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的作品在当时为什么不受欢迎?为什么在现在那么有名?

我不要网址,不要整篇的复制下来的,要总结过得,谢谢啦!!

恋一生
爱相随
回答者:xiepeifeng0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11 10:19

一些名人的作品生前都没名,死后都有名.

物以稀为贵.
回答者:关大掌柜 - 骠骑将军 十六级 2-11 10:21

人们始终相信:真正的艺术品必须经过时间的洗涤。让时间把那些附庸风雅的作品淘汰掉。所以,凡高的作品现在比以前有名。

参考资料:快点到百度上搜索去吧,在这儿等,黄瓜菜都酸了。哈哈
回答者:276330726 - 秀才 二级 2-11 10:22

因为他在活着时,没有太多人注意到他,而死去了后
又闹了个文艺复兴,发现了他,觉得他的画很有韵味
在一传十百传千,渐渐的他的名气也就越来越打,也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抄着”。
回答者:yuspeng123 - 试用期 一级 2-11 10:23

有些艺术在当时不受欢迎,主要是社会人群目光比较短浅。比如某歌星唱京剧会受年轻人欢迎么?恰恰是n年后某著名人物推崇,才“大行于世”。正是有千里马还要有伯乐呀。

我是学美术(包括艺术鉴赏)的。
回答者:秦逸飞 - 助理 二级 2-11 10:26

因为他在活着时,没有太多人注意到他,而死去了后
又闹了个文艺复兴,发现了他,觉得他的画很有韵味
在一传十百传千.
回答者:小分队1 - 初入江湖 三级 2-11 10:27

基本上所有的外国艺术作品,如音乐,美术,在刚出世以来都是不太受欢迎,因为刚开始人们都没有接受,由于社会,心理等问题,他们都不理解和承受,所以当时不太受到大家的青睐,但是后期经过几次艺术的革命,人们开始慢慢接受,所以当时凡高的作品不能受人理解和接受,到近期才出名.
这些都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哦!
希望你能喜欢!
回答者:sun_1992 - 试用期 一级 2-11 10:27

很简单具有历史价值性,他作品见证代表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并通过画把他形象的展示给今天的我们。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这是不可缺少的见证历史的财富。而在当时的人们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穷画家的一副很普通的画,就象兵马俑,在秦国也许人们就很简单的看成是皇帝的陪葬,一些经过加工的石头吧了。但在今天,意义就不同了,经过时间的验证,它们都具有了历史价值性。
PS:不是任何东西流传下来都具有历史价值性的,要符合现在人们研究历史的谋个方面,比如凡高的是艺术历史方面,兵马俑则是文化历史方面。
回答者:tom117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2-11 10:35

“距离说”对艺术家是同样适用的。理解与欣赏一样,必须同对象保持相当的距离,然后才能观其大体。不在某种程度上超脱,就决不能对艺术有深刻见解。
譬如历史就是相隔越久远越明了、简洁的。艺术也是同样。
同时,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视角和对艺术的理解也在加深。巨人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被誉为“先知”,正是因为他们在身处的时代看到了未来时代
!而这在当时的常人是做不到的!
例如商鞅、王安石的变法,曹雪芹、王实甫的《红楼梦》、《西厢记》……人类先知们注定只能在后世闪耀,因为他们比常人看得更远。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望择优采纳。
回答者:♀课苦求食ら - 助理 二级 2-11 10:38

人最贱!!
回答者:我亦俗人 - 试用期 一级 2-11 10:39

有些东西是超越时代的,
如哥白尼、达尔文等不被时代所认知一样,
大浪淘沙,历史的沉淀,
回答者:通吃宝 - 举人 四级 2-11 10:45

恋一生
爱相
回答者:sunny_zhuo - 初学弟子 一级 2-11 10:57

包装效果。
回答者:xiangzhetaiy - 助理 二级 2-11 11:00

这里有一条很重要的 书画艺术品的价值规律

了解一些书画艺术品拍卖的人都会知道
通常作品在作者死后都会升值,,有的人甚至说: 作家还活着(的作品)就不值什么钱(具体例子在结尾附录中)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 "凡高的死"

凡高的死不一般(具体内容在结尾附录中)
他患有精神病,最终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并且死时37岁,这又给自己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于是人们开始重视这位作家,更多的人了解了他的一生,一生的坎坷.

