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得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如题所述

楼上诸位说的都不全面,如下的是标准答案。

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人格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在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人格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是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人格是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人格培养过程中,既要看到个体的生物遗传的影响,更要看到社会文化的决定作用。

一、生物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对“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具有何种影响”的研究已经持续很久了。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也会注重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双生子的研究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办法,并提出了双生子的研究原则:同卵双生子既然具有相同的基因形态,那么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于环境因素造成的。而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如出生顺序、母亲年龄等,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系统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就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是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因此他们间的任何差异一定是环境造成的;由于异卵双生子在遗传上不同,他们有许多相同的环境条件,故可提供一些有关环境控制的测量;同时研究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就可能评估相同基因类型下不同环境的作用,以及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下不同基因类型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形成的难易。
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人一出生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并会作用人的一生。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而这些因素对大学生人格的发展更为重要。

二、社会文化因素
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社会文化之中并受社会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伴随着人的终生。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得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对于不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社会允许较大的变异;但对在社会功能上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太允许太大的变异,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就越大。但是,若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特征,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可能就会被视为行为偏差或心理疾病。
社会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认同。例如,米德(M.Mead)等人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人格特征,结果表明:来自于同一祖先的不同民族各具特色,鲜明地体现了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力。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互相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强凌弱、没有争强好胜,一派亲和景象。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古姆族,生活以狩猎为主,男女间有权力与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的成员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人格特征。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她们每日操作劳动,掌握着经济实权。而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其主要活动是艺术、工艺与祭祀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这种社会分工使女人表现出刚毅、支配、自主与快活的性格,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一直被人们所认可,它对人格的形成与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如性格、价值观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如民族性格等。
值得重视的是:随着对文化因素的强调而产生的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平衡,文化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受到进一步重视。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常被视为人类性格的加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家庭虽然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单元,但它对人格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中不无一定的道理。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西蒙斯(P.Symonds)研究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和他(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这意味着当我们考虑亲子关系时,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造成心理情绪失调和心理病理状态的影响,也得留意它们与正常、领导力和天才发展的关系。”
孩子的人格是在与父母持续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富于感情的父母将会示范并鼓励孩子采取更富情感性的反应,因此也加强了孩子的利他行为模式而不是攻击行为模式。孩子的人格就是在父母与他们的相互磨合中形成的。孩子在批评中长大,学会了责难;敌意中长大,学会了争斗;虐待中长大,学会了伤害;支配中长大,学会了依赖;干涉中长大,被动与胆怯;娇宠中长大,学会任性;否定中长大,学会了拒绝;鼓励了长大,增长了自信;公平中长大,学会了正义;宽容中长大,学会了耐心;赞赏中长大,学会了欣赏;爱中成长,学会爱人。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母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母亲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普朗明在他的《天性与教养》中对人格的天性与教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共享环境(shared environment)即子女们在同一家庭成长所享有的环境构成,而非共享环境(unshared environment)由在同一家庭成长却不被子女们共同享受的环境如性别差异、排行顺序或特定生活事件而被父母区别对待。研究结果表明:重要的不是家庭单位,而是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独特经验。即孩子在家庭中的非共享环境。儿童在家庭内与家庭外得到的经验对其人格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由此可见,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其中,父母教养方式的恰当性直接会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四、儿童早期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特别是弗洛伊德。为什么人格心理学家会如此看重早期经验对人格的作用呢?
斯皮茨(Spitz)在对孤儿院里的儿童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早期被剥夺母亲照顾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各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影响。许多孩子患了“失怙性忧郁症”,其症状表现为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并且有人提出弃子会使儿童产生心理疾病,孩子会形成攻击、反叛的人格。
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进行婴儿依恋的研究,将婴儿依恋模式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与矛盾依恋三类,并做了数十年的追踪研究,将婴儿时期的依恋对人格的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安全依恋的婴儿在成大后有更强的自信与自尊,确定的目标更高,表现出对目标更大的坚持性,更小的依赖性,并容易建立亲密的友谊。
早期童年经验的问题引发了许多的争论,如早期经验对人格产生何种影响?这种影响是否为永久性的?我们认为,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点,逆境也可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成熟化,童年的影响回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

