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这部电影怎么样?主要想表达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十二公民》,是一部话剧化的电影。

电影的设定,是一群法学院的大学生英美法挂科,被要求补考。补考的形式,则是用模拟法庭重现一出具有争议性的社会事件:二十岁的嫌疑人,是被富商收养的“富二代”。其生父是来自河南的农民工,离婚后将生子遗弃。酗酒,赌博,时不时找生子要钱。案发当晚,有人听到嫌疑人在他生父房间与其发生激烈争吵,而后生父被人在家杀害。

这些挂科学生的家长,被邀请到了模拟法庭上,他们将作为陪审团的成员,认定该嫌疑人有罪与否。十二个人需要在封闭的房间里争执、论理,直到达成12:0的一致共识。

这部电影,翻拍自经典法律片《十二怒汉》。相较原片,中国版的《十二公民》落地中国现实语境,老戏骨的交锋也碰撞出不少具有现实意义的火花。

十二人的群戏,完全就是对中国公共讨论样态的浓缩。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者而言,其中大量的逻辑推理与非理性的谬误,都是分析论证很好的素材。

公共讨论常有的模样

影片中的十二个模拟“陪审员”,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明确的标签。

房地产富商。公务员。城市中产。遭遇过反右迫害的老人。保险推销员。靠瓦片经济生活的北京土著。出租车司机。作为新一代农民工的学校保安。开小卖部的小商贩。

每一个标签的设定,都有着“代表”一个群体乃至一个阶层的野心,每个人物的刻画上也带入了明确的社会情绪。

十二个人凑在一起,便是中国社会公共讨论时常有的模样。

失序。主持人一次又一次强调按顺序发言,却不断有人说话被打断,被抢话。抢话者还会理直气壮,“他爱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说,现在我说”。

当对方对自己的观点不认同时,直接开始人身攻击——这么简单的话听不懂,脑袋一定被门夹了。骂对方孙子,甚至声称“我要弄死你”。

对对方观点不认同时,对方试图理论,这方却干脆画一张棋纸,直接下起五子棋用戏谑、嘲讽,消解严肃讨论的意义。

当自己拒绝被说服时,不讲理由——我就是烦了,我就是不听,我就是这么跟你们耗着。

为什么这个嫌疑人一定就是杀人犯?因为他生父是个河南农民工,他养父是个外地来的二道贩子,肯定也养不出什么好货——公交车上丢了钱包,其他都是教授大学生,那一定就是那个外地人偷的……用标签、歧视、偏见,代替说理、逻辑,直接妄下断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6
这部电影非常有教育意义,表达了如果身为一个公民,你该如何谨慎而坚决地使用你手中的权利,又该如何勇敢而明确的对言行负责。
第2个回答  2021-02-26
我觉得很好,他主要想表达的是公平公正。不想因为一个冤假错案而毁了一个孩子的一生。这部影片引人深思。
第3个回答  2021-02-26
讲述了十二个陪审团员,经过分析案件,最后为含冤的刑事案件人员成功翻案的一部电影,拍摄手法不叫高超,一个场地,拍出了很多当时的社会背景及阶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