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择在玄武门发动政变?

如题所述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宫廷政变,是一场血腥残酷的皇位争夺战,这一战中,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随后继位,实为太宗。李世民为何发动这样一起血腥的宫廷政变?

如果说李世民自李渊登基之始,就开始苦心积虑地争权夺利妄想爬上皇帝宝座,那可真有点冤枉了他。是不断发展的形势、环境与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铤而走险、奋起反击,导演了一出唐朝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玄武门之变”。

如果没有李渊在群雄割据、天下纷争、局势不甚明朗的情况下匆匆称帝,也许就不会出现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一枝独秀”的局面。李渊登基为皇,长子李建成立为太子,特殊身份使得他们不由自主地受到某种束缚与制约,个人才能难以充分施展。这才有了李世民在荡平群雄中出现在中华大地上那勇往直前、无坚不摧、英姿勃勃的动人身影。

他在长达七年之久的统一战争中,获得了无人匹及的军事业绩与政治声望,拥有一支能征善战、效忠个人的强大私人武装及久经考验的“干部队伍”,形成了足与李建成为首的太子东宫集团抗衡的秦王府集团。

世民力量虽然强大,但面对父亲、兄长、弟弟的多方联合,不免势单力薄。况且,他的内心深处,也一直陷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困扰与冲突之中。儒家经过董仲舒的高抬与独尊之后,那一套经义与学说早已积淀在国民的遗传基因之中,李世民也不能例外。在那欲壑难填的人心底里,只要具备实力,机会来临,谁个不想获取皇位?

于是,他果断地选择了禁军指挥部——玄武门这一特殊之地,伏击李建成与李元吉。禁军将领早就被他收买,李世民亲率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七十余精骑预先埋伏在玄武门内,单等李建成、李元吉“上钩”。

自古以来,为了皇权发动宫廷政变的事件源源不绝,只因为在争夺皇权的过程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生在帝皇家实在是身不由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9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太子之争进入白热化状态,李建成联合李元吉,设局在李世民出征突厥时,对李世民痛下杀手。而李世民在第一时间了解情况汇报后,马上召集自己的心腹部将,召开了一次紧急务虚会议。

会议很快达成了一致:斩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但在谈到具体部署时却要另议,为什么要另议,原因是有两个人还没有来参加会议,这两个人很重要,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房玄龄和杜如晦。

李建成为了打压李世民,想尽一切办法来挖李世民的墙脚,虽然没能把李世民的“虎痴”尉迟敬德等人挖走,却成功调走了李世民智囊团里的两个重要成员房玄龄和杜如晦。

然而,房玄龄和杜如晦虽然离开了秦王府,两人却是身在朝廷,心在秦王府。他们时时关注着朝廷一切,暗中帮助李世民。

此时,面对革命这样最后一击的大事,李世民自然不会忘了两位,因此,马上派长孙无忌去请房杜二人。

结果,长孙无忌兴冲冲而去,却悻悻而归。原因是,房杜二人拒绝了他的邀请。理由是:人在朝廷,身不由己。

李世民一听,又惊又怒,如果连房杜两人都不支持他,那么,他的前途一片迷茫??

李世民没有多想,当机立断再派人去请。这一次出马的是尉迟敬德,临行前,李世民递给尉迟敬德一把剑,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不能把房杜二人请过来,就把他们的头颅提来见我。

这一次,等了好久,才见尉迟敬德回来。但仍是一个人,众人心中一凉,暗叹没戏了。正在这时,忽见两位头戴平顶冠、身穿青布袍的道士联翩而至。众人大惊,要知道他们现在是在密谋,如果有外人闯入,那就一定是泄露了消息,很可能被朝廷一窝端啊??然而,他们很快由惊愕变成惊喜,因为乔装打扮的两位道士不是别人,正是朝思暮盼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原来,二人最开始只是试探李世民革命的决心,所以婉拒了。当看到尉迟敬德提剑而来时,才确定李世民决心已定,大计已定,于是便不再犹豫,考虑到事情的重要性,为防止暴露目标,二人乔装成道士,潜入秦王府。

该来的人都来了,接下来的事就很简明了,经过一番精心谋划,杀兄夺位的阴谋终于决定下来:将计就计,先下手为强,六月四日,在玄武门诛灭李建成、李元吉二逆凶!

李世民选择在玄武门“革命”的原因有二:

一、敌强我弱。李世民虽兼左、右十二卫大将军,统领南衙禁军,但南衙禁军主要负责皇城及京城的守卫任务。现在又已被李建成的太子集团成功剥夺了兵权,无兵可调,仅有府中私养的八百余名勇士。此时在京城无论政治力量,还是军事力量,都不如东宫、齐王府强大。

二、“尖刀”要插进敌人最薄弱的地方。既然势力比不上太子集团,那么,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出奇制胜,把尖刀插在敌人最薄弱的地方。敌人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在哪呢?就是玄武门。一来玄武门是太子李建成与李元吉面见李渊的必经之地,二来守卫玄武门的将领常何表面上是太子心腹,实质上是李世民的暗线,早已被李世民用糖衣炮弹收服了。

局已布好,计已定下,最后的暴风雨马上就要来临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