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苏州在春秋时期为吴国领土,其是否作为吴国当时的都城建设规划?

如题所述

春秋时期,我国的南方开始繁华,当时的楚、吴、越等国,不但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而且经济、文化也很繁荣。吴国的都城阉闾,即今之苏州。相传商朝末年的周人首领古公直父有三个儿子,他欲把王位嗣于第三个儿子季历,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避嫌疑而离开周原,千里迢迢向东南方而去,来到了今江苏无锡的梅里定居。兄弟俩一方面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也“文身断发”;另一方面又给当地人带去了周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当时南方“荆蛮之地”,生产力相当落后,多为刀耕火种),因此这里的生产和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由于社会动乱,所以泰伯“筑城郭以为藩卫”。据《吴越春秋》所记:“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十余里,在西北隅,名曰故吴,人民皆耕田其中。”这就是泰伯城。后来泰伯逝世,仲雍继之,并代代相传。据《史记•吴泰伯世家》所记,周武王“求泰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从此吴为周之版图。后来吴渐渐强大,成为南方的一个诸侯强国。这时,梅里的泰伯城已难作为吴国之都,所以后来就选择了今苏州一地(这里的自然地理条件比梅里好),兴建都城。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登位,并接受伍子胥的建议,在今之苏州建都城,即阖闾城。当时伍子胥说,“凡欲安君之民,兴霸称王,以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库,斯其术也。”据《越绝书》记载,“阖闾都城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百一十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吴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丈七门三,皆有楼,其二增水门二,其一有楼,一增柴路。”从这些记述中可知它与北方中原诸地先秦时期的都城形制较接近。“从小城北邑中径,从阖闾到娄门,九里七十二步,陆道广二十三步,平门到蛇门,十里七十五步,陆道广二十三步。水道广二十三步”。从这些记述可知,吴国的阖闾都城内街道规模,要超过同时代的北方诸都城的街道。

阖闾城是吴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城内有皇宫衙署,驻有军队。在阉闾城西郊的上方山还建有鱼城,居高临下,为军事要塞。阖闾城也是吴国的经济中心,城内有许多作坊、市场。当时冶炼技术特别发达,相传著名的造剑能手干将、莫邪就在此铸剑。这里还有热闹的市场,人们除了购物、贸易外,还有许多文化活动,据《吴越春秋》记载,阖闾葬其女儿塍玉,“乃舞白鹤于吴市中,令万民随而视之”。这种生动而热闹的场景可想而知。

阖闾城自建造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这座城在当时来说是一座雄伟的都城,说明当时我国南方不但政治和军事已很强盛,而且经济和文化也已相当发达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