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区第四系地下水系统中六价铬污染特征分析

如题所述

“污染场地”1986年建厂,由于经济和污染问题,于1990年该厂关闭。2010年年底,受六价铬污染的土壤已经全部挖除,深层土壤已作防渗处理,目前,地下水中六价铬污染源完全来源于以前排放和泄露的量。

第四系地下水系统中六价铬含量完全来源于土壤中的六价铬,在降水淋滤作用下进入第四系地下水系统,污染地下水。1991年,研究区“污染场地”内周围第四系地下水系统中地下水检出六价铬,其中研究区内一机井六价铬含量为0.04mg/L,污染源东南300m的机井中六价铬含量为3.167mg/L。

在23组第四系地下水系统第Ⅱ含水组地下水水样中,15组检出六价铬,检出率为65.22%,检出值多为0.004~0.036mg/L,检出面积约1.22km2

在27组第四系地下水系统第Ⅲ含水组地下水水样中,12组检出六价铬,检出率为44.44%,检出值多为0.004~0.020mg/L,检出面积约2.11km2。丰南区粮食储备库、东水厂北井、贝钢氧气厂、贝钢中型厂的检出值分别为0.160mg/L、0.160mg/L、0.110mg/L、0.060mg/L,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见表11.5。

表11.5 研究区第四系地下水系统第Ⅱ、Ⅲ含水组地下水六价铬含量统计表

据分析化验结果,将研究区第四系地下水系统六价铬进行分区(表11.6),六价铬含量不同分区浓度等值线如图11.19和图11.20所示。

表11.6 研究区第四系地下水系统六价铬分区情况统计表

图11.19 研究区第四系地下水系统第Ⅱ含水组六价铬含量等值线图

第四系地下水系统地下水中六价铬扩散主要受控于地下水流场,六价铬随地下水流动,由污染源向漏斗中心扩散运移。目前,第四系地下水系统第Ⅱ含水组六价铬含量最大点为“污染场地”东南侧的鼎新蔬菜院内的北井,六价铬自该点向外扩散;向西扩散距离约为2.50km;向北扩散距离约为0.75km;向南扩散距离约为0.50km;污染晕近似于椭圆形。六价铬污染晕的形状与第四系地下水系统地下水位漏斗形状基本相似(图11.19)。

第四系地下水系统第Ⅲ含水组六价铬污染晕自“污染场地”主要向西北扩散,形状近似椭圆形。第四系地下水系统第Ⅲ含水组六价铬检出面积大于第Ⅱ含水组六价铬检出面积(图11.20)。

图11.20 研究区第四系地下水系统第Ⅲ含水组六价铬含量等值线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