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怎么死的?雍正的皇位是名正言顺的吗?

如题所述

康熙是寿终正寝的出生年月:1654年 卒年:1722年   
满清入关后的清朝第二位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1661—1722)代指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俗称清圣祖为康熙皇帝、康熙帝。因为明清之帝王时多只有一个年号,因而往往以年号代称帝王。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   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最有可能不夭折而把他选为继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有关雍正(胤)继位的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谜案之一。一种观点认为,康熙钦定雍正,雍正合法继承了皇位。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后,雍正精心策划了篡位阴谋,篡夺了皇位。近日,上海学者金恒源(爱新觉罗·恒源)在《史林》杂志上撰文指出,根据对有关史料的重新解读,发现两份满文《康熙遗诏》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所谓“八人同受面谕”是雍正后来的伪作;现存“遗诏”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伪造。   此前的合法继位派学者认为,康熙临终前召见了八位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皇子和大臣隆科多,下达了传位给皇四子胤的遗命,这些史事应该是真实的。康熙病危时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亲自祭祀,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见几个皇子时,下旨让雍正从天坛赶到康熙寝宫,显然是要把皇位交给他。另外,在皇子们还在世时,雍正不可能编造康熙召见皇子们的事,否则他们一定会把真相揭露出来,可至今没有发现这方面的档案材料。那么,康熙临终前是否接见了八位大臣,并真的颁布了一份遗诏吗?  两份满文《康熙遗诏》中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  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专家王钟翰曾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满文《康熙遗诏》进行考证,王钟翰证实,原件是残缺的。在这份满文的《康熙遗诏》原件中,并没有“皇四子……继位”的内容。也没有“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这最重要的一句话。  前几年,台湾学界宣布又发现了一份康熙亲笔遗诏,诏书中明确记载着“传位于皇四子”的内容。台湾中科院史语所精通满文的清史专家李学智,对原件进行了考证。据李学智的判断,目前所见的所谓《康熙遗诏》,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后,由胤伪造的。李学智指出,在伪造遗诏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着隆科多“票拟”(即起草)遗诏的事实。  “八人同受面谕”应系雍正事后伪造  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学者认为,康熙去世前曾对八位大臣面谕,皇位由皇四子继承。那么这里的“八人同受面谕”是确有其事,还是雍正事后编造的?  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据史料记载,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九点左右“宾天”的,而在临终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点间“急召”胤。而胤到达畅春园之前的上午七点左右,康熙已将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宫,宣布了“皇四子人品贵重……著继皇帝位”的决定。但这些都是雍正在当了皇帝七年之后,才突然举出的证据。金恒源认为,如果确实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当天上午当众宣布“四阿哥继位”一事,以胤的一贯为人和即位合法性斗争的惨烈程度,胤断无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七年以后再作宣布。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八人同受面谕”一说完全是雍正、张廷玉等人编造的伪证。  胤、隆科多阴谋勾结的证据  金恒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竟一日“三次派遣护卫、太监等”进驻康熙所在的畅春园,此后每日不断派遣护卫进驻该园。在康熙已经正式宣布“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的情况下,胤仍可以每日派人进驻畅春园。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隆科多任九门提督,专门卫戍京师。