要和王朔有关的影视作品全部夭折。

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王朔对冯小刚留下了这样一句话:"电影你该拍还拍,但不要署我的名了,他们是冲我来的,你有机会活咱们就没必要一起死"。

随后王朔远走美国,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消声遗迹,除了冯小刚知道他的下落之外,他没向任何人提起。

半年后,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上映,火爆全国,票房高达3600多万,成为了贺岁档喜剧的标杆。要知道97年,馒头才2毛一个。

《甲方乙方》剧照

有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来,《甲方乙方》是根据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但是在演职人员表上,并没有王朔的名字。

又过了半年,王朔从美国回来了,此时的王朔可以说是被全面封杀走投无路,在他最落魄的时候,冯小刚托人给他送去5万块钱当做稿费

王朔没收这个钱,反而将这5万块给扔了出去。

王朔嫌钱少吗?不是,他不认同冯小刚的艺术方式,二人在创作理念,人生理念上有很大的偏差

王朔的理念是平民视角的精英式批判。

冯小刚追求的彻底平民主义意识创作。

所以冯小刚注定会迎面走向"新现实主义"影像风格,并逐渐与刘震云,刘恒接触并与王朔分道扬镳。

从创作角度上来说,王朔看不上冯小刚的创作思路,这5万的稿费拿着也就格外烫手,文人的气节,王朔身上还是很足的。

马未都曾说:王朔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依旧保存了作为一个作家基本尊严的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去跪舔那些所谓的美好

王朔的作品几乎每一本都能称作经典,他的小说几乎全都被翻拍成了影视剧。当年我看《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时多次忍不住拍案叫绝。

王朔对于中国文学是有开拓性的。他半发现,半创造了一种以北京话/普通话为基础,从平民角度出发,带有底层色彩("痞子")的汉语表达方式。

王朔的"痞子文学"从人物形象到情节对白,都极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京片子味儿不惹人厌,甚至有时会让人不自觉地发笑。

王朔的文字,具有必要的启发性和叛逆性,但是不至于产生反抗心理,因为书里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不会反抗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乐于接受王朔的文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3

马未都曾在访谈中称赞他的这位好友王朔:王朔的文学地位或者文学粉丝是非常多的,他作品的顶峰期,我觉得今天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做到,影响了一代人。

国人都知道王朔和冯小刚是有着多年交情的好朋友,但是因为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或者说是王朔的一个举动,开始让国人对他和冯小刚之间的这段好友关系愈发关注了起来,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我们稍后会讲,梗概就像是题目当中提到的那样:在1997年,王朔最落魄走投无路的时候,冯小刚托人给他送去5万元,结果却被王朔扔了出来。

或许当时差人去给王朔送去5万元的冯小刚,也是一头雾水的感觉,自己好心好意给好兄弟送去5万元的救济费,谁曾想,王朔竟然把这5万元当面扔了出来。网友对王朔和冯小刚之间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

“对于冯小刚来说,王朔就是他命中的贵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王朔,就没有今天的冯小刚。就连冯小刚也说,遇见了王朔,就等于黑夜里遇见了北斗星。”

王朔的成名时间要比冯小刚早太久了,当时冯小刚想要认识王朔,还是千方百计托人介绍的,和王朔认识的冯小刚,当时并没有太大的名气,也可以说是籍籍无名的状态,国人只听说过王朔的名号,却不知冯小刚的名字。在冯小刚成为编剧的路上,如果没有王朔的鼎力支持,绝对没有冯小刚事业上如日中天的今天。

也正因为王朔一次又一次地支持着冯小刚,才让冯小刚对王朔这位朋友产生了深厚的情谊。既然二人关系这么好,而且又是一路相互携行走来的,那为什么在王朔最困难的时候,却会直接将好友冯小刚送来的5万元抛之门外呢?只是因为王朔和冯小刚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性的变化,两人的价值观最终导致了王朔的这个举动。

