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特色特点!!!!!急

回答好追加20分!!!!!

1、湖北文化特点,湖北是先秦时期楚国的地域,早在先秦时期,这里的文明已经相当繁荣,楚地制作的青铜器、丝织与刺绣、漆器已经达到了相当精美的程度,带有鲜明楚文化特点的哲学、艺术以及宗教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

2、湖北饮食特点,湖北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鄂菜以“水产为本,鱼鲜为主”的特色,以团头鲂、鮰、 鳜、鳡、鲫、青鱼、鳝、乌鳢、春鱼、甲鱼等10大名贵淡水鱼作为烹饪原料,拥有数百种风味鱼菜,几十种风味鱼席。

3、湖北物产特点,咸宁市桂花乡,以盛产桂花著称湖北,这里生长有金桂、银桂和丹桂等几种桂花,大量的桂花除带来浓烈的芬芳外,人们把它用来腌制糖桂花,为食品、糕点带来原料。

4、湖北民俗风情特点,生活在湖北省的土家族,因武陵山而益增其勇,而武陵山又因土家族而愈显其灵,真所谓物华天宝而人杰地灵。

5、湖北文学特点,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很高兴能问你解惑
  不知道提问的朋友是问湖北的什么特色
  不过以下给你介绍一些湖北的特色及其特点

  湖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因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之北,故称湖北,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16’4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湖北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

  楚风遗韵

  湖北是先秦时期楚国的地域,与中原文化并列为华夏文明二大源头的楚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早在先秦时期,这里的文明已经相当繁荣,楚地制作的青铜器、丝织与刺绣、漆器已经达到了相当精美的程度;带有鲜明楚文化特点的哲学、艺术以及宗教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
  现今,湖北存留的大量文物和遗迹都足以标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所创造的文化高度。一直到今天,湖北的文化艺术仍带有深深的楚文化烙印,它与严肃深沉的中原文化有所不同,它是张扬而绚烂的。

  荆楚鱼席
  “千湖之省”湖北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鄂菜以“水产为本,鱼鲜为主”的特色,以团头鲂、鮰、 鳜、鳡、鲫、青鱼、鳝、乌鳢、春鱼、甲鱼等10大名贵淡水鱼作为烹饪原料,拥有数百种风味鱼菜,几十种风味鱼席,鱼氽技术冠绝天下,成为华夏食苑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现今的湖北鱼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料全鱼席,即整桌宴席只 用一种鱼品作主料,冷碟、热炒、大菜、羹汤,甚至面点,都要用到这种鱼品,如武汉鱼席、汉川鳢鱼席、江陵鳝鱼席、沔阳青鱼席、鳜鱼席等;另一种是鱼菜和其他水产品为主料,禽、蛋、肉、奶、蔬、 果、菌、笋等为辅组成的宴席,如大中华鱼席、老通城鱼席等。
  单料鱼席工艺精湛,多料鱼席富于变化。鱼类等水鲜原料的质地大都柔软细腻,含水量大,对火候的把握要求高,多不适用炖、煨等时间长的 烹调方法。做菜受到一定的限制,厨师就要在技法上多动脑筋,变换花样,多用剞花、氽炸、茸糊、塑型等,如一尾鳜鱼通过特殊的刀工处理,可以变幻出松鼠、金狮、葡萄、菠萝等图案或鱼丸、鱼糕、鱼 片、鱼丝、鱼、鱼粥等菜式,不仅“形变”而且“味变”,使整个鱼席异彩纷呈。

  湖北小吃

  四季美汤包、谈炎记水饺、武汉热干面、武汉面窝、黄州烧梅、东坡饼、江陵八宝饭、云梦鱼面、老通城豆皮、武汉猪肉干、武汉香肠、武汉肉枣、猪油饽饽、麻烘糕、莲藕糯米粥、炖莲子、炒良乡栗子、冲糯米粉、武汉酸白菜、沙市甜独蒜头,咸酥饼。

