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区第四系地下水系统结构与功能

如题所述

新生界以来,研究区第四系厚度250~500m,为近山沉积,其沉积物质颗粒较粗,含水层以中粗砂及中细砂为主,间夹卵砾石,富水性较强。

第四系含水组在研究区按含水体系由上而下,主要划分为三个含水组即第Ⅱ、第Ⅲ、第Ⅳ含水组,地质时代分别为Qp3、Qp2、Qp1。第Ⅰ含水组(地质时代为Qh)仅在河流河谷零星分布,其他地区缺失。各层底界基本为黏土及粉质黏土,第Ⅱ和第Ⅲ含水组之间水力联系比较密切。研究区内第四系孔隙水自上而下可划分为Ⅰ、Ⅱ、Ⅲ三个含水层组和相应的三个隔水层(表11.2;图11.3)。

表11.2 研究区第四系含水组基本特征表

(1)第四系第Ⅰ含水组

第四系第Ⅰ含水组仅在河床及两岸呈带状分布,地下水类型属潜水,底板埋深0~6m。

图11.3 研究区水文地质图

(2)第四系第Ⅱ含水组

第四系第Ⅱ含水组分布于研究区全区,底板埋深为80~120m,含水层厚度为35.5~76.2m,含水层主要岩性为中砂、细砂、少量砂砾石,单位涌水量为3.91~18.44m3/(h.m),含水层渗透系数在2.13~8.33m/d。水化学类型为Ca-HCO3型水,溶解性总固体小于0.5g/L。第Ⅱ含水组是目前农田灌溉的主要取水段,另外有部分农村及厂矿企业的生产生活用水也从该层取水。

(3)第四系第Ⅲ1含水组

第Ⅲ含水组上段(Ⅲ1)沉积时代

,在研究区全区广泛分布,地下水类型属承压水,底板埋深200~250m,利用含水段120~223m,含水层厚度62.5~66.5m,岩性以中砂、中粗砂为主。第Ⅲ含水组上段含水层岩性颗粒较粗,富水性较强,单位涌水量为10.40~10.45m3/(h·m),含水层渗透系数在0.85~24.34m/d。水化学类型为Ca-HCO3和Ca·Mg-HCO3型水,溶解性总固体为0.216g/L。第Ⅲ含水组上段(Ⅲ1)是目前城镇生活及部分工业用水的主要供水水源。

(4)第四系第Ⅲ2含水组

第Ⅲ含水组下段(Ⅲ2)沉积年代

,现状开采井较少,底板埋深230~360m,利用含水段为228~334m,含水层厚度43~55m,岩性以中砂、细砂为主。第Ⅲ含水组下段含水层岩性颗粒较细,富水性较弱,单位涌水量为5.02~6.53m3/(h·m)。第Ⅲ2含水段与Ⅲ1含水段水力联系不密切。第Ⅲ2含水段受邻区开采袭夺影响,地下水位较深,导致与Ⅲ1含水段静止水位相差较大,不存在统一的地下水位。水化学类型HCO3-Ca·Na型水。在研究区内,本层位地下水开发利用较少。

(5)第四系第Ⅳ含水组

第四系第Ⅳ含水组沉积年代Qp1,现状开采井较少,底板埋深300~500m,岩性以风化砾卵石为主夹杂黏土及粉质黏土,富水性很弱,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因此本书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