1997年,冯小刚擅作主张,将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俗人》改编成了电影《甲方乙方》,以3600万的票房拿下了票房冠军,冯小刚也一下子名声大噪。至于冯小刚的擅作主张,究竟是不是之后王朔把他那送去的5万元钱直接扔出门外的原因,或许是有些关系,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当时根据据叶京说,此时冯小刚和王朔已经闹翻,分道扬镳。

后来,冯小刚托人给王朔送去了5万块元稿费,没想到被王朔一把扔了出去。他并不是嫌钱少,而是厌倦了冯小刚这样的行事方式。马未都曾说:“冯小刚和王朔之间,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至于这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其实也很好理解。也没有像网友说的那样,友情破裂之后,两人就陷入十分僵持的状态了。王朔和冯小刚之间的恩怨,并没有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要不然,王朔不会在冯小刚拿着《天下无贼》的剧本请他帮忙时,大方地出主意想办法。

第2个回答  2020-12-12

世人总说“一人千面”,想着用来形容冯小刚再适合不过了。

台前幕后风光无限,可在我们不曾了解到的地方,冯小刚却是伏低做小。一个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做到如今堪比姜文导演的地步,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啊。在他成功的一生,最脱离不了的一个人就是王朔。可当年,他们发生了什么事,闹得如此不可开交?

跟着王朔走

说起冯小刚和王朔能够结识,还要源于著名的《甄嬛传》导演郑晓龙。当年,年纪轻轻就坐上电视剧艺术中心主任的郑晓龙,身边总是跟着一个“小弟”冯小刚。做场记、剧务、杂物甚至客串个群众演员,冯小刚在郑晓龙身边什么都学着干。

偶然间得知郑晓龙认识“京圈才子”王朔,冯小刚便一直想着去拜见下对方。1986年,冯小刚做东,请郑晓龙和王朔一起在燕京饭点吃饭,自此就开始追随王朔。见对方瞧不上自己,冯小刚整天“王老师,王老师”地叫,在王朔身边软磨硬泡。

时间一长,王朔被冯小刚的坚持打动,才正式接纳了他。1990年,王朔和郑晓龙共同策划了《编辑部的故事》,讲义气的王朔把冯小刚也带进了剧组。作为主编的王朔在拍摄到一半时,发现自己把唯一修改好的剧本弄丢了,这下麻烦了。

这时,冯小刚挺身而出,表示愿意能背下来了。果不其然,王朔在和冯小刚的合作中,成功把剧本复刻出来。这件事后,王朔就打心底接纳了冯小刚。可有意思的是,剧本复刻后不久,当初丢失的剧本莫名其妙就被找到了。

在那之后,王朔把冯小刚领进了自己的圈子。通过王朔,冯小刚认识了鼎鼎有名的叶京、赵宝刚、刘震云等人。虽然刚开始也是面对被他们瞧不起的处境,但冯小刚凭借着自己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三寸不烂之舌,硬生生融进了这个圈子。

1994年,王朔和冯小刚合作,一起成立了“好梦电影公司”。事业发展正盛时,王朔就迎来了当头一棒。国内整顿文学界风气,王朔作为“痞子文学”的代表人,自然也面临着危机。也正是因为这次事件,让二人起了新冲突。

无可奈何的背叛

当年,受国内环境的影响,王朔被迫远走美国躲难。可临走之际,王朔还记挂着自己的好兄弟冯小刚,他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说完后,就只身一人去了美国。

王朔离开后,冯小刚作为和王朔紧密相关的人,自然在这场灾难中也不能幸免。早在之前,冯小刚费劲心思的拍摄了王朔的小说《我是你爸爸》,耗费了500万完成的作品,如今也上映不了了。

面对公司巨额的经济损失,冯小刚看着着急上火,可是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大形势如此,他的这两部剧算是彻底废了。无奈,冯小刚开始想办法创收。可之前一直都是改编王朔的作品拍摄,现在改如何是好呢?

