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中的“卡壳”怎么办?

如题所述

人们交谈实践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引出了某一话题后,自己刚说上几句就感到没什么可说的了,或是刚两三句话后双方就都同时觉得没词了。什么原因呢?大家都了解,若是面团有限,再大的本事也不能做出根更长的面条来。同样道理,交谈中的这种卡壳现象也正是因为交谈话题有限,未能展开而导致的。

既然找到了这个原因,我们再来分析一番,从而让大家在日后交谈之中免于犯错。

第一,没有谈话积极性。交谈是双方甚至多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每个人都要积极地投身其中,才会形成一个热烈的谈话氛围。所以,不管是正式交谈还是私人间非正式交谈,参与者的合作精神都特别的重要。参加者之间如果别有心思,或互有成见,或自卑怯场,或情绪不好,都可能影响或挫伤对方的交谈积极性,进而使交谈话题难以深入展开:

第二,对话题没有兴趣。若是一位考古研究者正大谈高深的甲骨文,我相信,没几个人能够与他对决。所以,挑一个大家都会感兴趣的话题十分重要。若是话题不符合参与者的爱好、兴趣、心理或当时的心情,或是过于冷僻,超出大家的知识范畴;或是容易惹来是非,造成矛盾;或是关乎参与者的个人隐私;或是无聊、低级,一般来说都会败坏交谈的兴致,甚至根本就谈不下去。

第三,没把握好话题展开的方法。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要让话题能谈下去,还能谈得有意义,参加者首先应当端正态度,也就是交谈者自己首先有强烈的参与积极性,善于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克服猜忌、孤傲、不屑一顾等不健康的心理。其次,参与者自身平常应不断地加强知识修养,交谈的时候尽量选择大家都愿意谈也能够谈的话题。另外,参与者要特别讲究话题展开的方式方法。话题的展开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怎样巧妙的延续话题,就是一个需要运用技巧的问题了。

一般说了,最常见的展开话题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激励法

这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对方言之成理,正在兴头上,有利于继续深化主题时,就应鼓励对方将话接着说下去,从而让对方能够更明确、更详尽、更清楚的阐述。具体的做法是:

①希望对方补充说明;

②提问问题;

③适时插话,可以简述你过去同样的经验来印证说话者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说出你对说话者观点的理解和赞同;

④注意变换附和语,不要老是“是”、“说得对”;

⑤保持目光的回应,做出积极的面部表情与身体反应。

二是倘若对方一向沉默寡言,或是因故沉默不语,就应采用积极的言语技巧进行赞扬和鼓励,来刺激他交谈的兴趣。比如“小张在这问题上非常有研究,我们来听听他的看法。”

(2)诱导法

抓住对方所说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引导,便于使交谈深入展开。这种引导语很多,例如“你这句话非常关键,大伙要能就此取得共识,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深谈不下去,也可直接提出关于话题的某一方面的问题,引起大家交谈的兴趣,例如“事出总有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会是什么呢?”

(3)补充法

交谈过程之中,倘若发现对方谈话有不够全面、深刻的地方,应该抓住机会进行巧妙的补充,从而让交谈的话题得到全面深刻的展开。这一方法在交谈实践之中经常被使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要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显要或是见解高明而没什么补充的也要“补充”一番。

(4)举例法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样的话题,别人说起来就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而自己讲出来总觉得干巴巴,几句话说完就无话可说。很明显,善不善于运用举例的方法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实际上,说话与写文章一样,都要借助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和展开论点。交谈之中为支持自己的见解,列举几个事例可以起到说明与论证的功用,同时也有利于展开整个交谈话题。为表示自己赞同对方的论点,举例可以让对方感觉交谈得很投机,利于深入话题,即使列举反对或是否定对方论点的事例,也能引起对方的思考,进而有益于对方谈话话题的深入展开。自然,举例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所以,所选的事例一定要切题、典型,切不能滥用。

由于不善言谈而让谈话中断,一些小的细节问题也能救急。例如“这发型挺适合你的”或是“这地方的装修真不错”,身边的一草一木,都能够成为谈话继续的话题。

只要你愿意,完全能够消除谈话之中的“卡壳”现象,把谈话继续到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