五、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现。洛奇(Lodge)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减少。心理学家勒温等人也研究了不同管教风格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作用。他们发现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教师的公平公正性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项有关教师公正性对中学生学业与品德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极为看重教师对他们是否公正、公平,教师的不公正表现会导致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的降低。“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说明了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注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实验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热情与期望投放在学生身上,学生会体察出老师的希望,并努力奋斗。很多学生都有受老师鼓励开始发奋图强,受老师批评而导致学习兴趣变化的人生体验。一位大学毕业生在谈道他的大学经历时:大一高数不及格,正是高数老师的积极鼓励使他重新开始认识与定位大学生活,如果不是老师及时而积极的鼓励,也许他会放弃,正是老师的鼓励使学生更加珍惜大学,并考取硕士研究生。
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结构,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少年同伴群体也是一个结构分明的集体,群体内有具有上下级关系的“统领者”和“服从者”,有平行关系的“合作者”和“互助者”。这个群体中体现着不同于孩童与成人的少年亚文化特征。与幼童的不同的是,孩子离开父母或被父母拒绝是幼童焦虑的最大根源;而少年的焦虑不安则来自于同辈群体的拒绝。在少年这个相对“自由轻松”的群体中,他们实习待人接物的礼节与群体规范,他们了解了什么样的性格容易被群体所接纳。在这个少年团体中,他们拥戴的是品学兼优的同伴。有人曾做过测验,分析了中学生喜欢哪种性质的学生领袖。结果是他们更喜欢学业优秀、办事老练、具有良好道德的学生领袖,而不是风头十足、具有漂亮仪表以及体育成绩优异的人。他们喜欢有能力、能胜任工作、高智商、精力充沛、富于创造的同伴。在少年期,男孩子比女孩子倾向于更大、更活跃的团体,他们多少会有些无视成人权威的倾向;而女孩子的团体则更显得合作与平和。一般来说,少年同伴团体性质是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良少年团伙,对少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学生对这种群体要避而远之,学校、家长及社会要用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来“拆散”他们,防止他们对学校及社会产生不良危害。
总之,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六、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一个著名的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实例是,关于阿拉斯加州的爱斯基摩人(Eskimos)和非洲的特姆尼人(Temne)的比较研究。这个研究说明了生态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
爱斯基摩人以渔猎为生,夏天在船上打鱼,冬天在冰上打猎。主食肉,没有蔬菜。过着流浪生活,以帐篷遮风避雨。这个民族以家庭为单元,男女平等,社会结构比较松散,除了家庭约束外,很少有持久、集中的政治与宗教权威。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原则是能够适应成人的独立生存能力。男孩由父亲在外面教打猎,女孩由母亲在家里教家务。儿女教育比较宽松、自由、不受打骂,鼓励孩子自立,使孩子逐渐形成了坚定、独立、冒险的人格特征。而特姆尼人生活在杂色灌木丛生地带,以农业为主,种田为生。居住环境固定,形成300---500人的村落。社会结果紧固,有比较分化的社会阶层,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部落规则。在哺乳期时,父母对孩子很疼爱,断奶后就要接受严格管教,使孩子形成了依赖、服从、保守的人格特点。由此可见,不同的生存环境影响了人格的形成。
另外,气温也会导致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频率提高。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甚至进攻,发生反社会行为。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另一项有关的实验室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而且多体现在行为层面上。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七、自我调控因素
上述各因素体现的是人格培养的外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 一、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感知、期望、行为以及人格特征的评价和评估。当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人,就会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甚至失败;相反,过高地评价自己,盲目乐观,也会导致出现失误。因此准确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当一个人对自己做正向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做负向评价时,便会产生自卑感。自我体验的调节作用体现在它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其言行;同时,自我体验还能够伴随自我评价激励积极向上的行为或抑制不当行为。在一个人认识到自己不当行为的后果时,会产生内疚、羞愧的情绪,从而收敛并制止自己不当行为再次发生。
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作用的最终环节。当个体认识到社会要求后,会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其社会准则,从而激发起自我控制的动机,并付诸行动。当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于自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时,会激发起他努力学习的动力,从而在行为上表现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进取。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
自我意识是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来对个体进行调控的,使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和谐统一,使人格达到统合与完善。
综上所述,在人格的培育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2

大多是儿时在原生家庭,父母的批评指责抱怨比较等这些行为所导致的。

第2个回答  2019-03-20

本视频为大家讲解什么是垃圾人定律及人生哲理

第3个回答  2010-08-22
环境造就的,包括家庭、社会、人际关系等等你周围可以影响你的一切,至于基因,我觉得太模棱两可了,因为没有人能够证明基因的确跟人的性格有关,就连血型,也决定有点生搬硬套。
第4个回答  2010-08-22
1、基因
2、后天的环境影响形成的记忆和经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