这一切都增加了人们对他的作品的重视,,作品的价值也不断提高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凡高的作品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确实是好东西(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另外: 人们的审美的转变也可能引起一些变化,不过相对次要.

附录: 1) 凡高生前及死后作品买卖情况

生前:
凡高生前卖出的唯一一幅油画:"红色葡萄园" ,1890年,比利时画家安娜·博赫以400法郎的价格买下了这幅画,现在存于莫斯科。
1882年,凡高的叔叔C.M.凡高(Cornelis Marinns van Gogh)向凡高订购了一些海牙景色的素描。
1885年,艾恩德霍芬的一家人为餐厅订购过一组四季图。

死后:
凡高的作品的拍卖价格曾占据艺术品拍卖价格的前5名。
1990年5月15日,“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收藏家。这也是现在世界上卖价最高的艺术品。
1987年11月11日,“鸢尾花”以539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震惊了世界也引起了一些争论,有人在报上呼吁:“文化和商业要保持道义上的距离”。
1987年3月30日,凡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50万美元卖出。
1998年11月19日,凡高的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以7150万美元卖出。

2)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威廉·凡高出生在荷兰北部的一个小乡村。他的父亲特奥多尔是荷兰基督教新教的牧师,而他的母亲安娜·科内利娅是一个社会无业人员,她一共生育了5个孩子,其中2个男孩和3个女孩。凡高在乡村小学和一所寄宿学校毕业以后,于1866年进入了蒂尔堡的一所中学求学。但是他在那里只读了两年书就中途辍学。1869年,在他16岁那年,他来到了一家工艺美术品商店当学徒,地点在荷兰海牙市。1873年,凡高被调任到伦敦的一个工艺美术分店工作,在那里他爱上了女房东的女儿。尽管他使出浑身解数,拼命追求这个少女,但他的一切努力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他年轻的生命中第一次对现实感到非常失望。

1876年,工艺美术品贸易再也无法引起凡高的兴趣,他便毅然放弃了这个职业,不久便在英国的一所卫理公会教派的学校里当辅导教师和传道士。

1877年至1878年,凡高自以为自己负有一种崇高的宗教使命,所以他打算在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神学系注册入学,并且非常勤奋地做应试的各种准备,然而倒霉的是他最终因为语言的问题而不得不放弃入学考试。不久,他作为牧师去了比利时的南部煤矿区博里纳日。他竭力争取减轻矿工们的辛劳与痛苦。由于“过分的努力”,他的上司强迫他放弃牧师职务。在他逗留博里纳日的时间将近结束时,开始系统地学画画。这时候,他决定自己要当一名画家,他在布鲁塞尔开始了学习艺术的生涯。1881年,凡高爱上了他那丧偶的表妹基·福斯,但是他遭到了表妹的断然拒绝,他第二次受到失恋之苦。

1882年,由于他的兄弟特奥在经济上资助他,凡高勤奋地画画和攻读艺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跟一个模特儿克拉希娜·玛丽亚·霍尔妮克发生了两性关系。凡高生平的第一次性交活动却让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他很快被医生确诊为患上了淋病,而且需要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住在医院接受治疗。

从1883年到1885年这段时间,他一部分时间呆在父母家里,一部分时间用于旅行。那时候他已经创作了无数的素描和绘画。一位女邻居马戈特·贝格曼爱上了他,但是由于双方家庭的反对导致这位女邻居企图自杀,凡高对此感到非常震惊。

1886年,凡高迁居巴黎,结识了他那个时代的许多画家,并尝试采用印象派画家和点彩派画家的艺术风格来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

