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母子应该如何沟通?

如题所述

有关家庭方面的研究课题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已经在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养行为、教养观念及其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家庭系统理论和亲子互动理论的兴起,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研究者就开始着力探讨现代家庭关系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内在机制,其中涉及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亲子沟通。亲子沟通被认为是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核心而基础的方面。  亲子沟通是指父母与青少年之间通过谈话、讨论以及一起活动(如外出娱乐)等方式交换信息,表达情感的过程,并且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存在相对稳定的规范和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研究者开始对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是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相联系的。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一影响首先表现在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探索自我同一性方面。亲子沟通会影响青少年的同一性的形成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同时,青少年与父母之间良好的沟通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自尊和心理健康等正向的发展结果有密切联系。而有问题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等关系密切。可见,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  关于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以往研究从个体特征、亲子关系、家庭特征以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探究了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个体特征方面,研究者考察了沟通双方的年龄、性别、个性特点对亲子沟通的影响,其中有关亲子人格特点对亲子沟通的影响的研究很少。仅有的一两项研究发现,父母和子女的人格特点影响各自的沟通行为以及对对方沟通行为的感知。研究表明,外向者在沟通中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和支持性,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合作性较强,更倾向于同对方维持和谐关系;外向沟通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理论上,亲子双方人格的交互作用也可能对亲子沟通产生影响。20世纪90年代,在儿童发展领域,吻合度(goodness of fit)理论逐渐受到关注。该理论由Thomas和Chess于1977年提出,主要观点是当儿童特征与环境的要求不吻合或者不匹配时,就增加了孩子被环境排斥的可能性。吻合度概念涉及个体与环境在许多方面的匹配,如个性、需要、期望或价值观方面是否相似或匹配的问题。Seifer进一步将吻合度操作定义为行为的客观相似性,期望和行为之间的客观匹配,或者主观报告评价的客观匹配。支持该观点的研究者强调个体与背景特征相吻合的重要性。青少年与背景特征的吻合可能表明个体的行为和表现是合适的,从而增加少年更加积极发展的可能性。以往有研究探讨了儿童与背景特征吻合的意义。有研究发现教师和学生性格越吻合,则学生得到的积极评价越高。关于儿童个体特征与同伴特征的相似性研究也发现,相比不受欢迎的儿童,受欢迎的儿童与友伴在社交地位和友谊网络的范围等方面的相似性更高,儿童与友伴的积极社会行为的吻合度与儿童的学业成就呈正相关。近来有研究证实,青少年及其父母的人格相似性与即时的和两年后青少年的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负相关。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与背景特征相吻合在儿童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亲子沟通中,亲子双方的性格直接参与到亲子交往中,那么亲子性格的吻合程度对于亲子沟通的作用应该比亲子性格吻合度对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影响更为接近,作用更为直接。因而从理论上看,亲子性格匹配程度会影响亲子沟通。  在亲子沟通中,母子沟通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因为,母亲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而且研究也发现青少年与母亲之间的沟通频率和沟通质量都更高于父子沟通。母子双方把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带进了他们的交往中,这种性格特征可能促进母子交往,或者带来冲突。那么,母子性格匹配与母子沟通之间可能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母子双方的性格直接带入亲子交往,应该会直接影响母子沟通质量。另一方面,因为母子性格不是直接具体的沟通行为,其作用主要是影响对沟通另一方的认知和态度,从而也可能间接影响亲子沟通结果,也就是说母子性格匹配对于亲子沟通的作用可能还通过其他中介因素。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亲子性格匹配程度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作用较小,以及亲子性格一致性对亲子冲突的作用不大,我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亲子性格匹配与亲子沟通的关系中间是不是有其他的重要中介因素? 理论和实践都支持可能存在中介变量这一假说。另外,以往研究发现青少年对亲子交往的态度对亲子沟通有重要影响作用,如亲子关系满意度与亲子沟通质量呈正相关。还有研究证实了亲子沟通建立在亲子双方对对方行为相互感知的基础上。受这些研究的启发,我们认为母子之间相互的性格喜欢程度可能是研究者忽视了的一个联结性格匹配与母子沟通的重要态度因素。因为母子间的性格相互喜欢程度既是与母子性格有关的重要的态度变量相互的性格喜欢程度可能与母子双方性格匹配的程度直接有关,同时性格喜好也可能增加母子互动的吸引力,促使母子沟通得更频繁和更有效。所以,我们假设,母子性格匹配除了对母子沟通具有直接作用之外,还通过相互的性格喜欢程度这一重要的态度变量影响母子沟通结果。母子内外向、稳定性等特征越相似,则越认同与接纳对方的性格,对对方性格的喜欢程度越高,这种喜欢程度会进一步积极影响母子之间的沟通。性格相互喜欢程度可能是性格匹配影响母子沟通的必经途径。  综观母子人格特征与母子沟通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以往研究未曾深入考察母子性格匹配与母子沟通的关系,忽视了从亲子特征互动的角度考察母子沟通的影响因素。其次,以往研究未曾关注相互喜欢性格的程度这一态度变量与性格匹配、母子沟通的关系。再次,缺乏对母子之间性格相互喜欢程度的中介作用的考察,即母子性格的匹配程度是否是通过母子双方对对方性格的喜欢程度才间接影响到母子沟通的数量和质量的? 这一问题尚未有人探讨。  鉴于以往研究存在一些尚未探讨清楚的问题,本研究拟考察以下内容:(1)母子不同性格匹配类型的亲子沟通频率和沟通质量是否存在差异;(2)母子对对方性格的喜欢程度与母子性格匹配、母子沟通频率和沟通质量之间的关系;(3)母子对对方性格的喜欢程度在母子性格匹配与母子沟通之间是否发挥了中介作用,并探究中介作用的机制。  性和宜人性个体对他人行为善于进行积极的感知和归因,特别是高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较少感知到冲突,对冲突的评价也更为积极;神经质者较冷漠,倾向于把对方的行为归因为不诚实,因此表现出更多的沟通担忧和敌意,难以与对方维持沟通。近来,方晓义等从人格交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考察交往双方的人格互动状况与亲子交往的关系,研究发现母亲和子女间的性格匹配与较少的母子冲突正相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