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高适是在什么时候相遇

如题所述

大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杜甫和高适这三位大诗人第一次在河南相遇。

这一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高适41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年的李白、杜甫和高适,都正处在他们人生中的最低谷;用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这时候李白、杜甫和高适,都属于是落魄的中年油腻大叔。

李白

当时的李白,虽然曾在翰林院任职,但在一年前,他因为得罪高力士,结果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其实也就是被撵出了皇宫;虽然李白高呼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他内心其实也很清楚,自己一心追求的功名之路就此破碎了。

所以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李白只好沉迷于访道求仙和游山玩水,借以排遣心中的郁闷。

杜甫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比李白还要惨!因为此时的李白,好歹已经名闻天下,当时不管谁说起李白,都得佩服他的诗写得超好!但杜甫呢,此时还是默默无闻,虽然他也写了很多诗,但更本没有多少人欣赏!

更悲催的是,原本出身书香门第的杜甫,也是立志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人生颠覆,正如他自己所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结果呢,偏偏事与愿违,他的科举之路屡次不中,以至于人到中年还是个无业游民,落魄之下的杜甫也只好四处旅游,皆以排解心中郁闷。

高适

出身官宦世家的高适,也是立志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人生颠覆,他在20岁进京时,曾写下“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的豪言壮志,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高适的科举之路上也屡次碰壁,考一次挂一次。

无奈之下,高适只好选择曲线救国,他投笔从戎跑到边塞,希望能在节度使那里混个一官半职;可结果呢,他的四年边塞生活,除了让他成为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人外,功名依然没混到。

眼看在边塞也混不出头,高适又只好再次返回长安,继续走科举之路;这一次高适是信心满满,毕竟四年的边塞历练,让的眼界和心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有理由相信自己必将高中;可结果呢,他却再一次的落榜了。

这一次失败对高适的打击非常之大,郁郁不得志的他只好离开长安来到河南隐居,此后近十年时间,他都躬耕于野,当官已然成为他心中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