这里面若无隆科多的支持,绝无成功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圣祖实录》中,对胤每日“三次派遣护卫”进驻畅春园,用的是“候请圣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实录》时,却将“候请圣安”改为“恭请圣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隆科多等人的阴谋伎俩。  胤、隆科多联手控制住畅春园,显然只是阴谋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后,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继位的既成事实,完成篡位。  金恒源指出,清史专家王钟翰早有雍正伪造《康熙遗诏》的说法。所谓《康熙遗诏》,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书”(起草)的作品。据李学智介绍,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保存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满文《上谕档册》共75件。其中有一件内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诸阿哥等奏:恭阅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奉旨:是。著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  可见,康熙去世时,胤、隆科多并没有能拿出遗诏来,是隆科多抢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继承大统,即皇帝位”的“遗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独自起草了《遗诏》,十六日宫内宣读的《遗诏》虽然是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但底本却出自隆科多之手。  疑云重重的康熙大殓  金恒源指出,胤、隆科多匆匆举行康熙大殓的做法,也充满了阴谋气味。康熙去世于十一月十三日晚上七至九时,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就下令举行大殓,而且把大殓的时间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时)。当时京城气候已经寒冷,尸体装殓存放不存在问题。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礼非同小可,新主必要与皇子、重臣会同礼部仔细研究方案,选定吉日隆重举行。胤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机把皇子、大臣马上召进宫来。一旦进宫,在隆科多严密监控下,只能俯首就范。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康熙去世当晚,三、八、九、十等众阿哥都已及时知道并在场参加了有关的重要活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30
康熙是病死的,雍正是名正言顺当上皇帝的。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的病因是“偶感风寒”康熙死卒于康熙61年11月13日(1722年12月20日)十月二十:康熙到南苑打猎,身体还行,十一月初七:派皇四子胤禛带他去天台祭天,十一月十三,病情突然恶化,立即召见7位皇子和隆科多到病榻前宣布传位谕旨:“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7天后,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就是雍亲王得位正的意思。
康熙传位雍正的理由:1:雍正长时间得到康熙的信任。2:康熙看重雍正的四儿子的弘历(未来的乾隆),有未来让弘历继承皇位的意思,故而传位给其父雍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23
根据《清史稿》中的记载雍正是名正言顺的当上皇帝的,而有关雍正篡改遗诏得皇位的说法是在民国时期才盛行开的,这与史不符。是某些野史和民间的说法。
就雍正个人而言,他的确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在他在位期间,整个国家繁荣稳定,经济状况有了良好的改善,对内他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军机处,严惩和打击腐败官员,维护了官场的作风。他上承康熙朝,下启乾隆朝,为康乾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历史是不能够假设的,但是真如果是十四子胤禵即位的话,我个人认为应该在治国方面是不如雍正的,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十四子胤禵带兵打仗还行,但他的政治才能很是一般,恐怕治国并不怎样。
第3个回答  2013-11-23
胤禛对谋储表现得不热衷,无疑引起了康熙的好感,康熙当然不会不知道他这不热衷是装出来的.但康熙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要让那些有才干有实力的皇子完全不作非分之想,根本就不可能.既然真超脱并不可能,那么,能装就好.因为能装,说明心里还有君父,终不至于谋反逼宫,而康熙要的也只有这一点.他亲眼看到,为了争夺储位,皇子们一个个赤膊上阵,杀红了眼睛,撕破了脸皮,兄弟情分父子天伦都荡然无存.这时,有那么一两个人装一装,好歹还能保住那一套脉脉温情的薄纱.有这么个还愿意装装样子的人来接班,也能保证自己寿终正寝.当然,他更不会在自己去世后停尸不葬,先去和弟兄们打架.所以,即使康熙看出胤禛是装的,也不会戳穿,而只会和他一起把戏唱下去.康熙知道自己离下台已不太久,能把戏唱到底,就算功德圆满。