1887年,凡高跟图卢兹、戈甘和洛克雷一起共同在巴黎的一家饭店举行画展。1888年2月,凡高前往阿尔城,并计划在那里成立一个艺术家协会。同年夏天凡高开始画《向日葵》,此外,他还画风景画、肖像画和一些夜景图画。同年8月20日,凡高在阿尔城遇见了保罗·甘戈。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真诚而又友好的合作以后,这两位十分个性化的艺术家由于一些道不明的个人原因关系开始恶化。同年12月23日,在甘戈的面前,凡高变得又粗鲁又有攻击性,最后他用一把剃须刀从自己的左耳上割下了一块肉。他立刻被送往医院,而第二天早晨甘戈便启程离开阿尔城。

1889年2月,凡高第二次精神病复发。他白天在自己工作室里画画,到了晚上住进医院。阿尔城的一些居民递交了一份申请:请求当地政府对凡高进行隔离。同年5月,凡高第三次发病。这时候,凡高自愿住进圣雷米的精神病院,并开始以火一般的热情继续画画。他画的不是阿尔城的向日葵画,而是柏树和橄榄树画,《星星之夜》和《鸢尾》先后问世。他在7月和12月第四次和第五次复发精神病。

1890年1月,凡高有6幅画在布鲁塞尔被展出。当时著名的艺术评论家阿尔贝·奥里尔对凡高的绘画发表了第一篇赞扬性的文章。不久,凡高精神病第六次复发。同年2月,《阿尔城的红葡萄园》被安娜·博赫买走。这时他又第七次复发精神病。5月份,凡高终于离开了圣雷米的精神病院,并前往巴黎。他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租了一间房间,在那里由加谢大夫照料他。1890年7月27日,凡高开枪自杀身亡,这时他年仅37岁。
回答者:匿名 2-11 11:03

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审美心理变化。
艺术品的价值评判并没有科学那样的完整体系,更多的时候取决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
凡高,生前一直不为当时的美术界理解和接受,
但在他死后,整个社会的审美心理变了,
于是,民间艺术爱好者将凡高的作品拍到了天价,他本人也被“追认”为一代宗师。

而影响审美心理的因素有多个方面。
一是画家本身:当思想超越了时代,就不被世人理解。
二是社会关系:和高更关系破裂,耳朵被割,精神病发作,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从这点上说,他处于社会底层,无法得到当时主流社会的认同。
三是时代变化:伯乐出现了,商业炒作出现了

当他死后,他消失了,但留下的画作,本身色彩和线条构成的美学效果足有意味深长的感染力,凡高本体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外界的审美心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14
这里有一条很重要的 书画艺术品的价值规律

了解一些书画艺术品拍卖的人都会知道
通常作品在作者死后都会升值,,有的人甚至说: 作家还活着(的作品)就不值什么钱(具体例子在结尾附录中)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 "凡高的死"

凡高的死不一般(具体内容在结尾附录中)
他患有精神病,最终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并且死时37岁,这又给自己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于是人们开始重视这位作家,更多的人了解了他的一生,一生的坎坷.

这一切都增加了人们对他的作品的重视,,作品的价值也不断提高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凡高的作品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确实是好东西(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另外: 人们的审美的转变也可能引起一些变化,不过相对次要.

附录: 1) 凡高生前及死后作品买卖情况

生前:
凡高生前卖出的唯一一幅油画:"红色葡萄园" ,1890年,比利时画家安娜·博赫以400法郎的价格买下了这幅画,现在存于莫斯科。
1882年,凡高的叔叔C.M.凡高(Cornelis Marinns van Gogh)向凡高订购了一些海牙景色的素描。
1885年,艾恩德霍芬的一家人为餐厅订购过一组四季图。

死后:
凡高的作品的拍卖价格曾占据艺术品拍卖价格的前5名。
1990年5月15日,“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收藏家。这也是现在世界上卖价最高的艺术品。
1987年11月11日,“鸢尾花”以539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震惊了世界也引起了一些争论,有人在报上呼吁:“文化和商业要保持道义上的距离”。
1987年3月30日,凡高的一幅向日葵以3950万美元卖出。
1998年11月19日,凡高的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以7150万美元卖出。