  1、武昌鱼�
  武昌鱼产于鄂城和武昌县境内的梁子湖。该湖湖面辽阔,直通长江,江水可倒灌。由此使湖水水质好、饵料丰富,便于武昌鱼的生长繁殖。�
  武昌鱼属鳊鱼的一种,又名团头鲂。体形呈扁平状,重一市斤左右或二、三市斤,肉质嫩白,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属名贵淡水鱼菜。又因为现代有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词句,使武昌鱼更为闻名遐迩。用武昌鱼可以烹制出数十种不同风味的鱼菜,如清蒸武昌鱼、花酿武昌鱼、蝴蝶武昌鱼、茅台武昌鱼、鸡粥奶油武昌鱼、红烧武昌鱼、杨梅武昌鱼、白雪腊梅武昌鱼等,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烩炙人口,清香扑鼻,肉嫩味鲜,已是驰名中外的上等好菜。�
  2、老通城豆皮�
  坐落在汉口闹市区的老通城酒楼,以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豆皮而享誉国内。迄今,许多高级政府官员、首脑人物都品尝过。豆皮以糯米、鸡蛋、鲜肉丁、鲜虾仁等为主要原料,做成一厘米厚、小块见方的式样。用油煎好,盛于盘中。吃起来外皮香脆内里酥软,美味可口,油而不腻。国内只武汉所独有。
  3、小桃园煨汤�
  汉口兰陵路小桃园煨汤专门经营各种煨汤。这里的老厨师搜集民间煨汤技术的精华,再加以汇总,改进和提高。这样,这里煨的汤质馨甜鲜美,别具一格。几十年来,他们煨汤的著名品种有:鸡汤、甲鱼汤、八卦汤、鸽子汤、排骨汤、牛肉汤等。煨出的鸡汤、,只见汤清肉嫩、芳香朴鼻。引人食欲。八卦汤和甲鱼汤,汤色清香,入口肉嫩骨离,美味可口。鸽子汤,不为一般家户人家所有,旅游者和常住武汉的居民,都可去尝个新鲜。
  4、青山麻烘糕�
  武汉市青山区鸿兴食品厂独家生产的青山麻烘糕,是湖北省著名的特产。这种麻烘糕,选用上等糯米、黑芝麻、桂花和棉白糖精制而成。糕点呈长方形薄片,白线边,黑麻芯,既有米烘糕香、松、脆、爽口特点,又有云片糕甜润易溶的风味。目前分听装、盒装、袋装等五种规格,是旅游携带的理想食品。
  5、洪山菜苔�
  洪山菜苔是蔬菜品种中的上乘佳菜,与武昌鱼并称为楚天两大名菜。洪山菜苔主产于武汉东部的洪山区,视为园蔬珍品。菜苔生长期在冬春季,以春节前后食用最佳。紫红的茎,滚圆肥嫩,爆炒起锅,菜鲜味美,常食不厌。洪山菜苔炒腊肉,色、香、味俱佳,是武汉一带居民十分喜爱的菜肴。近些年来,武汉人出差到北方城市,也把洪山菜苔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6、孝感麻糖�
  湖北孝感地区的特色地方名产孝感麻糖,被美食家评价为香、甜、薄、脆、老少咸宜的风味佳品,早已闻名于全国。
  麻糖生产据记载始于明朝,距今有四百余年历史。其生产过程分三步,以糯米和麦芽为原料生产出饴糖;把芝麻褪壳加工成熟麻仁;再把饴糖、麻仁汇聚、拌合、切片、包装。
  孝感麻糖每片呈月牙形,饴糖和褪壳芝麻拌合极匀,片片极薄,甜香可口,风味独具。传说曾是皇帝的贡品。如今麻糖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广大民众和来湖北的旅游者都有口福品尝了。
  7、沙湖盐蛋�
  产于仙桃市沙湖镇的沙湖盐蛋,因当地所产的鸭蛋和其它地方不同,使腌制出来的盐蛋的内质独具特色,风味不一般。
  在沙湖镇周围,湖、渠、沟、港极多,是有名的湖区水乡。这里,水中有一种水草叫麦黄角,活虾喜栖于角中,鸭子寻食连角带虾吞食后,所产鸭蛋的蛋黄呈红色,腌制的盐蛋如打破后将蛋黄蛋清置于白色瓷碗中,则见蛋黄像一朵色泽艳红的花朵,十分美观。如将盐蛋煮熟食用,则见蛋白极白,蛋黄艳红带油,味道比一般盐蛋好吃多了。因而沙湖盐蛋一向以色鲜味美而闻名远近。清朝时沙湖盐蛋成为贡品,近几年来沙湖盐蛋出口许多国家,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
  8、荆州八宝饭�
  在全国八宝饭中独树一帜的荆州八宝饭,原是清代的一位御厨从宫廷出来后,到荆州城开设饭馆流传下来的。百余年来,虽时代更叠,然八宝饭的御膳风味不减,人称"御膳八宝"。这种八宝饭用红枣、莲子、苡米仁、桂元内、蜜樱桃、蜜冬瓜条、糖桂花以及糯米先蒸制成坯,再加白糖、猪油散烩而成。由此又名叫"散烩八宝"。吃到口里,觉得润滑溶消,香甜透味,油而不腻,甜而不厌,于是有"浅盏小勺细品尝,离席数时回味长"的赞语。
  9、金黄蜜枣�
  金黄蜜枣产于湖北随州市,以"色泽如樱、透明见核、味甜似蜜、沙酥爽口"闻名,是湖北十大名产之一。�
  清乾隆年间,随州胡凌兴首创金黄蜜枣,州官奉献给皇帝高宗,深得赞誉,被列为贡品。从此,蜜枣名声大振。�
  金黄蜜枣选用优良品种"罗汉枣",经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据测定,此蜜枣含大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罗卜素和微生素C,有补血、健胃、益肺、调胃之功能,既是老少皆宜的理想保健食品,又是馈赠亲友和旅游食用的佳品。
  10、咸宁桂花�
  鄂南咸宁市桂花乡,以盛产桂花著称湖北。近三、四百年来,这里生长有金桂、银桂和丹桂等几种桂花,近些年年产桂花达几十万斤之多。如此大量的桂花除带来浓烈的芬芳外,人们把它用来腌制糖桂花,为食品、糕点带来原料。此外,还用它制成桂花茶、桂花糖果、桂花糕点、桂花酒等。八月中秋节,在明朗如镜的月光下一面赏月,一面吃桂花月饼,则别有风趣。

