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

【照见五蕴皆空】

照是用我们内心本来具足的智慧,照见我们身体内的色受想行识,只有达到五蕴皆空的时候,我们才能超越一切苦海,才能渡一切苦厄。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表的就是我们身体里的心肝脾肺肾。色表我们肉眼能看到的身体、毛发、手指盖,牙齿、皮肤、筋骨等,都属于色类。受想行识都属于心法上的。

心法为四个,身体上的色是一个,加起来是五蕴。只有通过智慧来照,把自己的五蕴照空的时候,才能达到无我。

无我的时候,就成为自在菩萨了,观自在菩萨了。菩提萨埵是大觉有情菩萨,简称大菩萨,是在菩萨这个层面上圆满具足,也属于圣人,但和佛还差一步。

扩展资料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色蕴又具体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因素。人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就说的是这四大。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四、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五、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参考资料:

五蕴皆空—百度百科

心经_百度百科

五蕴_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7

要明白“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先要搞清楚两个观念,分别是”五蕴“和”空“。

五蕴

所谓”五蕴“,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个”五蕴“,是原始佛教用来解释人的生命现象的概念。这里的”色“,就不是所谓”色空“里头,与”空“相对的,用来泛指一切物质的概念了。

五蕴,其实就是人的五种生命现象。首先有”色蕴“——生命中肉身物质现象。”受蕴“——主观的感受现象。”想蕴“——对外相的摄取现象。”行蕴“——行动的发施现象。”识蕴“——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思维现象。

而”空“,可以说是大乘佛教般若学派的核心思想,要解释这个”空“,恐怕穷尽一切文字都说不清楚。但是我们可以从旁敲侧击的方法来稍微了解一下,或者至少搞清楚它”不是“什么东西。

首先,”空“绝对不是”什么都没有“,更不是”虚幻“的意思。”空“的梵文原字是Śūnya,本意是数学里头的”零“。《心经》中的”空“的原字是”sunyata“。梵文中在字尾加个”ta“,通常是指一种状态。所以在英语的翻译中,”空“并不翻译作”empty“,而是作”emptiness“。而中文翻译中,有些佛经则翻译成”空性“。所以可以这么理解:般若学派种的”空“的概念,并不是单纯指”空无“、”没有“、”不存在/虚幻“的意思,而是在尝试引导我们去思考”没有的状态“、或者”零的状态“。

那什么是”零的状态“呢?可以这么理解。”零“的意思是”没有“,但是反过来问的话,那”零”这种状态是有的吗?这样思考下去就很吊诡啦,因为这样“零”就变成是一个讲述“不存在概念”的存在的概念啦!所以“零”即是“存在”也是“不存在”。这很显然并不是在表述一个真理,反而更多的是在引导学者进入一种思维里头。所以其实”空“并不是佛教要阐述的一个真理,而是一个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这个目的,就是要破除我们”二分“的思维方式,破除我们”必执一端“的固执。其实整篇《心经》基本上都在讲这个。所谓”零的状态“,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跟后面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都是一个道理。

看得懂《心经》的,只要看到这完整的第一句,其实就能够看到其中隐藏的重要信息啦!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的第一句,其实里头有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信息。却经常被修行者,读经人所忽略掉。但是如果过我们依着上面两个概念来翻译和理解这一句经文,其实就很容易看得出隐藏其中的秘密了。让末学在这里为大家试试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在进行深刻的智慧的心灵活动时

在这里,”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是”完整的/完全的智慧“。”般若“(Prajñā)在佛教的教义中,可以普遍上翻译成”智慧“,而”波罗蜜多“(Pāramitā)的意思是”完美的“或者”完全的“。”波罗蜜多“在很多中文佛经翻译中,被译成”到彼岸“。当然其实也没有错,都”到彼岸“了,还能够不完美吗?但是古人与现代人对文字的运用与理解有比较大的不同,所以对现代人来说,翻译成”完全的“比较容易理解其真正的含义。而”般若波罗蜜多“其实是大乘佛教里头”菩萨六度“,也就是菩萨修行的六种法门。分别为:

    布施波罗蜜多

    持戒波罗蜜多

    忍辱波罗蜜多

    精进波罗蜜多

    禅定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其实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修行的其中一项“工夫”。而“般若波罗蜜多”既然是“完全的智慧的修行方法”,那当然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活动了。可能是禅定,也可能是其他的修行方法。反正一定是一种纯心灵上的活动。

“照见五蕴皆空”:观照到生命的现象是处于“空”的状态的

既然上句都说了观自在菩萨是在进行一种智慧的心灵活动,那当然就不能够用“看见”,所以在这里就用了“照见/观照到”一词。而“观照”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智慧如阳光照耀大地,无所不见”。而“五蕴”以上面所提到的解释来说,就是人的生命现象。而“空”无法单纯的解释,所以就直接翻译成“空的状态”。

