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始将连横最后一段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的

如题所述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本篇是记言和叙事相集合的一篇散文,前半部记言运用了说理,辩言、类比、夸张、引证等方法,表达了苏秦连横的主张。后半部叙事,用生动的人物形象,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苏秦先挫后扬的经历,以及他勤奋攻读,体察天下大势,在合纵抑秦中发挥的作用。同时刻画了他追求名利的思想和当时炎凉的世态。 苏秦说秦王连横,首先对秦国的地利,国力、政治作了综合性的分析。当遭到秦王推托时,他借古喻今列举了历代王侯成就霸业没有不用武力的史实。指出:“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接,天下为一,约纵连横,”其结果却是“兵革不藏。”的历史教训。并且进一步阐明在动乱时代文治不力的弊病:“文士并饰,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具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规章制度如同虚设,人们阳捧阴违,政策法令虽多却混乱不清,老百姓生存艰难,无所适从。“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社会矛盾集聚,上下官僚忧虑不堪,老百姓受到生存威胁,不知如何解决,据理力争的文辞条例明显昭彰,但是战争却越演越烈。“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凭着道貌安然的众多辩士的各种文辞,根本就解决不了天下之乱。即使是说客说破嘴皮,人主听聋耳朵,也无济于事。凭着空洞的主张和信条,天下不会太平。面对天下大乱的形式,必须武力征服。以达到“兵胜于外,义强于内。”这样的君主才能霸天下,凌万乘,治理海内,号令诸侯。如果面对乱世,头脑不清,糊涂于礼教,沉迷在言语中,听任文士的强辩之辞,作为一国君主绝对是行不通的。苏秦在说这段话时,雄辩讲究,辞藻华丽工整,入耳动听。对偶排比,气势磅礴。乍听起来,似像有些堆砌、过激。但是在强调一个主题。围绕一个论点特定的语境中,具有煽动性的气氛渲染递进凝聚,会产生极强的说服力。加之,语言华丽流畅的艺术表现,更加增强了他政治主张的传播力度与传播广度。读完这段说辞,让人感到在当时的形式下,霸道绝对胜于王道,武功绝对优于文治。真是字字珠玑,句句真理。 第二部分以叙事为主。当苏秦十上书不被秦王采纳。这时的他“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屫,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本来自己多年奋斗的主张不被采纳就够窝心的了,又加上衣服破烂,费用花尽,带着这种穷困与落魄回家,对于一个饱读经书的人来说,是莫大的羞辱与痛心,可更大的打击还在等着他。回到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语。”这种连亲情都冷落的打击,读来使人感觉苏秦可悲可怜。这段叙事层层递进,人物刻画详尽生动,情节感人。在叙述苏秦的不幸遭遇的同时,也侧叙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读到这里使人心凉的喘不过气来。但是成功的伟人都有股子拗劲。苏秦连夜拼命读书。他的“头悬梁,锥刺骨。”的读书精神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由此可见苏秦立志成功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拼搏毅力,难能可贵。让人感觉这样的人不成功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展现的是苏秦的读书方法“简练以为揣摩。”揣摩法是纵横家“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的经典方法。揣是通过揣测、估计、分析、推理等方式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揣包括揣情和量权。摩是悉意试探,诱动。掌握他人的心理需求。这就是纵横家的揣摩术。苏秦说:“那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这句话道出了苏秦所以拼搏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功名利禄是苏秦拼搏的原动力。也是纵横家的人生哲学。他们看重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技巧的发挥,而不是儒家推崇的仁义道德。他们以现实的功名和利益为人生的宗旨和价值取向,为了获得名利而积极进取,勤奋苦练。他们推崇的是实践性极强的行动哲学。与坐谈道义的理论家相反,为此,他们奔走在庙堂宫廷上,游说在大小国家之间,为他们既有理论也有为理论实施的谋略寻找发挥的载体。这也与春秋时代天下大乱说不清谁是谁非的时代有关。苏秦连横不成就去游说合纵。他没有政治立场,维护哪个国家的利益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功名利禄一定要实现。不管是合纵还是连横,只不过是苏秦的手段而已,目的是寻找自己抱负的载体,以便顺应时势,知权善变,获取名利。苏秦说:“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他满怀壮志信心百倍的到了赵国,在赵王大力的封赏与支持下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佩六国相印,统领六国抗秦,显赫一时。“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苏秦潜谋略于无形,决胜于不争不费。游历天下廷说诸侯,杜六国近臣之口,无人能对抗。苏秦成功了,没费一兵一卒,使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之士。”一跃为天下显赫国相。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人的本性趋利而避害。人是功利性最强的动物。当苏秦落魄回家时他的父母、妻子。嫂子都不把他当亲人。但是在他成功了,将游说楚,路过洛阳时。他的父母听说了“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他的妻子不敢正视他,只是偷眼看看,洗耳听听,他的嫂子蛇一样的爬到地上磕头谢罪。当苏秦问及他的嫂子:为什么先前那么傲慢现在那么低下时,他的嫂子毫不隐讳的说:因为你地位尊贵金钱多。连至亲都这样功利,也难怪苏秦感叹说:“贫穷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在追逐名利上,穷人的欲望更强烈,他追求的不光是生存的物质需求,重要的是长期被人歧视的精神压迫的解脱,人是需要尊严维护脸面的,没有地位,没有物质做支撑,人的个体生存是受群体排挤的。尽管你甘心受苦,伤害不及任何人的利益,但来自群体有意无意的鄙视,无时不在伤害你做人的尊严。所以人为名利拼死奋斗,而且奋斗不止,所以活的累,不是只为自己而活,大部分是做给别人看的。这也是苏秦“头悬梁锥刺骨。”的深层动机。 本篇后半部分叙事因果呼应,详略得当,通过苏秦遭受失败以及拼搏读书的精神与合纵成功的显赫,揭示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最后用苏秦的感叹“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哉?”为叙事的结束语,点出叙事核心,即苏秦拼搏的原动力。语言真挚中肯,朴实厚重,使文章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全文以连横到合纵为事物发展过程,以苏秦贫穷落魄到富贵显赫为人物活动过程。记言叙事衔接紧密,通篇收放自如合情合理。语言表现记言激情,叙事沉稳,用词合理准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06
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一段,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势,铺叙东西南北四方;次说秦国国富兵强;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历数君王、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排比夸饰,气势丰沛。语词排偶,辩丽宏富。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