  湖北民俗风情

  [土家族]

  土家族,通俗的解释,就是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古代称“巴人”。据有关史料记载,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边界,一直居住在长江、沅水之间,从来没有全面性搬迁过,是一个很稳定的民族。作为族称的“巴人”,曾经是一个多部落的统一体,其祖先一般认为是今鄂西的巴东、建始地区的“南猿人”以及长阳地区的“长阳人”。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尧舜时代,长江,汉水以南就有了“南蛮”的生存与繁衍。到了汉代,称巴郡南郡蛮、武陵蛮、娄中蛮、澧水蛮与中沔蛮(屠山蛮)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称武溪蛮、西溪蛮、天门蛮、黔阳蛮、建平蛮等。隋代称“岳左”。宋代称北江诸蛮。《宋史·蛮夷传》称蛮区人为土民、土蛮、土官等。明清两代称土夷、土蛮、土家。到了明未清初时期,才出现“土家”与“客家”之汉语称谓。所谓“土家”,是相对于“客家”而言的,而所谓“客家”,又主要是指汉人而言的。“土家”意为“本地人”,“客家”则意为“外来人”,只有较多的汉人移居到土家地区以后才出现。本来,土家族自称“毕兹族”,古代巴人也是这样自称的,但“毕兹”不等于就是“本地人”。“毕兹”是土家族的自称,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后来较多的汉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区以后才出现的汉语称谓。
  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生活在湖北省的土家族,因武陵山而益增其勇,而武陵山又因土家族而愈显其灵,真所谓物华天宝而人杰地灵。

  [白族]

