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儒家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早期儒家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起源之谜

  然而,儒者为何名为儒,儒字又是何种含义?这个却是许多人皆未求深解的。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认为,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说文》。)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儒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 各种宗教仪式。他说:“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

  胡适《说儒》中,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而正是这个将儒释为柔,引来许多不同的说法,甚至于立场截然不同的大辩论。胡适认为儒者为殷遗民,而这些人于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为周社会对有此类文化之术士之蔑称。因已遭亡国,其文化只能以柔弱之势存在。

  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考释,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上古原始宗教举行祭礼之前,司礼者必斋戒沐浴,以示诚敬。不仅证明了胡适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职人员的论点,也为儒教(非儒学)是宗教找到了证据[2]  。

  李泽厚也认为儒家是巫师演化而来的。孔子自己曾经说过,“吾与史、巫同 涂而殊归也”。但同时,他也指出了自己与专门沟通鬼神的术士有所不同,“吾求其德而已”。 从孔子开始,“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脱离了巫的知识范围。孔子是中国历史 上首开私学的教育家,人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及弟子把古代为贵族所垄断的礼 仪和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逐渐形成儒家学派。因此,儒家是承袭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 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是一个重血亲人伦,追求现实事功,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原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据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

    创始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载:"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发展

  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而且,在秦始皇时受到重创,便是所谓的"焚书坑儒"。再至汉代,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著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由于宗经而尊儒,这也是儒家交上好运的原因之一。 孔子作古,"儒分为八"(《韩非子》),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是孟子出子思一系传道,二是荀子出子夏一系传经,这便是先秦儒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20
春秋至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时代)
第2个回答  2016-04-20
汉武帝之前到孔子时期。
第3个回答  2016-04-20
春秋战国
第4个回答  2016-05-16
“早期儒学”是指孔子与孔子弟子共同创立的原生态儒家思想。大致时期是从春秋晚期到秦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前)。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孔子,名丘,字仲尼,成生在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面对乱世,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他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各国君主均未采纳他的主张。孔子晚年专注于教育和编订文化典籍。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据说有弟子3000人。他主张“有教无类”,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彻到教育活动中。孔子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去世后,其言论被编撰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影响很大,他开创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儒学以《诗》、《书》、《礼》、《易》、《乐》、《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就成了“五经”。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他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荀子对儒家关于“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