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政变

如题所述

玄武门之变属于政变。“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次子李世民与长子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宫廷政变。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经过长期的斗争,李渊的偏袒下,功臣集团无罪被贬,太白经天李渊的猜忌愈加严重,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2年的“贞观之治”。

扩展资料:

李世民亲手弑兄之举,常被后人诟病。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李世民对权力的向往。夺权路上,无论谁来阻挡,都将被除去。但李世民并没有大面积捕杀“太子党”,反而重用了很多能臣,最有名的就是魏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02
“玄武门事变”的性质:是阶级社会的第二部类阶级斗争

一)“玄武门之变”,验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关于阶级社会有三部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观点。
所谓三部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学说,认为:
任何一个阶级社会,不能只有一个部类的阶级斗争,而是有三大部类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1、第一部类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任何阶级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两大对抗阶级。在封建社会里,这一部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就是指被压迫、剥削的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绝大部分的时间内,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一对“对抗性”的阶级,都是相伴共生、互为依存、长期合作、协同发展的。
在封建社会发展阶段,被统治、压迫、剥削的农民阶级,不是自主的阶级,而是被动的阶级;他们的反抗斗争,能够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但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阶段,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农民都只是作为劳动者参加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当时的主导阶级,提供了创造六类文明财富的坚实基础;而其它的重大的文明财富的主要的发明创造成果,是统治阶级的封建地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参与劳动和组织、领导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群众,生产和发明创造出来的。
这一部类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因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酷剥削压迫,有时会激化为对抗性的矛盾而引发农民的起义抗争,给予封建地主阶级及其统治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从而推动社会发展。但在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大多数时间,这一矛盾,可以因地主阶级调整其剥削、压迫政策而得到缓和,两对立阶级和谐共处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
2、第二部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第二类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就是当时社会的主导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其主要内容:
在封建社会,就是运用六类劳动形态,及其掌握六类文明财富生产的生产资料的阶级,也就是包括一般所指的掌握物质财富生产资料的阶级和掌握其他文明财富(特别是政治文明财富和精婶文明财富及金钱财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各类地主阶级,这是封建社会的主导阶级,也是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内部的各种阶级集团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说他们是所谓主导阶级的理由:
任何阶级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该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阶级。这一阶级不是该社会人数最多、也不是之要主要参加该社会物质资料(物质文明财富)生产的阶级;而是既直接参与各类生产力的建立、组织和指挥并掌握生产力中的重要工具(部分是生产资料);同时又拥有该社会的各类文明财富生产的生产资料的阶级(排除腐化堕落、不劳而获的部分,其中包括官吏贪、渎和黄、赌、黑、毒等社会恶势力)。他们主导了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组合,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
因此这样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组成的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力量,当然就是该社会的主导阶级。封建社会就当是封建地主阶级是社会的主导阶级。。