  一带白族从云南大理迁到此地,虽然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但是民族特征仍然显著,主要体现在九个方面:
  族 称 白族古称“寸”、“叟”、“白蛮”,自称“白子”、“白伙”、“白尼”,即为白人的意思,他称“民家人”。1984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民家”人定为白族。
  服 饰 白族人男女爱穿白色服装,故有“要得俏,一身孝”之说。白布称为“家机布”,是白族人自己纺纱,用土机织,用土法洗漂而成。男子戴七尺或九尺长的白头巾。上穿白色对襟布扣汗衫,外套青布满肩马褂,下着青色宽裤脚,脚穿白布袜子和天官云头鞋。妇女头蒙白色绣花帕,两耳垂环,手戴镯子和戒指。上穿白色大襟汗衣,中套蓝布满襟马褂,外套绣花围裙,用绣花飘带系着,右上胸佩挂吊银质牙签;下着蓝色宽脚裤,脚缠白色裹脚布,穿绣花尖尖鞋。未婚女子梳发辩一根,上扎红头绳,额前留有发穗。已婚者则挽“簪巴”,挽于脑后称“粑粑簪”,挽于头顶的称“高把簪”,簪上套有丝织网,横插簪子;儿童衣服多绣花,外围肚兜,头戴银质鼓钉菩萨花帽,颈戴银“项圈”、“百家锁”等,手腕套有银圈。
  饮 食 白族人饮食比较讲究,大米、玉米、麦子、红薯和马铃薯是主食。爱养鸡、猪、牛、羊。每年年关,家家杀猪,户户备有炒米、糍粑和绿豆面。四季贮有坛子菜、干菜。招待客人,必有荤菜,白族的“糯米辣椒”等具有独特的风味。
  居 住 白族的住房多为木质结构。一般是“一正两厢挂耳转角楼”或“四合天井大院”。正中堂屋上方神*供有家谱及“天地国亲师位”牌。堂屋供婚娶、丧葬和迎宾之用。左右两边为正屋,用木版作壁隔为两间,内称“内房”,外称“火坑屋”。靠角处用岩石砌成一米见方的火坑,坑内放三角铁架,专供烤火和炊事之用;转角屋作厨房,内用土石垒成灶。两厢多为子女住房。转角楼多系姑娘住房,是闺女刺绣场所。 婚 姻 白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同姓同宗”结婚。婚姻提倡“明媒正娶”,从定婚到结婚,要经过“三茶六礼”等程序。“三茶”即“取八字”、“填庚”、“朝节”,这三次要给女家送礼;“六礼”即“插毛香”、“道喜”、“求接”、“报日”、“朝拜”和“圆礼”。有女无子的人家可以招郎“入*”。白族青年男女结婚时,有压轿、送亲、合*、接纳、筛茶和闹房等程序,必须大宴宾客。婴儿生下后,由父亲到岳父母“报喜”,须送鸡、蛋、肉、米等物,并且约定吃“粥米酒”的日子。吃“粥米酒”那天,外祖父(母)给外孙送摇篮、被子、衣帽、鞋袜外,还有鸡、蛋、糯米等礼物,其他亲戚朋友也送礼祝贺。
  丧 葬 白族人的丧葬因死者年龄大小、善终凶死不同。成年人死后,要请道士开路,给死者超度。对死者做斋,称“落气好事”,一般是三、五天。在埋葬死者前,要请阴阳先生看“阴地”、择吉穴。下*要热炕,用纸或芝麻杆烧炕。阴阳先生在灰上画八卦太极图像,再将棺木放进去。掩埋时,由长孝男先铲三锹土后,大家挖土掩埋,这是土葬过程。 节 日 白族人有两个隆重的节日:一是冬至节,也叫祭祖节。每年冬至这天,白族男女穿盛装,聚会祠堂,敬祭本主,跳仗鼓舞。另一个是本主会,即“赶会”。白族不仅每年正月初二到十五,要抬着大、二、三公三位本主神像去各村寨游神,而且还有定期定点的游神赶会活动,这种活动以各姓氏家庙所提供本主生日为日期。如谷姓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在廖坪、七月二十一日在官地坪赶会;钟姓十月十日在麦地坪赶会;熊姓七月二十一在官溪涧赶会。赶会是白族人进行民族教育的一种形式,会期要讲白族来源等历史。
  文 艺 文学分为文人文学和民间文学。文人文学有各种诗歌、散文,如《天门赋》、《劝农学》等都是杰作。民间文学有风俗歌、劳动歌、情歌、儿歌和民歌。白族舞蹈有“仗鼓舞”和“九子鞭”。
  宗 教 白族人信奉“本主神”,各姓除有“本主”外,还信奉马公元帅、韦陀、黑神爷、潘大公等。白族人信仰佛教,马合口一带就有50多座庙宇。白族人还信仰道教支派——三元教。

  [苗族]

  苗族,自称“壮”、“蒙”、“摸”、“毛”,也有称“嘎脑”、“果雄”、“带奥”、“笼儿”的。
  苗族,在民族大家庭中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苗族的先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以及“荆楚地带”,后来他们沿洞庭湖溯水而上,慢慢到达湘西和黔东一带,然后在这里定居下来,生息、繁衍。根据史料记载,苗族在周秦时代称为“蛮”,汉代移居湘黔以后,又被称为“五溪蛮”、“长沙蛮”。元代封建统治者在湖南苗族地区设置“五寨长官制”,在贵州苗族区设置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以加强对苗族人民的统治。
  到了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任命流官,清查田土,征收赋税,调查户口,统一设立府、厅、州、县、进一步加强了对苗族人民的统治。这使许多苗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长期掐扎在死亡线上,终年不得温饱。苗族人民真正翻身作主,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得以实现。
  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历史上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如汉武帝十三年(公元37年)“武陵蛮精夫相单程等,大寇郡县”,极大的震撼了封建统治王朝;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59年)暴发了苗族与土家族人民联合参加的“乾嘉起义”,先由贵州松桃厅苗族领袖石柳邓和石乜妹(女)发动,接着湘西花垣黄瓜寨的石三保,凤凰厅野堡寨的吴陇登和苏麻河的吴半生以及吉首坪垅的吴八月和三岔坪的吴连举纷纷响应,声势浩大,斗争勇猛,打败了清军多次进攻。这次起义军斗争共进行了13年之久,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国民党统治时期,湘西苗族、土家族人民又一起坚持斗争,废除了自清嘉庆以来盘剥湘西人民100多年的“屯田”制度,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在长期的斗争中,苗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6-27
很高兴能问你解惑
不知道提问的朋友是问湖北的什么特色
不过以下给你介绍一些湖北的特色及其特点

