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传论《宋书》的译文是什么?

如题所述

    【谢灵运传译文】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祖父谢玄,是晋代的车骑将军。父亲谢王奂,从小便不聪明,当过秘书郎,很早就死了。谢灵运很小的时候就聪慧过人,谢玄十分看重他,跟亲近的人说:“我生了谢王奂,谢王奂怎么能生灵运呢!”

    谢灵运从小便爱读书,博览经史,他写的文章非常漂亮,江南几乎没人赶得上,堂叔谢混尤其喜欢他。谢灵运继承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享受两千户的税收待遇。援引先例,谢灵运被朝廷授予员外散骑侍郎的职务,谢灵运没有到任,但他却接受了琅王牙王的大司马行参军的官职。

    武帝刘裕因事征讨后秦姚氏,骠骑将军刘道怜留守都城,谢灵运被用为谘议参军。再转调当中书侍郎,又当世子中军谘议、黄门侍郎。谢灵运奉命出使彭城,慰劳世祖刘骏,写了《撰征赋》。

    回来仍然被任命为宋国黄门侍郎,再升任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帅,因为擅自处死门生,被免除官职。宋武帝刘裕做皇帝,谢灵运的公爵被降为侯爵,享受五百户的税收待遇,又出任散骑常侍,转任太子左卫帅。谢灵运天性偏激,常常有触犯礼法律令的行为。朝廷只把他看成有些文才的人,而不是有学识才干的政治家。而他自己却认为有水平参与国家大政,现在既然不被赏识,经常愤愤不平。

    谢灵运祖父和父亲都安葬在伯宁县,那里有他家的老屋和别墅。于是他自动改成会稽郡籍贯,在那里修建房屋和庄园,他的居处前瞰环环的秀水,后背巍巍的大山,极尽幽深静谧的风致。他和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逍遥放纵,以此为乐,常有在这里安度余年的打算。他每一首诗被传到京城,无论贵贱竞相抄写,一夜之间,官吏百姓便知晓熟悉了。远近四方的人非常仰慕他,他的名声震动京城。

    文帝当皇帝,徐羡之等被杀,谢灵运被调为秘书监,两次被召见,谢灵运都没理睬。文帝派光禄大夫范泰写信给谢灵运称赏他,他才应召就任。文帝叫他整理秘书省的图书,补增遗漏的地方,又因为有晋一代没有一本完整的历史书,所以叫谢灵运写一本《晋书》,他写出粗略提纲,但这书终究没有写成。

    从中原沦陷以来,一百多年,百姓沦落敌人之手,已被异族统治,先帝聪明神圣,怜悯中原人民苦难,希望荡平河北,统一中国,让中原拨乱反正,遗民重归中华。但时运有变,大业未成,理想还未实现,先帝便抱恨而逝。

    人们都说西边敌人舍本逐末,出兵陇外,东边的敌人北进,我军可以趁机掩袭,待西边的敌人返回后,我军得以据有关中,包围咸阳,敌人回来的路便已截断,纵然想派兵支援,只能远袭大城附近的我军,以便内外相应。但是此时我军有深山险关作为护卫,根本已固,即使敌人想增援,只不过丢下他的老巢,但并不能拯救他们自己。

    所以古人说:“既看见敌人有天灾降临,又看到他的矛盾重重,才可以打他的主意。”当年魏国的强大,平定荆州和冀州,不过是利用了刘表和袁绍的衰弱机会;晋国的强盛,消灭吴国和蜀国,也是利用诸葛亮陆逊们不在的时机,这都是以前固有的例子,在史书上写得清清楚楚的。从后秦姚氏被平定以后,天下人都认为胡人会消灭。我们应该直指滑台,席卷敌人各个城市,让敌人胆破心裂,然后指日平定北方。

    有人因为关中的失落,以为河北纵然得到也不能保卫。但是东方和西方的形势,从里到外都不相同。关西是多族杂居的地方,民族种类繁多,当年西汉时,国家便屯兵霸上,在甘泉宫建峰火台,况且现在远方戍守的军队,还会遇到新旧交替的问题呢?河北全部是汉族百姓,没有异族混杂,层层山岭可以作为屏障,三道关卡作为大门,如果我军骑兵北进,那么沙漠上的异族便会遁逃,如果我们严兵守卫,则冀州像大山一样坚固。

