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为什么必然会提出知行合一?

如题所述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三大理念的第二条。

如果把心即理看成一把宝剑的剑柄,知行合一就是那把宝剑的剑锋。

心即理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由心即理,你可以把人生看成一场修行,万物皆备于我。由心即理,你会拥有一个独立、自尊、无畏的人生。

知行合一呢?

知行合一是核心的价值观。是判断事物的标准,是把握这个世界的原则。

知行合一直接推出王阳明最重要的方法论:事上练。

五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视王阳明为精神导师,日本整个明治维新都依托在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下。

因为知行合一。

因为知行合一,王阳明开宗立派,截然不同于朱熹和陆九渊。

王阳明具体提出知行合一的时间,应该在龙场悟道后不久,从思想脉络上看,应该也是这样。

历史记载:

1508年,王阳明龙场悟道。

1509年,王阳明在贵州书院讲“知行合一”。

王阳明自提出“知行合一”以后,终其一生,未曾改变。

知和行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史和世界哲学史上,一直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知前行后?

知后行前?

知难行易?

知易行难?

现在和五百年前王阳明的时代,很多人的观点都是知前行后,知难行易。

都在遵循朱熹的思路思考。

朱熹的思路是什么呢?

朱熹的思路是“先知后行”,他认为必须首先认清万物之理,然后才能去实践,否则实践就会变得毫无根据。

听起来理索当然,这是常识,没有问题,是不是?

朱熹是一个主知主义者。站在他的立场上,知行二分,先知后行毋庸置疑。

就连同为心学的陆九渊也这么认为。

王阳明却说:知行合一。

知和行不是前后的关系。

知和行是一回事,它们相互包含,不可分割,是一个统一的过程的不同表现。就像硬币的两面。

真知就是行。不存在没有行的知。

知识的最后形态就是具体的生活实践。

《传习录》上卷徐爱录里,王阳明斩钉截铁般,表明自己的观点: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什么呢?

因为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因为你想把道理全想明白了再去做是不现实的。

因为你想成功出人头地,大把的时间放在研究阅读各种心灵鸡汤励志书籍上,而不是去做,是不会成功的。

因为这个世界上太多人信奉朱熹的先知后行学说,以此为借口,做任何事情,都要想个真切,用太多时间计划准备,准备计划,每一种可能每一个变化,都要预备好怎么应对,否则就不做,结果什么也没有做。

过去是这样。

现在是这样。

想象的完美无缺,说起来头头是道,真遇事手足无措。

知道而已。

知道分子。

言行不一。

表里不一。

知行不一。

徐爱录里,王阳明说:“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你想学车,了解了车的构造、发动机工作原理,是不行的,你要去开。

你想知道一个梨子的滋味,摘下来,放进嘴里。

不要光想,要去做。

只有实地用功,踏实去做,你才能改变这个世界,改变自己。

你有没有感觉事情真做起来其实要比想象的简单?

你有没有那样的经历,开始并不是多清楚,做的过程中越来越明白。

知行应该是一体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巨大的冲击。

然而你以为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实践主义思想吗?

不是的。

王阳明的知,并不简单的只是知道、知识的知,更准确的说是良知。

王阳明的行,也不是只局限于具体实践行动的行,他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你的意识流动也是行。

想一想。

大有深意。

王阳明后来曾对弟子黄直所说过自己提倡“知行合一”说的动机。

先生曰:“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这才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终极目的。

最后,我们回到龙场悟道。

还记得心即理吗?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好,你有没有想过,既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活成圣人呢?

我们还活得那么痛苦?

王阳明的答案是:

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心即理。

因为我们意识到了心即理但没有表现出来。

知行不合一。言行不合一。表里不合一。我们的心被遮蔽住了。

天理一直在我们心中,但我们没有去实践验证。

所以你才没有成为圣人,才会活得那么疲惫。

所以,必须知行合一,恢复我们心中的天和理。所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必然会提出的。

除非他没有龙场悟道。

除非他不相信心即理。

“知行合一”是他心学磐石“心即理”必然的衍生物啊。

天理既然都在我心中,那么我唯一也必须要做的就是去实践来验证我心中的天理,对不对?

所以心学必然是一门实践的哲学。

在事上练,用实践去证明,你就是想唯心、想堕入空虚、想自以为是,如何可以呢?

聪明的王阳明。

伟大的心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