湖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因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之北,故称湖北,简称鄂。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164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湖北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

楚风遗韵

湖北是先秦时期楚国的地域,与中原文化并列为华夏文明二大源头的楚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早在先秦时期,这里的文明已经相当繁荣,楚地制作的青铜器、丝织与刺绣、漆器已经达到了相当精美的程度;带有鲜明楚文化特点的哲学、艺术以及宗教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
现今,湖北存留的大量文物和遗迹都足以标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所创造的文化高度。一直到今天,湖北的文化艺术仍带有深深的楚文化烙印,它与严肃深沉的中原文化有所不同,它是张扬而绚烂的。

荆楚鱼席
“千湖之省”湖北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鄂菜以“水产为本,鱼鲜为主”的特色,以团头鲂、鮰、 鳜、鳡、鲫、青鱼、鳝、乌鳢、春鱼、甲鱼等10大名贵淡水鱼作为烹饪原料,拥有数百种风味鱼菜,几十种风味鱼席,鱼氽技术冠绝天下,成为华夏食苑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现今的湖北鱼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单料全鱼席,即整桌宴席只 用一种鱼品作主料,冷碟、热炒、大菜、羹汤,甚至面点,都要用到这种鱼品,如武汉鱼席、汉川鳢鱼席、江陵鳝鱼席、沔阳青鱼席、鳜鱼席等;另一种是鱼菜和其他水产品为主料,禽、蛋、肉、奶、蔬、 果、菌、笋等为辅组成的宴席,如大中华鱼席、老通城鱼席等。
单料鱼席工艺精湛,多料鱼席富于变化。鱼类等水鲜原料的质地大都柔软细腻,含水量大,对火候的把握要求高,多不适用炖、煨等时间长的 烹调方法。做菜受到一定的限制,厨师就要在技法上多动脑筋,变换花样,多用剞花、氽炸、茸糊、塑型等,如一尾鳜鱼通过特殊的刀工处理,可以变幻出松鼠、金狮、葡萄、菠萝等图案或鱼丸、鱼糕、鱼 片、鱼丝、鱼、鱼粥等菜式,不仅“形变”而且“味变”,使整个鱼席异彩纷呈。

湖北小吃

四季美汤包、谈炎记水饺、武汉热干面、武汉面窝、黄州烧梅、东坡饼、江陵八宝饭、云梦鱼面、老通城豆皮、武汉猪肉干、武汉香肠、武汉肉枣、猪油饽饽、麻烘糕、莲藕糯米粥、炖莲子、炒良乡栗子、冲糯米粉、武汉酸白菜、沙市甜独蒜头,咸酥饼。