“度一切苦厄”:超越了一切痛苦

此句为《心经》梵文原文中所无。是玄奘法师在翻译的时候加上的。至于为什么要加这一句,老实说除了玄奘法师,没有人可以说真的知道为什么。但我们可以这样推测——这一句是加给秉持“实用主义”的中华文化百姓看的。《心经》是佛灭后五百年才出现的经典,而不管是佛教之前,或者佛教之后,整个印度的文明的核心追求,都是“超脱”,都是“悟道”,对佛教来说,就是“成佛”了。所以经历了印度教和耆那教,还经历了佛教五百年后,所有经典根本不需要告诉印度人到底为了什么要读这部经,为了什么要信佛,为了什么要修行。因为整个印度文化发展到这里,就是为了求解脱,求悟道,求成佛。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就不是这样了。为什么要持《心经》?为什么要信佛乃至于成佛?很简单,因为能够”度一切苦厄“啊!不然我好好种田或者好好读书求功名就好了啊!何必读经学佛?所以译经大师们在翻译佛经的时候,其实是很有分寸的,增减一字,皆有其目的与原因。

秘密在于修行者自己

好了,我们完成了《心经》首句翻译——”观自在菩萨,在进行一种深刻的智慧的心灵活动时,观照到所有生命现象,都是处于空的状态,于是超越了一切苦厄“。那其中的秘密信息在哪里呢?其实这个秘密说来一点都不值钱,那就是“生命现象”四个字。在一种智慧的心灵活动种关照的的生命现象,是谁的生命现象呢?那当然就是观自在菩萨自己的生命现象啦!观自在菩萨当时还是“菩萨”,尚未成佛,所以跟我们所有人的生命状态在基础上还是一样的,那就是拥有“五蕴”。也就是说观自在菩萨进行的这智慧观照活动,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的生命现象的一种反省。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我们心里发起的意念、产生的欲望、甚至发出的愿力;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对世间一切事物的分别认知。这一切的一切,其真实的状态,是“空”。是一种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的状态。就像经文后面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经文后面也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也就是说在”空的状态里头“,没有”五蕴“、”六识“、”十二因缘“、”十八界“等等等等一切佛家一直所说的概念。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要我们去反省自己认知世界的一切方法,破除一切已经形成的概念,放下一切的思维模式。用我们的”真心“,”本心“来重新观照这个世界。

如何能够做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末学合十。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9
  “照见五蕴皆空”的字面意思是:通过观照的方法,见到了色、受、想、行、识的本体都是空的,没有一个实实在在、永恒不变的存在。
  1、心经字数虽短但义理极为深奥。集禅密净于一身的黄念祖大德曾说,如果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的话,就是一部《心经》;如果《心经》浓缩成一句话的话,就是这一句“照见五蕴皆空”;如果再浓缩成一个字的话,就是一个“照”字。
  2、五蕴中的“色”指的是一切物质现象,包括我们的身体等;五蕴中的“受、想、行、识”指的是一切精神现象,包括我们的思维感受等。凡夫认为这“五蕴”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观世音菩萨进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看到了真相,告诉我们“五蕴”的本体皆空,五蕴是一种因缘和合的现象,当因缘不具足时,自然消灭,不是永恒存在的,是一种假象。而看到事实真相的方法就是“照”。“照”的意思是不参杂一丝一毫的主观判断,离开一切思维,如同镜子照物一样,物体是什么样,镜子中就显什么样,完全客观地反映物体的本来面目。想达到“照”的境界是需要断除一切妄想杂念才能做到,而这对于凡夫来说极为困难,是明心见性的法身大士才能办到的事。
第3个回答  2020-09-18
佛经讲述的道理很直白,生怕众生听不懂,不可能在语言描述中加特效。
五蕴皆空,五蕴都是空的,就是如此简单。
如果不空,佛也没必要说佛法了,凡夫本来就认为有。
现代人相信科学,我就用科学来攻击“有”。

人眼可以看到物质本身吗?不能。眼见为实为什么说没看见?
1.人眼只能看到颜色,颜色是不同波长的频率的波,到眼后转为生物电转到大脑,这时已经不是物质本身了,我们存在脑袋里的信息,都是自己翻译加工过出来的,并非物体本身。
2.现代科学说物质没有颜色,可以百度一下。

3.是不是有个物体引起反射光线让我们看见呢?这个科学无法证明。
视觉是主观感觉,主观感觉无法证明物体客观存在。人看到的RGB彩色,牛看到的是灰度无彩色,人认为自己看到的是真实,你认牛怎么想?所以正确描述应该是:人主观看到颜色,猜测引起这个颜色背后一定有个客观的物体。但常人忽略了这只是猜测,直接认定物体是有的。遗憾的是现在科学还是无法证明物质的客观存在。
第4个回答  2020-10-2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