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进展

如题所述

2008年以来,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按照“区域上开展1∶25万系列编图,重点地区开展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针对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网及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总体思路推进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在1∶25万调查与编图、1∶5万调查、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环境问题专题研究、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国土空间布局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提供了重要地学基础资料。

(一)1∶25万地质环境调查与编图

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等东部6个重要经济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经济区、关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中西部4个重要经济区,基本完成了1∶25万区域尺度的地质环境调查,系统评价了区域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编制完成1∶25万区域地质环境系列图集。图集既包括反映重要经济区地质与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性图件,如区域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环境地质图等,又包括反映重要经济区资源状况的应用性图件,如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开采潜力分区图、地热资源分布图等,还包括反映重要经济区环境地质问题的应用性图件,如地质灾害点分布图、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主要活动断裂及抗震设防烈度分布图等。通过1∶25万地质环境调查、修测和编图,系统总结了重要经济区存在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对地下水质量、突发性地质灾害、缓变性地质灾害、活动断裂等空间分布与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形成了对策建议报告。环渤海、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在探索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基础与技术框架的基础上,开展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地质环境综合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1∶5万地质环境调查

根据各重要经济区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以往工作程度,以重要经济区核心区为重点,开展了天津滨海新区、莱州湾、海峡西岸临港工业区、北部湾南康盆地、郑州—开封、西咸新区等重点区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或环境地质调查,查明了重点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据统计,近年来重要经济区1∶5万地质环境调查累计完成面积约10×104km2,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进一步提高。例如,2013年长江三角洲的南通地区完成了8幅1∶5万水文地质调查和1∶5万工程地质调查,对第四纪地层、含水层和工程地质层进行了重新划分,结合新实施的钻孔,在沿海地区重点区域建立了第四纪、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三维地质结构,为沿海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1∶5万地质环境调查,为曹妃甸新区、仙桃、福州、长春等城市圈定了一批应急供水地下水水源,有力保障了城市供水安全;为福州、福清、西安等城市圈定了一批地热温度异常区,促进了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城市地质调查

截至2013年,包含前期北京、天津等6个城市在内,全国共有16个省份31个城市开展了城市地质调查。其中,已经完成的有12个城市,正在开展的有19个城市(表7–9)。城市地质调查通过收集整理海量地质资料和补充性调查工作,查明城市地质资源、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状况,综合评价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建立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旨在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唐山城市地质调查探明了唐山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岩溶发育和采空塌陷区空间分布情况;查明了空港城、凤凰新城、中心城区等工程建设层工程地质条件;查明唐山城市规划区枯丰水期地下水流场特征和含水层地层结构,完成了应急水源地勘查工作;建立了唐山城市规划区基岩地质三维结构模型。厦门城市地质调查广泛收集了厦门市6万多个钻孔资料,完成了海岸带侵蚀淤积、应急水源地、水土地球化学等专题调查研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构筑了数字化、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与服务系统。福州城市地质调查开展了闽江口地区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开展了福州市地壳稳定性评价、地质灾害隐患区调查与成灾机理研究、海水入侵调查与监测;调查了福州城区及周边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初步建立福州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闽江口地区水、土环境地球化学评价。

表7-9 全国城市地质调查开展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四)地质环境问题专题研究

各个重要经济区在系统总结区内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对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和研究,包括活动断裂、地面沉降、海岸带变化、岩溶塌陷等。

环渤海、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北部湾等经济区开展了活动断裂调查。环渤海经济区通过调查,基本确定穿过曹妃甸新区重点规划区的高柳断裂、柏各庄断裂为活动断裂,并圈定了可能影响范围;基本查明莱州湾南岸沂水—汤头断裂、安丘—莒县断裂等断裂的位置、空间分布及其活动性等特征,结合钻探结果表明其昌邑北段在晚更新世早期以前发生过较强烈的活动。长株潭城市群对区内主要活动断裂进行了调查,公田–宁乡断裂、庙湾–罗家屋场断裂、汉背–枣市断裂为3条区域性的大型活动断裂。武汉城市群以麻团断裂和襄广断裂为重点开展了新构造调查研究,新发现与麻团断裂和襄广断裂相关的玄武岩露头30处,并首次在新洲阳逻一带第四系覆盖区新发现襄广断裂第四纪活动的重要形迹。海峡西岸经济区在震源机制了解活动断裂的基础上,选取长乐–南澳断裂带主干断裂中的东山前梧断裂和杜浔断裂两条开展了重点勘查。北部湾经济区对区内灵山—钦防断裂带进行了专项断裂活动性调查,通过地面调查、物探、测年等工作手段,表明该断裂带在第四纪以来有明显的活动性。

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中原、关中等经济区开展了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环渤海经济区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工业区地面沉降现状、发生机理及变化,提出了海岸防潮堤顶面高程设计建议方案;完善了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网,完成中新生态城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建设与监测工作。针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面沉降与地裂缝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在苏锡常地区建立了3个地裂缝和1个地面沉降光纤监测示范点;在盐城大丰建成地面沉降分层标组,在盐城射阳开工建设了江苏省最深的地面沉降分层标;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应用INSAR技术对沪杭高铁、杭甬高铁、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重大工程2006~2012年期间地表形变进行了监测。中原经济区开展了郑州、开封、洛阳3个城市地面沉降调查,并建立了监测系统。关中经济区开展了大西安西咸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沙土液化、黄土湿陷等环境地质问题专题研究,初步成果为新区规划建设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环渤海、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珠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区对海岸带及其变化进行了调查。环渤海经济区对曹妃甸工业区甸头深槽、老龙沟潮道等重点地段的冲淤变化进行了调查监测,基本掌握了近年填海造地工程与海洋水动力环境的相互影响程度,提出了近岸海域优化开发利用区划建议;以莱州湾海岸带为重点,建立了粉沙淤泥质海岸带地下水三维分布模型,查明了海岸带咸水入侵状况;获得了辽河三角洲湿地研究区百年岸线变迁数据。长江三角洲根据水下地形监测资料、遥感解译成果及金山深槽测量结果,分析了上海市岸线以及河(海)床冲淤变化规律及演化趋势。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展了重点区域咸潮上溯(海水入侵)状况调查,重点对闽江口长门水道与梅花水道进行调研,表明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咸潮有可能上溯到马尾、螺洲一带;对长乐市梅花镇鸟嘴一带进行了监测,表明海水入侵有明显加剧的趋势。珠江三角洲对填海造地、海岸变迁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了填海造地对海岸变迁的影响、海岸变迁的地质与生态环境效应。

武汉城市群、长株潭等经济区开展了岩溶塌陷调查。通过调查,查明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面塌陷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武汉城市群通过1∶5万岩溶塌陷调查,确定了重点区段碳酸盐岩分布,圈定了地面塌陷190余处。长株潭城市群查明了地面塌陷的类型,圈定地面塌陷共120余处。

(五)地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建设

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建设是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范地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建设,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以《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为基础,研究编制了《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指南》;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作,研发了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录入、数据管理与维护、数据分析评价、三维可视化信息服务、三维建模工具五个子系统,实现了多源地质数据建库到基于数据库进行各类专业分析评价、三维可视化及三维专业模型建立展示等功能。各个重要经济区对所收集与调查的海量地质资料在进行规范化整理之后录入到数据库中,通过应用信息系统不断推进信息化平台系统建设与完善。以武汉城市圈和曹妃甸工业区为试点,推进了三维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

表7-10 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程度统计

(资料来源:全国地质调查协同部署平台,201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