1、武昌鱼
武昌鱼产于鄂城和武昌县境内的梁子湖。该湖湖面辽阔,直通长江,江水可倒灌。由此使湖水水质好、饵料丰富,便于武昌鱼的生长繁殖。
武昌鱼属鳊鱼的一种,又名团头鲂。体形呈扁平状,重一市斤左右或二、三市斤,肉质嫩白,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属名贵淡水鱼菜。又因为现代有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词句,使武昌鱼更为闻名遐迩。用武昌鱼可以烹制出数十种不同风味的鱼菜,如清蒸武昌鱼、花酿武昌鱼、蝴蝶武昌鱼、茅台武昌鱼、鸡粥奶油武昌鱼、红烧武昌鱼、杨梅武昌鱼、白雪腊梅武昌鱼等,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烩炙人口,清香扑鼻,肉嫩味鲜,已是驰名中外的上等好菜。
2、老通城豆皮
坐落在汉口闹市区的老通城酒楼,以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豆皮而享誉国内。迄今,许多高级政府官员、首脑人物都品尝过。豆皮以糯米、鸡蛋、鲜肉丁、鲜虾仁等为主要原料,做成一厘米厚、小块见方的式样。用油煎好,盛于盘中。吃起来外皮香脆内里酥软,美味可口,油而不腻。国内只武汉所独有。
3、小桃园煨汤
汉口兰陵路小桃园煨汤专门经营各种煨汤。这里的老厨师搜集民间煨汤技术的精华,再加以汇总,改进和提高。这样,这里煨的汤质馨甜鲜美,别具一格。几十年来,他们煨汤的著名品种有:鸡汤、甲鱼汤、八卦汤、鸽子汤、排骨汤、牛肉汤等。煨出的鸡汤、,只见汤清肉嫩、芳香朴鼻。引人食欲。八卦汤和甲鱼汤,汤色清香,入口肉嫩骨离,美味可口。鸽子汤,不为一般家户人家所有,旅游者和常住武汉的居民,都可去尝个新鲜。
4、青山麻烘糕
武汉市青山区鸿兴食品厂独家生产的青山麻烘糕,是湖北省著名的特产。这种麻烘糕,选用上等糯米、黑芝麻、桂花和棉白糖精制而成。糕点呈长方形薄片,白线边,黑麻芯,既有米烘糕香、松、脆、爽口特点,又有云片糕甜润易溶的风味。目前分听装、盒装、袋装等五种规格,是旅游携带的理想食品。
5、洪山菜苔
洪山菜苔是蔬菜品种中的上乘佳菜,与武昌鱼并称为楚天两大名菜。洪山菜苔主产于武汉东部的洪山区,视为园蔬珍品。菜苔生长期在冬春季,以春节前后食用最佳。紫红的茎,滚圆肥嫩,爆炒起锅,菜鲜味美,常食不厌。洪山菜苔炒腊肉,色、香、味俱佳,是武汉一带居民十分喜爱的菜肴。近些年来,武汉人出差到北方城市,也把洪山菜苔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6、孝感麻糖
湖北孝感地区的特色地方名产孝感麻糖,被美食家评价为香、甜、薄、脆、老少咸宜的风味佳品,早已闻名于全国。
麻糖生产据记载始于明朝,距今有四百余年历史。其生产过程分三步,以糯米和麦芽为原料生产出饴糖;把芝麻褪壳加工成熟麻仁;再把饴糖、麻仁汇聚、拌合、切片、包装。
孝感麻糖每片呈月牙形,饴糖和褪壳芝麻拌合极匀,片片极薄,甜香可口,风味独具。传说曾是皇帝的贡品。如今麻糖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广大民众和来湖北的旅游者都有口福品尝了。
7、沙湖盐蛋
产于仙桃市沙湖镇的沙湖盐蛋,因当地所产的鸭蛋和其它地方不同,使腌制出来的盐蛋的内质独具特色,风味不一般。
在沙湖镇周围,湖、渠、沟、港极多,是有名的湖区水乡。这里,水中有一种水草叫麦黄角,活虾喜栖于角中,鸭子寻食连角带虾吞食后,所产鸭蛋的蛋黄呈红色,腌制的盐蛋如打破后将蛋黄蛋清置于白色瓷碗中,则见蛋黄像一朵色泽艳红的花朵,十分美观。如将盐蛋煮熟食用,则见蛋白极白,蛋黄艳红带油,味道比一般盐蛋好吃多了。因而沙湖盐蛋一向以色鲜味美而闻名远近。清朝时沙湖盐蛋成为贡品,近几年来沙湖盐蛋出口许多国家,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
8、荆州八宝饭
在全国八宝饭中独树一帜的荆州八宝饭,原是清代的一位御厨从宫廷出来后,到荆州城开设饭馆流传下来的。百余年来,虽时代更叠,然八宝饭的御膳风味不减,人称"御膳八宝"。这种八宝饭用红枣、莲子、苡米仁、桂元内、蜜樱桃、蜜冬瓜条、糖桂花以及糯米先蒸制成坯,再加白糖、猪油散烩而成。由此又名叫"散烩八宝"。吃到口里,觉得润滑溶消,香甜透味,油而不腻,甜而不厌,于是有"浅盏小勺细品尝,离席数时回味长"的赞语。
9、金黄蜜枣
金黄蜜枣产于湖北随州市,以"色泽如樱、透明见核、味甜似蜜、沙酥爽口"闻名,是湖北十大名产之一。
清乾隆年间,随州胡凌兴首创金黄蜜枣,州官奉献给皇帝高宗,深得赞誉,被列为贡品。从此,蜜枣名声大振。
金黄蜜枣选用优良品种"罗汉枣",经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据测定,此蜜枣含大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罗卜素和微生素C,有补血、健胃、益肺、调胃之功能,既是老少皆宜的理想保健食品,又是馈赠亲友和旅游食用的佳品。
10、咸宁桂花
鄂南咸宁市桂花乡,以盛产桂花著称湖北。近三、四百年来,这里生长有金桂、银桂和丹桂等几种桂花,近些年年产桂花达几十万斤之多。如此大量的桂花除带来浓烈的芬芳外,人们把它用来腌制糖桂花,为食品、糕点带来原料。此外,还用它制成桂花茶、桂花糖果、桂花糕点、桂花酒等。八月中秋节,在明朗如镜的月光下一面赏月,一面吃桂花月饼,则别有风趣。