    谢灵运因病回到东方,但游玩喝酒集会赋诗照旧,日以继夜,他再次被御史中丞傅隆所弹劾,因此被免除所有官职,这年正是元嘉五年(428)。

    谢灵运回到东方,和同族兄弟谢惠连、东海人何长瑜、颍川人荀雍、泰山人羊..之,因为相互欣赏对方的文章而结好。他们同游山水,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四友”。谢惠连小时候便聪明有才气,但性格轻浮,他父亲谢方明一贯轻视他,谢灵运离开永嘉回到始宁,当时谢方明正当会稽太守,谢灵运从始宁到会稽拜访谢方明,顺便看望谢惠连,二人相见时都非常欣赏对方。当时何长瑜正教谢惠连读书,也在这里,谢灵运认为何长瑜文才举世无双,他对谢方明说:“谢惠连这么聪明高才,而尊敬的叔叔却把他当成小孩子看。

    谢灵运凭借祖父和父亲的资本,家产丰足仆从众多,先人的门生故吏加上有几百。他开山挖湖,没完没了;翻山越岭,总是到那些最幽深最险峻的地方去,哪怕千岩万险,没有一个地方不游到的。他每次登山都穿上木鞋,上山时便去掉前面的鞋齿,下山时则去掉后面的鞋齿。

    会稽东城有个回踵湖,谢灵运请求决干湖水做成稻田。文帝叫本地长官执行这个命令,湖泊离城很近,里面出产很多水产品,孟凯不同意这样作。谢灵运既然不能得到回踵湖,又要始宁县山丕山皇湖做水田,孟凯又不同意。谢灵运认为孟凯不想做有利人民的事,而只考虑掘开湖泊会损害动物,言论中谢灵运伤害了孟凯,于是和孟凯结下了深深的仇恨。

    文帝知道他被冤枉了,所以没有判他有罪,只是不想让他回到东方,而让他做临川内史,且增加俸禄到两千石。谢灵运赴任后仍然如故,和在永嘉太守任上时没有两样,所以再次被有关人员弹劾。司徒派临川王的从事郑望生逮捕谢灵运,谢灵运反而抓住郑望生,起兵叛逃,于是才坚决反叛。他写诗说:“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之后,秦郡府将宗齐受走到涂口,途径桃墟村,看见有六七个人在下面路上胡乱说话,怀疑不是好人。回来告诉郡县长官,长官派兵随同宗齐受掩袭讨捕,于是和那些人格斗,把他们全部捉住,投入监狱,其中一人姓赵名钦,山阴县人,说:“本村人薛道双先和谢灵运同过事,在去年九月初,薛道双通过本村人成国告诉我说:‘先前做临川内史,现在犯法冲军广州的谢某,给我们钱财,叫我们买弓箭刀枪盾牌等武器,让薛道双结交乡里的健儿勇士,在三江口劫夺谢某,如果得逞的话,大家功劳都一样。’于是集合众人篡取谢某,但没成功。

