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节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3

1. 初中文言文怎么划分朗诵节奏

初中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第二步就是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样一个句子最明显的朗读节奏就划分出来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这么一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确实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分析句子的主干就是“我知道没有徐公俊美”,对应文言句中就是“臣知不如徐公美”,那么句子的主语就是“臣”,谓语就是“知”,“不如徐公美”就是“知”的内容,作“知”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当然,可用这种方法划分的句子必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有些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组成了主谓结构,但有些句子没有主谓结构怎么办?不急,那就再分析,采用第二种“动宾/动宾”的方法进行划分。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在这一句话中“率”是“率领”的意思,是动词,“妻子邑人”是“率领”的内容,作“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来”是动词,“此绝境”是来的地方,是“来”的宾语,这也是动宾结构。综合全句来看,这个句子由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那长一点的句子怎么划分呢,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一种方法是否适用?还是那句话,不急。现在我们再来作一下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市集上大声讨论我的过错,并能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的奖赏”,动词就是“讨论”、“让……听到”、“受到”这三个,而相对于文言句子中的动词就是“谤讥”、“闻”、“受”三个,介词结构“于市朝”作“谤讥”的宾语,“寡人之耳者”作“闻”的宾语,“下赏”作“受”的宾语,这样的话,“能谤讥于市朝”就是一个动宾结构,“闻寡人之耳者”是一个动宾结构,“受下赏”也是一个动宾结构,那么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还是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由是”领起下文“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领起“可以辟患”,“而”领起“有不为也”,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再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就可划分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按照“而前则前”这个原则划分,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则无法家拂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怎么划分呢?我们来看看:“然则”表示一种转折意思,后面的“何时而乐耶”是转折的内容,“然则”前面没有前一种意思的内容,这句话只是下句意思的转折,只有一层意思,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不是正确的了。

四、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还有些句子,以上三种方法都不可划分,那就只好采用凭借语感、根据句意的方法进行划分了。这是我提出的第四种划分方法。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这 2 句话,它的意思是“人常常犯错,但在这之后能够改正”,中间出现了语气的停顿,有了在说话时的歇气、换气,所以停顿也就自然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再如《陋室铭》中的这句“无丝竹之乱耳”,句子的意思是“没有音乐的噪音来扰乱我的清静”,“丝竹之乱耳”是“无”的内容,全都是“无”的成分,所以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无/丝竹之乱耳”。

另外,文言文朗读最靠语感,多读读自然就顺了。

首先要分清句子中的成分,比如主语谓语。然后找出附加成分,比如时间地点状语,例如“今”。还有的就是发语词和语气词,比如“若夫”“夫”“此诚”“诚然”等等。

其他的就是按照主谓的顺序念就行了,把主语和谓语以及其他成分用简短的间隔隔开就行了。

2. 如何划分文言文的节奏

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的方法: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例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如: 夫/环而攻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故/有所览辄省记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例如:可/以一战;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例如:佳木/秀而繁阴;问/今是何世;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山行/六七里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并列短语间要停顿。例如:山肴/野蔌;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不能停顿的情况:偏正短语: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介宾短语: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生/于忧患;其/如土石何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0、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天门/中断/楚江/开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3. 中考怎样划分文言文句中的朗读节奏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3)予/ 尝求/ 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 (《捕蛇者说》) (6)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鹏之/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 (8)医之/ 好治不病/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 (9)若/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10)而/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则/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2)故/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13)是故/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得而腊之/ 以为饵(《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祝 中考 顺利。

4. 文言文的朗读节奏怎么划分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翻译: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

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翻译:喜欢宴请客人,他的俸禄微薄,常常不使(俸禄)有剩余。

这些句子停顿是根据上面节奏划分规律之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和规律之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A.余幼时/即嗜学

翻译: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B.断句应改为:益慕/圣贤之道

翻译:二十岁成人以后,我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C.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D.烨然/若神人

翻译:光彩照人的样子,如同神人。

这些句子停顿是根据上面节奏划分规律之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这里A项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 ”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5. 【我不知道初中文言文怎么学习具体的就是翻译句子不会,正确率很低

简单点说我们学习文言文好处有几个,第一,是对汉文化的传承,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其中的历史文化科学等等方面的经典之作都是文言文写成的,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对历史的解读文化的传承,我想你也不愿意看见有一天中国人对自己的文明一无所知吧.第二,文言文是一种具有韵律,注重句式节奏的文体,学习文言文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字运用能力,也能提高人的交流能力.我认为作为中国人学习文言文就是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至于学好文言文的方法,我想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固定的途径,我就介绍一下我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仅作提示.我正式接触文言文也是上初一的时候,起先对文言文很感兴趣,因为喜欢文言文的对称句式,韵律节奏,也就是骈文,早自习就不断诵读经典篇章,后来发觉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帮助我理解文言文,而且对背诵文言文极有好处,初中要求背诵的文言文很多,由于经常诵读,几乎不需要太多额外时间,在学校就可以完成背诵任务.所谓诵读就是读出声,早自习这种时间你读课文没人当你异类的,默读这种方式行不行我不清楚,没试过,我都是大声读的.另外就是上课听讲,多写笔记,例如老师解释某句话的时候你可以写一写,特别是老是对特定的字做出解释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不要认为有的字词有脚注,看到了就不写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一遍顶你看五遍.至于笔记怎么写,我建议就在在课本上写,讲到某句某词就用笔划一下,或者点一下,在旁边的空白处写注解,然后可以适当用线连起来,方便你以后复习.建议不要买什么初中高中文言文注解大全这一类的书,用这种书的百分之九十都是文言文不好的.有了这种书,人就懒了,书上什么都有,句式讲解,虚词实词用法,它都有也很详细,但是没有学生会真的仔细看,考试的时候答案都在书里,脑子里却是空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