湖北民俗风情

[土家族]

土家族,通俗的解释,就是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古代称“巴人”。据有关史料记载,土家族古代分布在湘、鄂、川、黔四省边界,一直居住在长江、沅水之间,从来没有全面性搬迁过,是一个很稳定的民族。作为族称的“巴人”,曾经是一个多部落的统一体,其祖先一般认为是今鄂西的巴东、建始地区的“南猿人”以及长阳地区的“长阳人”。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尧舜时代,长江,汉水以南就有了“南蛮”的生存与繁衍。到了汉代,称巴郡南郡蛮、武陵蛮、娄中蛮、澧水蛮与中沔蛮(屠山蛮)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称武溪蛮、西溪蛮、天门蛮、黔阳蛮、建平蛮等。隋代称“岳左”。宋代称北江诸蛮。《宋史·蛮夷传》称蛮区人为土民、土蛮、土官等。明清两代称土夷、土蛮、土家。到了明未清初时期,才出现“土家”与“客家”之汉语称谓。所谓“土家”,是相对于“客家”而言的,而所谓“客家”,又主要是指汉人而言的。“土家”意为“本地人”,“客家”则意为“外来人”,只有较多的汉人移居到土家地区以后才出现。本来,土家族自称“毕兹族”,古代巴人也是这样自称的,但“毕兹”不等于就是“本地人”。“毕兹”是土家族的自称,是古代就有的,而“本地人”是后来较多的汉人移居到土家族地区以后才出现的汉语称谓。
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生活在湖北省的土家族,因武陵山而益增其勇,而武陵山又因土家族而愈显其灵,真所谓物华天宝而人杰地灵。

[白族]

