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君子中陈寔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题所述

陈寔(104-187),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即陈太丘。少为县吏都亭刺佐,后为督邮,复为郡西门亭长,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宰闻喜半岁;复再迁除太丘长,故号:太丘。灵帝初,大将军窦武辟为掾属,后复坐党事免。陈寔因党锢之祸自请入囚,而免再抓别人。遇赦后,年已七+。三公每缺必召之,陈寔不受而退隐故里。平心率物,乡人有争讼,则求判正。众皆曰:“甘为刑罚所加,莫为陈君所短。”
寔少为县吏,勤奋好学,诵读不辍。县令邓邵见其聪敏过人,荐其到太学读书。学成归里,任颍川郡西门亭长。寔德行高尚,司空黄琼荐其任闻喜(今属山西省)长,到任月余,离职服丧。后任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三十里)长,故时人称其陈太丘。寔为官清正廉明,黎民安居乐业,邻县百姓多向其辖境迁徙。沛国(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加重赋税,陈寔抗之无力,从之不甘,愤然弃官归里。东汉延熹九年“党锢之祸”株连甚众,陈寔未能幸免。受株连者有的逃避他乡,有的请求赦免,陈寔却说:“吾不就狱,从无所恃。”请求拘禁。并为他人承担责任,后遇赦出狱。 陈寔在其乡里颇有声望,对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德行受人尊重。遇有争讼,多求其判正。人们感叹地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岁荒时,有盗伏梁上,寔见之,呼其子孙曰:“不善之人, 未必本恶, 习与性成, 梁上君子是也。”盗投地伏罪。反予以财物,盗感激涕零而去,誓洗心革面,以报陈公之德。“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出于此。
东汉灵帝时, 太史上奏:“德星聚奎,其五百里内有贤人焉。” 汉灵帝派人查访,是退隐的陈寔常率子孙和号称“八龙”之一的荀淑等人游于许昌西湖。汉灵帝遂在许昌西湖敕建“德星亭”。
陈寔的六个儿子都很贤德,也很有名望,尤其是长子纪、四子谌(因难分二人品德之高下,而称难兄难弟),与寔世称“三君”,作为封建道德的典范,而“图像百城”。
陈寔中平四年卒,年八十四,“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制蓑麻者以百数”,并刻石立碑,谥“文范先生(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后在许昌建“太丘祠”专祀。三百七+多年后, 南朝陈文帝于天嘉五年(564年),追封寔为康乐侯,陈宣帝于太建元年(569年),加封为颍川侯。汉蔡邕《蔡中郎集》有:陈太丘碑文。范晔《后汉书》有传。
陈寔与同颍川郡人的钟皓、荀淑、韩韶等皆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后汉书·循吏传序》:“自章和以后,其有善绩者,往往不绝。如鲁恭、吴佑、刘宽及颍川四长,并以仁信笃诚,使人不欺。”
2006年,在河南举办了陈寔思想与青少年德育研讨会。
主要的课文是在7年级上册语文书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10
  在这个故事中,陈寔宽宏大度等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有关的解释如下:
  一、通过《梁上君子》这个故事表现的陈寔的特点如下:
  为人随和、公正、宽宏大量.
  二、通过对这个故事的简介就可以发现,详情如下:
  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间出现争执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明白详细地说明是非,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甚至有人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要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十分惊慌,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第2个回答  2010-01-13
以德服人、理解他人、教育小偷的同时,又教育家人
第3个回答  2010-01-11
给予了小偷尊重,给他留了面子,这也是他以后不再偷东西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7年级文言文复习题

第4个回答  2010-01-11
刚正不阿,理解他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