而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建立,就是由这一产生于旧的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母体中,由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所形成的新兴经济形态,及其代表者的新兴阶级,这种新兴阶级,能够形成一定的阶级集团,组成自己的强固的阶级队伍,这一集团队伍能组织和利用广大劳苦群众的阶级力量,通过多类阶级斗争,逐步夺取政权而得以建立起来的。奴隶制是这样,封建制度是这样,资本主义制度也是这样(参见本人博文《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这一主导阶级内部,总是不断进行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经常化的激烈竞争,是充分展示和体现封建地主竞争机制的主要内涵;也是推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中,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始终存在其阶级内部的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是任何社会都具有的第二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这一矛盾和斗争,又是贯穿于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始终,是推动该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反之,被剥削、压迫的农民阶级,反而基本上不存在内部的你死我活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其详细论述可参见拙著《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思想体系研究》有关内容)。“玄武门之变”就是统治者的封建地主阶级内部(表现为李世民兄弟)的两大集团间的这种阶级矛盾和激烈的阶级斗争。
3、第三部类阶级矛盾阶级斗争
是指封建制度随着各类科学技术(包涵人文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而有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在封建社会经济母体中逐步产生新兴经济形态;同时产生这一新兴经济形态的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群体,它们和旧的封建制经济形态与其代表的旧的地主阶级之间的社会根本性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任何阶级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都是由原来社会的先进生产力,促进其经济的母体中,逐步产生新经济形态发展,及其新兴阶级的产生后,经过长期的新旧阶级的阶级斗争后,由新兴阶级建立起来的。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由地上凭空白地生长的出来的;也不是由原社会中的任何阶级可以人为地建立其来的(参见本人博文《当代世界的性质的分析》一文内容)。
唐初,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尚没有第三部类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产生,可以不计。
二)“玄武门之变”的性质:
就是作为当时的统治者的封建地主阶级内部,表现为李世民兄弟的两大地主阶级政治集团内,发生的阶级矛盾激化为你死我活的激烈的阶级斗争事件。
1、隋末农民大起义后,形成“三十二家反王,七十二路烟尘”,实际上就是地主阶级为主、部分是农民军的多个武装集团,争夺政权的天下纷争的局面。
隋炀帝被其部下杀害后,占有政治、经济优势地位的地主阶级集团,逐步消灭了农民起义军;又在各个地主阶级集团间,展开激烈的相互残杀、吞并后统一起来。其中,特别是山西太原地区以大官僚李渊为首的地主阶级集团,先后消灭了其它的武装集团,建立起了大唐封建帝国。
因此唐朝的建立,实际就是各个地主阶级武装集团,进行激烈的阶级争夺和阶级斗争的结果。
2、李渊集团在其统一全国的多年征战过程中,逐步形成以李世民为首的军事强势集团,和以李渊及其长子李建成为首的政治强势集团。
李渊倾向于建成,主要是他尚年富,想长久拥有帝位,嫉妒李世民战功累累,其部下笼络和团聚了各方面的人才,拥有巨大的军事实力,威胁到他的帝位;故倾向于建成,按儒家学说嫡长继承制,立建成为太子,以扼制李世民;意图逐步削弱并取代其军、政势力,巩固自己的帝位。
以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为首的地主阶级集团,为争大唐统治政权,势必铲除敌对的李世民集团,才能获得,故与李世民集团势不两立。
两大地主阶级集团,因从各自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出发,互相长期争斗,如两虎相争,势同水火,不共戴天。他们间为了争夺统治政权,只有自己的阶级集团的利益,没有什么父子情、兄弟义的。
不过,李世民集团是唐初较为开明的新兴地主阶级集团,这一集团的胜利,为其后的唐代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玄武门之变”的起因及经过史实,史载虽有歧见,但基本史实无大出入。就是双方都想除掉对方,事件发生是势所必然,无所谓正义或非正义一方;也无所谓手足情义,或有无人性的兄弟相残的谴责意义:
这就是作为剥削阶级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阶级特性:在他们进行阶级竞争和阶级斗争时,无论是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或者是对其他地主阶级集团或个人的激烈竞争和阶级斗争时,是只有阶级集团或个人的利益为前提的,没有什么人性或手足情、兄弟爱的。
4、我们在前文说过,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中,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始终存在其阶级内部的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是任何社会都具有的第二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作为阶级社会的主导阶级内部,总是不断进行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经常化的激烈竞争,是充分展示和体现封建社会内地主阶级之间的竞争机制的主要内涵;也是推动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如果没有这一部类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封建社会就不会发展了,人类社会也就不会前进了。
用这个观点来看待“玄武门之变”,就不会认为这一事变仅仅是偶然性事件,是一般的宫廷政变,是李世民为争权夺位而杀兄诛弟的没有人性的行为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12-02
宫廷政变。
第3个回答  2014-12-02
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的一次政变,他手刃了自己的弟弟李建成和李元吉等消灭了一切威胁到他的地位的人,至此奠定了他成为大唐君主的地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