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国学文言是不是如现代人读白话文一般轻松写意

如题所述

也不是这样的。古代也有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说话和写文章是两码事。而且古人“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并不大,只是一小部分的社会精英会读和写文章。这部分常读常写文章的士人可能平常口语也会偏向书面化,也就是我们说的文绉绉的。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而言,他们的交流是非常口语化的。他们甚至都不识字,更不用说去读士人们写的文章。读给他们听也听不懂。
士人阶级越是少,他们就越追求精美和深奥,甚至追求“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优越感”。古代的一些骈文,就有光追求格式上的完美,对内容反而顾及不到的情况。也就是说,有些古文,甚至连当时社会上的知识分子都难以读懂。这也是唐朝散文掀起“古文运动”的原因——打破格式上的禁锢,以追求内容上的深度为唯一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逐渐地向广大人民群众扩展和开放,这也是近代“新文化运动”推崇写白话文的原因。要让每个识字的人都能看得懂。
白话一直都在,只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会有一些变化。但古代的白话绝不是像古代的文言文那样的深奥难懂。否则也无法实现老百姓平常生活中的交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29
基本如此。
但是,“古人”有先后,越是“古”,平常口语越接近文言文,越往后,平常口语离文言文越远。
中古以后的“古人”,开始上学时也不轻松,常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情况,由于他们天天读的是文言文、写的是文言文,天长日久,就会变得轻松了。
第2个回答  2018-04-29
不,古人说话文绉绉的,编织语言都很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