2)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威廉·凡高出生在荷兰北部的一个小乡村。他的父亲特奥多尔是荷兰基督教新教的牧师,而他的母亲安娜·科内利娅是一个社会无业人员,她一共生育了5个孩子,其中2个男孩和3个女孩。凡高在乡村小学和一所寄宿学校毕业以后,于1866年进入了蒂尔堡的一所中学求学。但是他在那里只读了两年书就中途辍学。1869年,在他16岁那年,他来到了一家工艺美术品商店当学徒,地点在荷兰海牙市。1873年,凡高被调任到伦敦的一个工艺美术分店工作,在那里他爱上了女房东的女儿。尽管他使出浑身解数,拼命追求这个少女,但他的一切努力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他年轻的生命中第一次对现实感到非常失望。

1876年,工艺美术品贸易再也无法引起凡高的兴趣,他便毅然放弃了这个职业,不久便在英国的一所卫理公会教派的学校里当辅导教师和传道士。

1877年至1878年,凡高自以为自己负有一种崇高的宗教使命,所以他打算在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神学系注册入学,并且非常勤奋地做应试的各种准备,然而倒霉的是他最终因为语言的问题而不得不放弃入学考试。不久,他作为牧师去了比利时的南部煤矿区博里纳日。他竭力争取减轻矿工们的辛劳与痛苦。由于“过分的努力”,他的上司强迫他放弃牧师职务。在他逗留博里纳日的时间将近结束时,开始系统地学画画。这时候,他决定自己要当一名画家,他在布鲁塞尔开始了学习艺术的生涯。1881年,凡高爱上了他那丧偶的表妹基·福斯,但是他遭到了表妹的断然拒绝,他第二次受到失恋之苦。

1882年,由于他的兄弟特奥在经济上资助他,凡高勤奋地画画和攻读艺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跟一个模特儿克拉希娜·玛丽亚·霍尔妮克发生了两性关系。凡高生平的第一次性交活动却让他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他很快被医生确诊为患上了淋病,而且需要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住在医院接受治疗。

从1883年到1885年这段时间,他一部分时间呆在父母家里,一部分时间用于旅行。那时候他已经创作了无数的素描和绘画。一位女邻居马戈特·贝格曼爱上了他,但是由于双方家庭的反对导致这位女邻居企图自杀,凡高对此感到非常震惊。

1886年,凡高迁居巴黎,结识了他那个时代的许多画家,并尝试采用印象派画家和点彩派画家的艺术风格来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

1887年,凡高跟图卢兹、戈甘和洛克雷一起共同在巴黎的一家饭店举行画展。1888年2月,凡高前往阿尔城,并计划在那里成立一个艺术家协会。同年夏天凡高开始画《向日葵》,此外,他还画风景画、肖像画和一些夜景图画。同年8月20日,凡高在阿尔城遇见了保罗·甘戈。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真诚而又友好的合作以后,这两位十分个性化的艺术家由于一些道不明的个人原因关系开始恶化。同年12月23日,在甘戈的面前,凡高变得又粗鲁又有攻击性,最后他用一把剃须刀从自己的左耳上割下了一块肉。他立刻被送往医院,而第二天早晨甘戈便启程离开阿尔城。

1889年2月,凡高第二次精神病复发。他白天在自己工作室里画画,到了晚上住进医院。阿尔城的一些居民递交了一份申请:请求当地政府对凡高进行隔离。同年5月,凡高第三次发病。这时候,凡高自愿住进圣雷米的精神病院,并开始以火一般的热情继续画画。他画的不是阿尔城的向日葵画,而是柏树和橄榄树画,《星星之夜》和《鸢尾》先后问世。他在7月和12月第四次和第五次复发精神病。