    当时正是元嘉十年(433),享年四十九。他写的文章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他的儿子谢凤死得很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18
  史臣曰:人民禀受天地的灵气,包含金、
  木、水、火、土五常的德行,人的性分刚和柔更
  迭搭配,人的情感分喜、怒、哀、惧、爱、恶、
  欲七种表现。情感在内心激动,那么就会有歌咏
  发表于外。这是赋、比、兴、风、雅、颂六义的
  依据,是与风、大雅、小雅、颂四始相关联的。
  盛衰的躯歌吟咏,风、雅中纷披繁多。虽说虞
  夏以前的没有见到遗留下的文字,但是禀承天地
  正气,心怀萌生灵感,道理是不会有什么不同。
  造就是说歌咏的兴起,应该是从民间开始的。
  周室衰败后,教化流行更加显著,屈平、宋
  玉开导清正的源流在前,买谊、司马相如激扬芳
  香的尘土在后,美好的言辞铭刻在钟、鼎、石碑
  上,崇高的义理直冲云天。从这以后,情感志趣
  的表达愈来愈宽广。王褒、刘向、扬雄、班固、
  崔驷、蔡邕之类,各自走的道路虽有不同,但都
  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跑,他们竞相仿效.虽然清美
  的辞藻,华丽的曲调,不时在篇章中表现出来,
  但是芜杂的声音,混浊的气韵原本也很多。像张
  蛮那样华美的文章,文采随着情感的变化而焕
  发,《四愁诗》那样的高踪绝唱,嗣后很久没有
  音响丁。至于建安时代,曹氏始承天命,魏武帝
  直蝗、魏壬席直歪、陈思王萱丝,都蕴蓄满腹
  文才,才开始根据情感来组织文辞,用文辞来润
  饰内容,互相配合,交织成完美的统一体。自汉
  至魏,四百多年,辞人才子,诗文的体裁风格,
  经历了三次大变化。司马相如擅长辞赋,能巧妙
  地将物体的形态描写得维妙维肖,班固擅长于抒
  情、言志、说理相结合,阐说情理很透彻,曹子
  建、王仲宣以各自本身不同的才性气质形成作品
  的不同风格,他们都能标榜才华,表现其特有的
  美好,独自光耀当时。因此一时的文士,各各仰
  慕仿效,推究其教化流行的初始,没有不都是以
  《风》、《骚》为祖宗的。只不过因为欣赏爱好的
  情感不同,因而文章的内容和体裁也就不相同。
  后退到晋惠帝五尘年间,Z鳄、陆卷的诗文特
  别秀美,表现手法不同于班固、贾谊,变更了曹
  擅、王塞的体裁风格,星稠绮合,极富辞采,但
  缛旨繁文,过于浓艳堆砌。承袭汉梁孝王平台
  文士如翅阳等人的辞赋风格,吸取当年常到南皮
  游赏的直至、呈质等人的诗赋风格,这种风尚愈
  传愈盛,直到酉置。置室中兴之后,老庄的学
  说独自兴盛,从事学识研究的,穷尽了柱下史老
  子的学说,博学多知的,也只局限于庄子的七
  篇。虽然极尽文章辞采表现之能事,但是文章的
  义理却限于抽象说理这一单调的格局。从晋元帝
  建武时起,到晋安帝义熙年间,历经将近百年,
  虽说文学作品连绵不断,如波涌水上,似云积天
  空,没有不是依据老子的哲学,阐述庄子的道义
  的,而劲拔华美的文章,在这期间没有听说啊。
  殷仲文开始革新珏鳇、昼询的风格,谢叔源大变
  太元年间孙绰、许询之流的玄言诗风。于是到了
  宋代,颜延年、谢灵运的声名噪起。谢灵运诗歌
  的兴会高超,颜延年诗歌体裁的密丽而拘谨,都
  可以同前代的优秀作品并驾齐驱,给后世高人留
  作规范。
  至于说到席地而坐,衣襟铺地,促膝谈心,
  商讨品评前人作品,写作技巧的精妙与粗劣,是
  有必要说一说。各种颜色互相显示,各种乐器的
  音响协调和畅,是由于颜色声音各依它相适宜的
  器物。要使得一联诗句中的平声仄声前后变化,
  高低对称互换,前一句是平声,那么后一句就须
  用仄声。一行之内,五个字音韵各异,两句之
  中,角征清浊全不相同。只有领悟这些奥妙,才
  可以谈论诗歌的写作。至于前代文入学士的好作
  品,前人讽咏的高唱,历代词人共同传赏的佳
  句,如曹子建“从军渡巫谷,驱马过酉互”的大
  作,王仲宣“南登灵堕岸,回首望长安”的名
  篇,孙子荆“晨风飘歧路,零雨被秋草”的诗
  章,王正长“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的佳
  句,这些人都足直抒胸臆的辞章,不是依傍别人
  的诗句或是运用史实来作诗,可是音律韵调高出
  前人的法式。自从《骚》体诗以来,经历了许多
  年代,虽然诗文体裁风格逐渐精妙,然而音律的
  奥秘却仍然没有发现。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然
  成就,都暗暗与音律的法则相符合,而不是自觉
  地经过思虑来达到。张衡、蔡邕、曹植、王粲,
  不曾在此之前觉察到,潘岳、陆机、谢灵运、颜
  廷生离此就更远了。世界上懂得音韵的人,有机
  会看到这篇文字,就知道我说的话不错。假如说
  不是这样,就只有等待后世高明的人······

  这是我好心给渤海大学历史系零九级二班陈跃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