其次,能装,说明心中有城府,而为人君者是不可能没有城府的.做皇帝的,哪能一辈子只说真话,不说假话,只袒露真情,不弄虚作假?做皇帝的秘诀,就在于真真假假,这才显得天威莫测,也才能驭人.所以,康熙即使看出胤禛是假超脱装潇洒,也不会反感,只会欣赏.

然而在一般人看来,康熙所选中的是十四阿哥胤禵.(康熙晚年比较喜欢的皇子还有胤祉.胤祉也是有才的人,而且深得康熙信任.许多重要的任务,康熙都是同时指派胤祉和胤禛一起操办.他在胤礽胤禔出事后,是年龄和爵位最高者,自然也想当太子.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胤祉出事,被削爵圈禁,雍正便和他秋后算账,说他在太子废后以储君自命,胤祉也确实有所活动,曾派亲信孟光祖到各地联络督抚.然而康熙只将孟光祖处斩,却不追问胤祉这个主谋,还私下要胤祉的下属帮他赖账.不过康熙之于胤祉,更多地是爱他的文才.康熙让他在畅春园主持蒙养斋,研究律吕算学历法天文,相当于皇帝科学院的院长.这样学者型的人物,当皇帝就未必合适.)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三月,胤禵被任命为大将军王,十二月率师出发,驻兵西宁,与西北诸敌周旋.胤禩集团对这一任命看得很重.在他们看来,任命皇子为大将军,是进行考验,也是给予机会.如果经受了考验,立下了战功,就有了政治资本,继承皇位理所当然.胤禟甚至当面对胤禵说:早成大功,得立为太子.当时一般人,也把这大将军王视为向皇太子的过渡.因为胤禵挂帅出征的仪式极为隆重:康熙亲行祭礼,亲授敕印,诸王及二品以上官员齐集德胜门军营送行,帅旗用正黄旗旗,俨然代皇帝出生的架式.所以,在胤礽被废,胤禔被囚,胤禩被斥之后,胤禵成为夺嫡之呼声最高者.

其实这是康熙有意制造的烟幕,目的是分散大家的注意力,使胤禛不致四面受敌,自己也不致难得安宁.因此,康熙故意给了胤禵一个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头衔:大将军王.这头衔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不三不四:将军不是将军王不是王.说是将军吧又是王爷,说是王爷吧又没有封号.说到底,是个假王,大家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爱怎么看就怎么看.这种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手法,实在最得中国传统权术之精髓.

康熙的这一用心极深.康熙喜爱胤禵不假,不放心他也是真.因为胤禵已经上了胤禩的贼船.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九月二十九日,康熙痛斥胤禩妄博虚名,邀买人心,柔性成奸,妄蓄大志,下令将其,胤禵便挺身而出为胤禩辩护,言语举止极为冲动,结果遭康熙痛打.康熙甚至气得拔出刀子,差一点斩了胤禵那愣头青.这在胤禵,也许是哥们义气(康熙说是梁山泊义气),但在康熙眼里,却是个危险的信号:胤禵如此维护他那个八哥,胤禩如果要搞政变,带兵前来逼宫的一定是胤禵.因此康熙一直想把胤禵和胤禩拆散.现在有这样一个好机会,当然不会放过.西北军事紧要重大,确实需要年轻有为的皇子坐镇指挥.胤禵也确实有此能力资格,派胤禵出征,说得过去.胤禵由贝子一跃而为大将军王,挣足了面子,又有战功可得,自然乐意前往.群臣以为康熙已心中暗许胤禵,派他出征是积累军事经验和政治资本,也就不再为立储一事来吵闹,朝廷落得清静.至于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小人党附胤禵,则不足为虑.胤禵远在天边,他们就是想拍马屁也够不着.康熙这一安排,无疑是一着妙棋.

这一手对诸皇子也是制约.胤禵有了追求,就不会生事端,胤禛有了对手,就不会翘尾巴,胤禩一伙有了盼头,也不会铤而走险.如此,则康熙的晚年,便可以安度了.当然,康熙也留了余地:如果发现胤禛并不理想,只要召回胤禵即可.他是大将军王,担任储君并不唐突.如果胤禛可以继位,胤禵那边也好交代,因为他原本只是个假王,没什么可抱怨的.况且,老谋深算的康熙早就作好了人事上的安排:掌握了大军粮草,控制着胤退路的,是胤禛的奴才年羹尧.有年羹尧在那里看着,胤禵他逼不了宫,也谋不了反.

康熙到底是康熙,谁也别想玩过他,包括他的儿子.
第4个回答  2015-12-24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的病因是“偶感风寒”康熙死卒于康熙61年11月13日(1722年12月20日)十月二十:康熙到南苑打猎,身体还行,十一月初七:派皇四子胤禛带他去天台祭天,十一月十三,病情突然恶化,立即召见7位皇子和隆科多到病榻前宣布传位谕旨:“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7天后,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就是雍亲王得位正的意思。
根据《清史稿》中的记载雍正是名正言顺的当上皇帝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