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为什么其他国家的君主都称“公”,唯独楚国称“王”呢?

如题所述

“齐桓公”与“楚庄王”这两个称号,性质完全不同,含义也完全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严格来说,春秋时期,除了天下共主“周王”、以及不按常理出牌的楚国,也是有其他国家的国君使用“王”这个称号的,譬如“春秋五霸”中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但题中表述的以及内在的含义主要涉及的是楚国,那我们就来看看,在当时诸侯国普遍称“公”、“侯”的情况下,楚国的国君为什么就能高人一等、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称“王”。

一、春秋时期的爵位制度

春秋时期,实行“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简单一点说,“公侯伯子男”是周天子根据诸侯国管理区域的大小,对贵族进行的等级划分。这其中,“公”的治理范围为五百里,“侯”的治理范围为四百里,“伯”的治理范围为三百里,“子”的治理范围为二百里,“男”的治理范围为一百里。

二、齐、秦、楚等诸侯国的爵位

周武王伐纣取胜建立周朝之后,对有功之臣及附属国进行了一次大的分封。这里我们只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来说说。

齐国:齐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吕尚,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姜太公。在周天子的册封中,齐国的爵位是侯爵。

秦国:秦国原本是西陲小国,并没有被周武王册封,直到周平王时期,才被册封为伯爵。

楚国:跟秦国类似,一开始周武王也没有封楚国爵位,直到周成王时期,被册封为子爵。

可见,齐、秦、楚三国中,齐国是一开始就被周天子认可的侯爵诸侯国,而秦国跟楚国因为实力弱小、偏居一隅,而且不是周朝亲信,因此一开始并未被周天子认可,只是到了两国强大之后,周天子才不得不封了两国伯爵与子爵等较低的爵位。

三、齐国与楚国的国君称谓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齐国是侯爵,齐桓公为什么称“公”、楚国是子爵,又为什么楚庄王能称“王”。

(一)齐桓公的称谓

这里面实际上有一个误区,大多数人把谥号当成了正式称谓。

齐桓公名小白,侯是他的爵位,“齐桓公”是他的谥号,是小白去世之后后人对他的评价称呼。简单的说,在小白活着的时候,小白不可能自称“齐桓公”的,别人也不可能称他为“齐桓公”。而在春秋时期,对去世的国君起谥号时,是可以使用“公”的称号的,只是此“公”不是彼“公”,谥号的“公”只是一个名誉称号,跟爵位里的“公”完全是两码事。

史书《公羊传·庄公十六年》记载:

”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滑伯、滕子,同盟于幽。同盟者何?同欲也。”

这里就很明确的说清楚了,在正式场合,对齐国国君的称谓只能是“齐侯”。

因此,“齐桓公”是小白的谥号,他的正式称谓是齐侯,“齐桓公”这个谥号并没有僭越爵位制度。

(二)楚庄王的称谓

而楚庄王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楚庄王那是公开的自称“王”,是向周天子权威明目张胆的挑衅。

这里面有楚、周之间数不清理还乱的恩怨。

周武王伐纣时,楚部落首领鬻熊带兵支援,而且鬻熊本人还是周文王之师,但分封的时候,楚部落却被周武王忽视,连个最低等的爵位也没捞到;好不容易到了周成王时终于被承认了,还是低等的子爵,楚国一肚子火。

因为周天子是以宗亲血缘关系来定远近亲疏,维系等级制度,所以对僻居东南、蛮夷属地,并且不是宗亲的楚部落,可以说是根本没在视野范围之内。

周天子以宗亲血缘为由忽视楚国,楚国也以“非中国”为由干脆自立为王,不用周朝的那一套爵位。

《史记.楚世家》记载:

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嗣。”

于是熊渠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恶心一下周天子。到熊通的时候,干脆自称“楚武王”,在周天子底下开启了僭越称王的先河。之后楚国的国君都以“王”来自称,包括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因此,与“齐桓公”不同,楚国的这一套做法完全颠覆了周朝的爵位制度,是对周天子、更是对周朝礼仪制度的公然践踏。

在楚国之后,伴随着周天子日趋式微,一些诸侯国势力崛起,也纷纷效仿楚国自称为“王”,这就包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著名人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7
因为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子爵,地位太低,想提高自己的身份,就自称王,但是周朝不允许,只能就自封为王。
第2个回答  2020-12-13
王是比公更高级的身份,楚国敢率先称王,就代表了他们拥有强大的实力,不惧怕周天子,不怕各诸侯国,才敢于称王的。
第3个回答  2020-12-17
因为在当时楚国,觉得自己是和周天子平等的。周天子可以称王。我楚君主为什么就不能称王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