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整本书阅读课,你不要想太“多”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福州教育研究院何捷

很多青年老师希望执教“整本书阅读课”。真好。但也有点难。难就难在这是新事物。虽然已有多人实践,而且有很多名家示范课呈现。但,毕竟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这算是全新的挑战。

首先,新在成就感。首先,整本书阅读突破原有的单篇幅课文教学,一改过往几句话反复折磨,折腾半天的耗时低效状态。一节课指导读一本书,成就感很足。其次,新在有实效。过去我们就把上学称之为“读书”。如今我们指导小孩读整本书,就是让语文回家,就是倡导回归真正的阅读。会读书,多读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第三,新在教材的面貌。如此多青年迫切需要执教此类课,根本原因是教材中出现了类似的板块。如“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又如,课文中、《课标》中的书目推荐,这些都造成了整本书阅读课的火爆。

但是,为什么这类课很少上得好的呢?为什么上起来感觉难呢?

观察已有的课例,大致发现三种原因造成教学困难,归结起来就一个字“多”。教师想多了,要得多了,做多了,自然就给自己找来麻烦了。

关于“多”的第一种问题出现在准备时期,动静闹得很大,造成南辕北辙的结局。很多老师让孩子在课前做好各项准备,围绕着书,又是做摘抄,做批注,做导图,画图谱……做的比读的还多,在各种因读而生的“娱乐”活动中,娱乐至死。

关于“多”的第二种问题出现在课堂进行时,信息容量太大,造成囫囵吞枣的尴尬。想一想就能明白,一本书的信息那么多,课堂中什么都呈现,小孩自然吃不下,无法消化。四十分钟,即便什么都不想,仅接受信息,也是有限的。而很多老师希望把一本书中零零总总的好处都让孩子感受,真的是“败坏胃口”的做法。再想一想,每次导读总不断重复几样,小孩自然吃不香,没胃口。太多的课,一上就让孩子看封面、看目录、看作者、看名人推荐……每次都这么上,上两次小孩就烦。

关于“多”的第三种问题出现在课后,布置的任务很复杂,但大多属于虚晃一枪,不了了之。且不论课堂上教给的阅读方法有没有用,临下课前往往会布置阅读任务,提出阅读要求。但随着铃声响起,小孩各奔东西,谁也没有去落实方法到底能不能用,管不管用,没人在乎书到底有没有读,还要不要读。反正课已上完,只在当下,只需完成秀场,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不顾后果地上一次小孩就知道你有多假,自然就不会有真正投入的下一次。课后,阅读也被抛在脑后。

其实,要上好“整本书阅读”课,就是处理好一对矛盾:教学和阅读的矛盾。

教学,要在四十分钟之内完成,时间是既定的;阅读,需要指向整本书,内容也是庞大的。这一对矛盾如何协调呢?我主张按课型分类,区别对待。“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教学样态,首先要区分课型。课型不同,执教方式不同。大致分,可以有三类课型。 第一类:导读课。书还没读,就可以上“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上课是为了激活阅读整本书的愿望,在孩子还没读的时候就爱上读,就想读。第二类:赏读课。在小孩正在读,读得差不多的时候,执教“整本书阅读”。可以节选片段,一起欣赏和解读,一起感受阅读乐趣。第三类,议读课。书,已经读完了。于是,师生可以一起来议论、来畅谈、来辩论、来分享。

三类课型,区别对待,“整本书阅读”教学就有明显的路径与特征,教师教得轻松。

针对“导读课”,就是要让小孩知道这本书“哪里好,我们准备去看看”。因此,导读课上以讲授法为主,具体给出一些指导。教师可以让小孩知道此书的大致内容、书的基本框架、书的过往评价、书的历史价值、书的经典地位……总之,只要能让小孩产生“想读”的愿望就好。

针对“赏读课”, 就是要让小孩知道这本书“哪里好,我们如何去欣赏”。 既然是经典,就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于是,教师可以示范欣赏、可以组织样本研究、可以评议分享。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一段,和小孩一起看看,老师还可以展示自己的欣赏结果,并在展示过程中适当总结欣赏方法。这些示范,都是为小孩之后自主欣赏提供借鉴。

针对“议读课”, 就是要让小孩知道这本书“哪里好,我们都来说说看”。很明显,此类课的教学模式就是开放的茶馆、沙龙、论坛。允许大家各说各话,互相补充,相互指正,也可以进行反驳批判。大家都是读过书的,都有话语权。教师就是辩论会的主持人,也是话题讨论的参与者。谈话法,就是最主流执教方法。

“整本书阅读”,原本不是“课”,不需“教”,自己静静读,读完就好。如今是“课”,要“教”,就要充分发挥“教”的作用,上出“课”的味道。“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启发,就在于激活,执教中不要贪多求全,可以瞄准三个关键词,带小孩踏上阅读之路。 第一个是“欢喜”。 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有欢喜心,课后自然就会去读。第二个是“惊奇”,让孩子感到意外,想知道更多,课后自然就产生探索的动力。第三个是“疑惑”,让小孩感觉困惑,暂时无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阅读就是发现之旅,就是探索和寻找答案的历险。

不要想太多,要太多,做得太复杂,太有“教”的架子,这种课还是好上的。毕竟读书是美好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