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呀~~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贡献??

同志们辛苦啦~~十分感谢!~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过于听信驻朝专员袁世凯的报告,认为日本“必无他意”,遂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1500人赴朝。不料,日本此后立即向朝鲜派兵,在朝日军增至8000余人,事态趋于严重。李鸿章为设法避免战争,曾通过英、俄两国出面斡旋,但为日本拒绝。无奈下,只得增派军队入朝,和日本相抗衡。六月二十三日,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

八月十六日,驻朝陆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总兵左宝贵战死,统帅叶志超等逃回国内。八月十八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经过近五小时的鏖战,中国军舰沉没4艘,日本舰队亦遭重创。此后,清军在鸭绿江、九连城等战场与日军激烈交战,但终未能挡住日军的攻势。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舰队覆灭。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各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李鸿章虽然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并倾向变法。但在“国人皆曰可杀”的汹汹舆论下,成了清廷的替罪羊。甲午战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

中国落后于日本在于政治制度方面,在于国民万众一心的勇气和探索精神。这些东西我们中国曾在汉、唐时一个也不少啊。其他微观因素还有:第一是连年的灾害,这不得不令翁同和将海军的军费压缩,而去救灾(根本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与李鸿章闹个人意见!!翁与李个人关系很好。翁有许多次求助于李,李全部答应。)。第二,中国的国家和政局不稳,每十年有一次战争,或对外或对内,而且每次要选在太后万岁之时,这也是令太后不愉快的事情。中国的国力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每年要向外人借款来填补军费等开支。第三,国民素质太低,受近代文明教育的比例还是太低。教育的内容还是二千年来的科举制的内容,虽有一些经世致用的内容,但与当时的泰西诸国的科学比较,显然落后几百年。第三,国民没有爱国热情,在满人当政汉人受压迫的年代,汉人是不会真正替满人出力的,一切唯满人的意志而决定,汉人逆来顺受,虽然在洪杨之后,有曾,李,左等大臣拥兵地方,但号召全国显然力所不能。所以李鸿章所倡导的事业也只能在北洋和南洋有开拓性的进展,在其他地方是没有动静或很少动静的。第五,士大夫和官吏阶层没有紧迫感,李鸿章再急,也无济于事。还没有一个奋勇争先的官僚阶层为中国的奋起而努力。这点日本较中国强几十倍。第六,即使像李鸿章这样真正看世界的人,也并不完全知晓世界大事。所看的世界以实用性为主,如军事,如实业,如教育等,没有看到法律,科学,政治制度,种族关系这些在背面起作用的因素。所以也不可能去改革政治体制与文化体制、种族体制、社会的法律的体制。所以孙中山对李鸿章虽属尊敬,但也指出了他的这一缺陷。第六,中国传统文人与官吏所具备的美德束缚了李鸿章等人的手脚。他们唯知忠君报国,不论上面的决定是好是坏,总是唯命是从,一切不敢抗命,与孙文一代比,这也是他们那一代的重大缺陷。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了,李鸿章也失败了。李鸿章失败后,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周游世界。他是中国人中走得最远,走得国家最多的中国文人与官吏。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他在这些欢呼中保持了冷静和尊严。他更加广泛地了解了泰西诸国的政治,经济,工业,人文,治世之道。与俄国建立了联盟,也以实业做诱饵,博得了英,比,德,法等国的好感,来华投资者渐多。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haolyb/blog/item/cbfda3afb9dcf8cc7cd92aa9.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李鸿章对于维新运动,抱有同情和支持的态度。甲午战败,李鸿章开始反思,渴望清国强大起来的想法也愈来愈强烈。李鸿章知道日本是通过变法才壮大起来的,他也研究了很多关于西方社会制度的资料。他曾在给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一封信里,明确表示希望中国能够走向“公天下之局”。

1898 年,光绪帝命令翁同龢、李鸿章、荣禄等总理衙门五大臣约见康有为。李鸿章问起康有为:如果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都撤掉了,那么旧的规章制度是不是也要撤呢?康有为回答说:现在是世界列国并立的时代,而我们现在的法律和官制,都是过去的,中国之所以弱,就在于此。最好都能够撤去,即使一时间不能完全撤去,也应当考虑斟酌修改。

李鸿章听后,没有说话,事后他对别人说:我不如康有为,废掉过去的旧政策和体制,是我想了几十年也没有做到的,他却可以,我感觉到深深的惭愧。

6 月 11 日,光绪帝下决心全面变法,荣禄一直阻挠提拔康有为,并向慈禧太后告状。李鸿章得知后,曾经两次透露给康有为,要他小心。后来,听说有人要杀康有为,李鸿章又派人告诉了康有为。他建议康有为“养壮士,住深室,简出游”,以策安全。光绪帝为了保护康有为,让他出京,李鸿章派人送行。李鸿章终于明白了:大清国前途茫茫,只有变法一条路了。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之后,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逃到日本。此际,李鸿章刚好被派任两广总督。慈禧下令搜捕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亲戚,刨平他们的祖坟。李鸿章对这样的做法非常不满,一直拖着没有办理。李鸿章回复朝廷说:新党在香港定做战袍和勇衣,提出要“勤王”,现在平坟,恐怕为他们找到生事的借口。我看还是缓些时候再办理。后来,他对自己的部下说:“我决不做刀斧手。”

有一天,慈禧太后拿着厚厚一摞弹劾李鸿章的奏折问李鸿章:现在有人揭发你为康党,你怎么说?李鸿章回答说:臣的确是康党。我认为六部都可以废掉,如果旧的政策能够让中国富强,那么中国早就强大了,还用等到今天?如果说主张变法的都是康党,那么我无可逃避,臣就是康党。慈禧听了李鸿章的话,什么也没有说。

后来,李鸿章委托伊藤博文等向康有为和梁启超捎去口信,勉励他们要努力学习西学,将来报效国家。有一次,李鸿章对伊藤博文说,这次康、梁变法之失败,只因“变法太急,用人不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2-10
应该说贡献不是很大,因为避战求和,导致清军大败.要说有吧,恐怕就是促成了和谈,他是带着伤谈判的--尽管那时不平等条约
第3个回答  2020-02-14
《马关条约》事件:礼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词。李鸿章甲午期间曾经串通日本间谍,因此事干系太大,军机处看礼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词奏折后,没敢呈给光绪皇帝,李鸿章侥幸逃过刑罚。但无风不起浪,因此联想到,李鸿章遭遇日本人枪击,枪手手按轿夫肩上,近距离射击,子弹入观骨下非致命点,只开一枪,枪威力偏小,然后若无其事的离开。这情节跟台湾总统陈水扁非常像,用苦肉计转移视听,尺度刚好不致命。然后日本媒体配合减白银一亿两,天衣无缝。因此李鸿章再次坐稳宰相之位。李鸿章当时绝对有必要演这一出戏。日本减少赔款的原因不过是世界列强干涉而已,《马关条约》签订仅仅六天后的4月23日,俄罗斯、德国和法国联手,就为了自身利益不受侵犯,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清政府。日本减少一亿两是急着签约,三国介入有可能拿不到钱。在谈判期间俄国一直通过外交干涉,甚至于不惜一战。李鸿章为什么不利用俄国为中国争取?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李鸿章为日本争取了两亿银两索赔。
第4个回答  2007-02-10
讨价还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