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黄河水患的时候,明朝百姓是怎么产生河神信仰的?

如题所述

引言

黄河,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被称为“母亲河”,但是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却是多灾多难。出于生存的需求,古人们对黄河流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发,频繁地对黄河进行改道,使黄河流域生态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明朝时期,黄河改道更是频繁,以至于黄河流域深受其害,无数百姓因此丧生。在这种社会现实下,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黄河流域的灾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得将信仰寄托于黄河河神的救助下,由此推动了河神信仰在明代的发展与演变。

这种看似虚无缥缈的河神信仰,却是当时黄河流域百姓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内心保障。明朝时期,黄河河神信仰从自然神崇拜向地方民间信仰演变,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治河英雄崇拜的官方信仰。

一、河流混乱、多支并流、改道频繁——明朝的黄河灾害

黄河流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遗留等因素,成为了我国水患频发之地。黄河水灾也已成为对于历朝历代统治者来说极为头疼的问题。


“地上悬河”

明初时期,黄河延续了元末时期河流混乱、多支并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明初黄河一般向南经淮河流入黄海,其中较大的入淮河道有涡水、颍水、贾鲁故道,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支流。当黄河北流时,多冲入山东运河,各支流要么是决堤,要么是淤塞。黄河河道来回变化,河道数次变迁,河患时常爆发,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位于黄河下游的河南省。

以开封府为例,自宋朝起就一直面临着黄河水患的干扰,因河床的不断抬高,黄河河堤不断加筑,形成了“地上悬河”的独特景象。

据史料记载,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供给北京宫廷、百官俸禄以及军饷,决定重开会通河。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奉命负责施工,此时,保证运河的畅通成为了明朝的头等大事。

宋礼在考察了实际情况后,运用科学的手段,在保障黄河水情安全的情况下,打通了会通河沿线。但是,治理黄河水患真的那么简单吗?


明成祖朱棣

据史料记载,在历史上的2500余年间,黄河下游共决堤1590多次。其中光是明朝时期,黄河决口就有301次,漫溢138次,严重影响了黄河下游百姓的生活。

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我们不禁发问,明代黄河灾害如此严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二、天然地理环境的劣势和过度的人为开垦是导致黄河水患频发的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

黄河流域具有水土流失大、含沙量大、不稳定性高、气候恶劣等四个天然劣势。每逢夏季暴雨高发期,黄河中下游地区都会因暴雨的冲刷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从而形成了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其次是含沙量巨大,古籍中常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形容黄河水,可见其含泥沙量之大。再加上河道频繁变迁、气候多变等多种自然因素,共同造就了明代黄河水患多发的结果。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区域人口增长、过度屯垦、毁林伐树、草原旱化等方面。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生存需求的扩大,于是人们开始在黄河沿岸无节制地毁林伐树、破坏植被。过度的屯垦黄河沿岸的土地,导致土地贫瘠,水分流失。


黄土高原

另一方面,由于过度放牧,黄土高坡上原来的森林、草原也遭到不可逆的损伤,最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黄土高原。

综上所述,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无节制的开发是导致明代黄河水灾频发的两大原因,其中人为因素甚至还要占更大的比重。

明代黄河灾害以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爆发地域集中及破坏性强著称,而这些往往是压死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加之朝廷对于黄河水患的无能为力,自古有之的民间黄河河神信仰自然成为了黄河流域最重要的信仰之一。

三、黄河河神的由来与演变

黄河,古代典籍中均称之为“河”,视为百水之首,历来受到人们尊崇。但由于历史上黄河流域水患频发,淹没农田,毁坏道路,夺人性命,出于对水患的恐惧与无奈,黄河流域的百姓只得求助于河神,请他大发慈悲平息水患,这就是黄河河神信仰的由来。


“河伯”冯夷

古代民间河神信仰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朝时期,于明代演变发展达到顶峰

数千年来,人们对于黄河河神的信仰从原始的自然崇拜逐渐向英雄崇拜转变:从最初单纯的自然崇拜与祭祀,到后来民间文化融合神话传说衍生出河伯冯夷的形象,再到明代将尽心尽力治理黄河的官员或平民冠以“河神”之名。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及社会行为方式,自身发展一直相对缓慢,又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明朝黄河河神信仰得以发展的社会基础除了明代黄河灾害频发,还有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的共同作用。人们在认识水平和治黄能力不足以控制黄河灾害时,只能选择将信仰寄托于外在的自然力。



从远古时期的祭祀黄河,再到秦汉时期的河伯神话形象,都是在自身能力不足时的无奈选择。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民间具有治河河神特点的神灵信仰应运而生。当然,国家的默许政策、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矛盾的日益突出、民间流传文化对黄河河神信仰的产生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政治上默许、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民间文化传承,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河神信仰应运而生
    政治上:由限制到默许

信仰文化历来多是从属于国家政治,虽然国家政治无法决定信仰文化的兴衰,但可以在政策和态度上,极大地影响其存在时间和发展趋势。

明初,由于国家政权的初立,对于民间信仰发展较为限制,后期也是由于政治需求和黄河灾害的频发,政府需要找到一条稳固国家政权的有效途径。


古代百姓在庙宇中祭祀河神

深深扎根于地方社会的民间信仰彰显出地方势力的庞大,而统治者也需要这种民间信仰来控制地方势力,所以国家政策开始悄然变化。政府的态度从最初的严格限制到后来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甚至还会将治河能臣或百姓封以神号。这种政策上的放宽,无疑加速了河神信仰的发展。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繁荣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这就为祭祀河神,提供了经济基础的保障。商人在祭祀河神时大量捐款,一方面是对于河神信仰的崇敬,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积累声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