形势所迫下,冯小刚起了歪主意。1997年,冯小刚在王朔不知情的状况下,把他的作品《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成了剧本。他请了葛优来担任男主,电影名称改为《甲方乙方》。电影拍好后,冯小刚又想起一个新的问题。

现在王朔被封杀,一旦电影编剧加上他的名字,必然和前几部作品一样胎死腹中。为了不影响市场,冯小刚索性把编剧一栏中彻底去掉王朔的名字,只留下冯小刚三个大字。1997年12月24日,电影《甲方乙方》上映。

作为史上第一部春节定档的电影,该片在上映后就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当年,在几块钱的电影票价中,它以3000万人民币的票房成绩夺下中国电影票房冠军。此外,电影的男女主,也因为该片获得了百花奖。

如此耀眼的成绩,自然也让远在美国的王朔听到了消息。被自己一手带出来的人,却在自己危难关头不站在自己一边,还拿着自己的作品拍摄电影,编剧署名也会自己无关。这下,王朔可是结结实实被冯小刚背叛了,他仿佛成了一个笑话一般。

在国内风波褪去后,王朔才辗转回到了京城。回国后,他也没再去找冯小刚理论,对这件事什么也没说。看着王朔回国却不来找自己,冯小刚也开始慌了。思前想后,他终于决定去上门道歉。

那天,他提着5万块钱去找王朔,什么都没说时,连人带钱就被王朔赶了出来。吃了闭门羹的冯小刚自然知晓,二人的兄弟情算是到头了。可也算自己理亏,他也没脸再去破局。在那之后,二人便鲜少联系。

设计“冯裤子”一角

可三年过去后,2000年时冯小刚一直想要改编王朔的小说《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可王朔根本搭不理他。最后,冯小刚去求了叶京出面,王朔才勉强同意了。后来该片上映后获得了一个埃及的奖项,王朔听到后讽刺说“在我的印象中,埃及电影节就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乡镇企业奖”

虽然让冯小刚拍摄了自己的作品,可并不代表王朔原谅了他。不久后,王朔和好友叶京合作执导了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在剧中,他们俩联合专门设计了一个小人物“冯裤子”。以冯小刚为原型,找了一个和冯小刚有几分像的演员,把见利忘义,溜须拍马演绎的淋漓尽致。

电视剧开播后,“冯裤子”就成了冯小刚甩不掉的绰号。随之而来的是,冯小刚早年的黑历史也被网友爆出来,一时间冯小刚形象被破坏殆尽。而冯小刚也知晓自己是被他们整了,可自知理亏,也没回应过这件事情。

直到2008年,冯小刚导演的《非诚勿扰》上映。他在剧中,设计了这么一段台词“钱现在对我来说不算事儿,就是缺朋友。最好的那几个都各奔东西了,有时候真想你们,心里觉得特别孤独”。王朔等人在看到这个画面时,才终于想着联系冯小刚了。

时隔多年,他们再次坐到一个餐桌上,把酒言欢。当年的事终究还是冯小刚做错了,可王朔叶京他们也恶整了冯小刚一把,让他被众人耻笑。时过境迁,曾经种种也随着时间消散。终究也不是什么深仇大恨,如今功成名就,有什么可一直记恨的呢?

结语

出身普通家庭的冯小刚,要想成功远比那些公子哥难得多。不可否认,在王朔这件事上,的确是他做的不地道。但最后,在面对朋友的戏弄时,他从未说过什么。多年后,众人一笑泯恩仇,曾经旧事,哪里抵得上兄弟情谊呢?

第3个回答  2020-12-17
现在不联系了。当初的事件对两人的伤害都很大,选择了避而不见。
第4个回答  2020-12-17
现在他们两个人也没有什么交集,但是都是23年以前的事情了,大家也不会太计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