一带白族从云南大理迁到此地,虽然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但是民族特征仍然显著,主要体现在九个方面:
族 称 白族古称“寸”、“叟”、“白蛮”,自称“白子”、“白伙”、“白尼”,即为白人的意思,他称“民家人”。1984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民家”人定为白族。
服 饰 白族人男女爱穿白色服装,故有“要得俏,一身孝”之说。白布称为“家机布”,是白族人自己纺纱,用土机织,用土法洗漂而成。男子戴七尺或九尺长的白头巾。上穿白色对襟布扣汗衫,外套青布满肩马褂,下着青色宽裤脚,脚穿白布袜子和天官云头鞋。妇女头蒙白色绣花帕,两耳垂环,手戴镯子和戒指。上穿白色大襟汗衣,中套蓝布满襟马褂,外套绣花围裙,用绣花飘带系着,右上胸佩挂吊银质牙签;下着蓝色宽脚裤,脚缠白色裹脚布,穿绣花尖尖鞋。未婚女子梳发辩一根,上扎红头绳,额前留有发穗。已婚者则挽“簪巴”,挽于脑后称“粑粑簪”,挽于头顶的称“高把簪”,簪上套有丝织网,横插簪子;儿童衣服多绣花,外围肚兜,头戴银质鼓钉菩萨花帽,颈戴银“项圈”、“百家锁”等,手腕套有银圈。
饮 食 白族人饮食比较讲究,大米、玉米、麦子、红薯和马铃薯是主食。爱养鸡、猪、牛、羊。每年年关,家家杀猪,户户备有炒米、糍粑和绿豆面。四季贮有坛子菜、干菜。招待客人,必有荤菜,白族的“糯米辣椒”等具有独特的风味。
居 住 白族的住房多为木质结构。一般是“一正两厢挂耳转角楼”或“四合天井大院”。正中堂屋上方神*供有家谱及“天地国亲师位”牌。堂屋供婚娶、丧葬和迎宾之用。左右两边为正屋,用木版作壁隔为两间,内称“内房”,外称“火坑屋”。靠角处用岩石砌成一米见方的火坑,坑内放三角铁架,专供烤火和炊事之用;转角屋作厨房,内用土石垒成灶。两厢多为子女住房。转角楼多系姑娘住房,是闺女刺绣场所。 婚 姻 白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同姓同宗”结婚。婚姻提倡“明媒正娶”,从定婚到结婚,要经过“三茶六礼”等程序。“三茶”即“取八字”、“填庚”、“朝节”,这三次要给女家送礼;“六礼”即“插毛香”、“道喜”、“求接”、“报日”、“朝拜”和“圆礼”。有女无子的人家可以招郎“入*”。白族青年男女结婚时,有压轿、送亲、合*、接纳、筛茶和闹房等程序,必须大宴宾客。婴儿生下后,由父亲到岳父母“报喜”,须送鸡、蛋、肉、米等物,并且约定吃“粥米酒”的日子。吃“粥米酒”那天,外祖父(母)给外孙送摇篮、被子、衣帽、鞋袜外,还有鸡、蛋、糯米等礼物,其他亲戚朋友也送礼祝贺。
丧 葬 白族人的丧葬因死者年龄大小、善终凶死不同。成年人死后,要请道士开路,给死者超度。对死者做斋,称“落气好事”,一般是三、五天。在埋葬死者前,要请阴阳先生看“阴地”、择吉穴。下*要热炕,用纸或芝麻杆烧炕。阴阳先生在灰上画八卦太极图像,再将棺木放进去。掩埋时,由长孝男先铲三锹土后,大家挖土掩埋,这是土葬过程。 节 日 白族人有两个隆重的节日:一是冬至节,也叫祭祖节。每年冬至这天,白族男女穿盛装,聚会祠堂,敬祭本主,跳仗鼓舞。另一个是本主会,即“赶会”。白族不仅每年正月初二到十五,要抬着大、二、三公三位本主神像去各村寨游神,而且还有定期定点的游神赶会活动,这种活动以各姓氏家庙所提供本主生日为日期。如谷姓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在廖坪、七月二十一日在官地坪赶会;钟姓十月十日在麦地坪赶会;熊姓七月二十一在官溪涧赶会。赶会是白族人进行民族教育的一种形式,会期要讲白族来源等历史。
文 艺 文学分为文人文学和民间文学。文人文学有各种诗歌、散文,如《天门赋》、《劝农学》等都是杰作。民间文学有风俗歌、劳动歌、情歌、儿歌和民歌。白族舞蹈有“仗鼓舞”和“九子鞭”。
宗 教 白族人信奉“本主神”,各姓除有“本主”外,还信奉马公元帅、韦陀、黑神爷、潘大公等。白族人信仰佛教,马合口一带就有50多座庙宇。白族人还信仰道教支派——三元教。

[苗族]

苗族,自称“壮”、“蒙”、“摸”、“毛”,也有称“嘎脑”、“果雄”、“带奥”、“笼儿”的。
苗族,在民族大家庭中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苗族的先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以及“荆楚地带”,后来他们沿洞庭湖溯水而上,慢慢到达湘西和黔东一带,然后在这里定居下来,生息、繁衍。根据史料记载,苗族在周秦时代称为“蛮”,汉代移居湘黔以后,又被称为“五溪蛮”、“长沙蛮”。元代封建统治者在湖南苗族地区设置“五寨长官制”,在贵州苗族区设置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以加强对苗族人民的统治。
到了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任命流官,清查田土,征收赋税,调查户口,统一设立府、厅、州、县、进一步加强了对苗族人民的统治。这使许多苗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长期掐扎在死亡线上,终年不得温饱。苗族人民真正翻身作主,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得以实现。
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历史上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者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如汉武帝十三年(公元37年)“武陵蛮精夫相单程等,大寇郡县”,极大的震撼了封建统治王朝;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59年)暴发了苗族与土家族人民联合参加的“乾嘉起义”,先由贵州松桃厅苗族领袖石柳邓和石乜妹(女)发动,接着湘西花垣黄瓜寨的石三保,凤凰厅野堡寨的吴陇登和苏麻河的吴半生以及吉首坪垅的吴八月和三岔坪的吴连举纷纷响应,声势浩大,斗争勇猛,打败了清军多次进攻。这次起义军斗争共进行了13年之久,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国民党统治时期,湘西苗族、土家族人民又一起坚持斗争,废除了自清嘉庆以来盘剥湘西人民100多年的“屯田”制度,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在长期的斗争中,苗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