1890年1月,凡高有6幅画在布鲁塞尔被展出。当时著名的艺术评论家阿尔贝·奥里尔对凡高的绘画发表了第一篇赞扬性的文章。不久,凡高精神病第六次复发。同年2月,《阿尔城的红葡萄园》被安娜·博赫买走。这时他又第七次复发精神病。5月份,凡高终于离开了圣雷米的精神病院,并前往巴黎。他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租了一间房间,在那里由加谢大夫照料他。1890年7月27日,凡高开枪自杀身亡,这时他年仅37岁。
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审美心理变化。
艺术品的价值评判并没有科学那样的完整体系,更多的时候取决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
凡高,生前一直不为当时的美术界理解和接受,
但在他死后,整个社会的审美心理变了,
于是,民间艺术爱好者将凡高的作品拍到了天价,他本人也被“追认”为一代宗师。

而影响审美心理的因素有多个方面。
一是画家本身:当思想超越了时代,就不被世人理解。
二是社会关系:和高更关系破裂,耳朵被割,精神病发作,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从这点上说,他处于社会底层,无法得到当时主流社会的认同。
三是时代变化:伯乐出现了,商业炒作出现了

当他死后,他消失了,但留下的画作,本身色彩和线条构成的美学效果足有意味深长的感染力,凡高本体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外界的审美心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第2个回答  2007-02-11
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审美心理变化。
艺术品的价值评判并没有科学那样的完整体系,更多的时候取决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
凡高,生前一直不为当时的美术界理解和接受,
但在他死后,整个社会的审美心理变了,
于是,民间艺术爱好者将凡高的作品拍到了天价,他本人也被“追认”为一代宗师。

而影响审美心理的因素有多个方面。
一是画家本身:当思想超越了时代,就不被世人理解。
二是社会关系:和高更关系破裂,耳朵被割,精神病发作,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从这点上说,他处于社会底层,无法得到当时主流社会的认同。
三是时代变化:伯乐出现了,商业炒作出现了

当他死后,他消失了,但留下的画作,本身色彩和线条构成的美学效果足有意味深长的感染力,凡高本体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外界的审美心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第3个回答  2007-02-15
你好!!请你看下我的回答 我不得不想用这种提示让你看到我的回答 因为 回答的人太多 担心你看不到
一幅画的好坏 不是可以确定的 它不是数学 它会根据不同的立场 不同的用途 不同的年代变化 不是说这个时代它是好画 下个时代就被否定
画 是艺术作品 它是画家对自然对世界感官的再创造 它是画家的感悟 是画家对这世界的看法 画家用作品表达自己 从这来说 艺术作品是没有好坏的 仁者见仁 各有自己的思想
凡高的画在现在之所以很受欢迎 不是他的色彩别人画不出 不是他的经历多传奇 而是他的画在那个时代美术历史上引领的是新的一页 他的创作是个起点 新的起点 他对后来的影响大家都有目共睹 就是现在的画家中 不少人都追随他的影子
因此 其实 喜欢他的画的人 是有各种原因的 有人欣赏他的破例 有人被他的色彩折服 有人瞎起哄。。
但是凡高它在艺术上给历史 给世界 给艺术带来的贡献 全世界人都感受到了 从他的知名度 和他永垂不朽的艺术地位就看到了。。。
说完了 感觉很爽
希望对你也有帮助 呵呵~
这是个很深的问题啊!
第4个回答  2007-02-11
很简单具有历史价值性,他作品见证代表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并通过画把他形象的展示给今天的我们。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这是不可缺少的见证历史的财富。而在当时的人们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穷画家的一副很普通的画,就象兵马俑,在秦国也许人们就很简单的看成是皇帝的陪葬,一些经过加工的石头吧了。但在今天,意义就不同了,经过时间的验证,它们都具有了历史价值性。
PS:不是任何东西流传下来都具有历史价值性的,要符合现在人们研究历史的谋个方面,比如凡高的是艺术历史方面,兵马俑则是文化历史方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