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第一章 命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1.自我实现的预言:一个人常说的那些话,可能成为他自己的生命预言。因为人是非常自恋的动物,一旦你说了一句话,你就会爱上自己的这个说法,而为了证明“我说的”这句话是对的,你就会把事情朝着这个方向去推动。

2.我们的外在命运和内在想象是镜像的关系。内在想象又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我们的命运更多时候是被潜意识所支配的。

3.我们做任何选择都是为了追求好处,问题的核心仅仅在于,在做决定的那一刻,你是否知道某个选择的好处是什么。

自恋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我是对的。所以,我说了事情是怎样的,就会把事情朝着那个方向推动,以此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第二种是:我比你强。在关系中,我要这样一份自恋,叫作我高过你。所以,我地位高、你地位低的格局才会让我感到自在舒服。

如果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好先有一些能够达成目标的体验,而不仅仅是意识上给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如果潜意识上是自卑的,那只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不要着急改变,要给自己以时间和空间,要有耐心。而耐心本身就会改变你。

“不”,是一个美妙的字,这是在说,我“不”想按照你的意愿来,在我自己的事情上,我想自己说了算。

当我们自己缺乏安全感或者自我不够强大的时候,非常期待对话的连续性,以及对方回复的及时性。这时,我们容易顺从别人。这份不安通常是这样子的: 如果你不立即回应我,如果你没有听我的话,我就会觉得,我刚才那句话错了,你不喜欢我,我生气,我恨你,但我不敢承认我恨你,所以觉得是你恨我,才不回应我。

不进入关系,生命就会被浪费,或许是最大的浪费。

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就是: 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从父母或者其它养育者主导的经历中总结出了一些话,成为了自己的认知。而因为自恋的心理机制,我们不断地去追求“我是对的”,我的认知是正确的,那些话很有可能就预言了我们未来的人生。

罗森塔尔效应或者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就是权威在潜意识里如何期待你,这会影响你的外在命运。

比积极的期待好上太多个层次的是,满满的喜欢。  在生命最初,就遇到这样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是最好的命运馈赠。

父母们在打击孩子的时候,其实是在维护自己的自恋:看吧,你不如我,我本来应该生出更优秀的孩子的,他才配做我的孩子,而你,真差劲。

人与人,人与环境其实是互为镜子。太喜欢批评别人的人,是因为从权威的镜子里照见的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当他作为镜子的时候,照见的你也总是不好的。相反,喜欢赞美别人的人,也是因为从权威的镜子里,照见过自己有多美。

科胡特: 不含诱惑的深情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而且不给你设任何条件。有时候,哪怕有点诱惑也没有关系。  在孩子眼里,比物质和金钱奖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父母满满的开心。我想,大概没有什么比情绪和动力在我和你之间的的自然流动更加美好的体验了。

生命最重要的,就是这样三个命题:

就是我要做自己,同时去寻找另一个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你”,一旦“我”和“你”建立积极的链接,那我们彼此都可以追求卓越,享受幸福。

而最好的期待,就是我相信你。

自恋与权威期待:

如果想要升级自己的人格,必须是要慢慢来的,至少需要三五年的时间。

最好的状态是: 放松而专注 。这不仅可以用在学习上,也可以用在工作和比赛上。

自我成就感: 其实就是自恋,就是在比赛的时候追求“这是我的胜利”,“我”必须要有这种东西,才能满足。相反,如果达成的这个成就,不能给我提供“自我成就感”,“我”甚至不想要。

自我成就感过强的人会容易把遇到的挫折转嫁到队友身上,以便让自己保持无所不敌的状态。如果自己独自承受挫折,限制他们自己的潜能发挥。如果那个人的自我并不强大,他会强烈地需要一个人承接他的失败感,做他的“背锅侠”,他会找比他差很多的人做伴侣、做商业伙伴,还会对自己的孩子发出强烈而负面的期待,让他的周围聚集一些失败的人,最终使他自己活在失败与痛苦中。

自我有两个:

我们更容易认同自我1,而感觉不到自我2的存在,我们会把头脑乃至头脑里的想法认同为我们自己,去区分好坏对错。一旦形成这样的二元对立,我们的身体就会产生紧张,切断我们做事情时能量的流动,进而影响潜能的发挥。

当我放下头脑里的想法,不去批评自己,也不去表扬自己。只是全然放松地专注,你就会体验到身心合一、活在当下、和你所正在做的事情合为一体的感觉。

自信、狂妄、霸气这些词所描述的,就是追求自恋时的决心和信心,就是我必须赢,我也坚信“我”会赢,我不接受“我”会输的状态。这就是人类或者任何动物竞争时最好的状态。 竞争性,是最重要的人性之一。

在激烈的竞争中,我想比你强,你想比我强,我们都想强过对方,所以大家的能力不断地上升。同时,在充分展开竞争性的过程中,我们的人性会完全展开,当人性被全面地展现,我们就可以去完善它。

在大胆的竞争里,充分展开你的人性,这样你才能发现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

共情:最早是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势罗杰斯提出来的,它的操作性定义是,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感人所感、想人所想。

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 我们常常以为,该用鞭子抽打自己,以此鞭策自己努力。但是,当你鞭策自己时,会恨上这份鞭策。鞭策其实就是自我批判,而自我批判的力量和自我批判导致的很,加在一起,会切断我们做事时的能量,也就是所谓的心流。

尊重你的感觉。

放下自恋和由自恋导致的竞争可以这样来理解: 自恋性竞争,推动我们去追求变强、变卓越,这是一直存在着的力量;而在关键性的决赛时间,如果你能放下头脑,信任身体,进入身心合一的境界,你就能产生奇迹,甚至神迹。

自恋是燃料,头脑只是分析工具,你只需要注意,别把头脑分析出来的东西,去做好坏对错高低的评判并偏执坚持就可以了。

在更深的层面是这样的: 自恋,也需要被镜子看见;我们一直在试着追求“我是对的”“我比你强”,但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看到,我和他人,我和世界,好像是互为镜子、互为镜像的关系,我如何看到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就如何回应我…………最终,我们可以达到这样的境地:我们的内在想象,和外部世界,是一回事儿。这就是彻底的合一。

轮回——强迫性重复。

其实,“强迫性重复”的不仅是创伤和痛苦,任何一种重要情感也都会被重复。我们多数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

轮回,是为了改变。去疗愈原初的痛苦。如果没有觉知到这一点,那么吃一堑长一智永远只能是奢望,我们会无意识地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个姿势跌倒无数次。

我们的一生,就是活生生地在给自己写自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