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寔与“梁上君子”译文~

陈寔与“梁上君子”陈寔,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似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译文:陈实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那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有一个小偷晚上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陈实在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坏的,只是沾染了坏习惯,就变成了这样。”

儿孙说:“这样的人是谁?”陈实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盗贼很吃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陈实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做好事。”陈实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整个县中再也没有小偷了。

出自:《后汉书》。

原文: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斯。”

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陈实与梁上君子》是出自《后汉书》的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期一位叫陈实的古人发现藏在屋顶梁上的小偷后,通过巧妙智慧感染教化小偷改邪归正的故事。后来人们把小偷便称为梁上君子。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2

翻译:陈实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 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天夜里小偷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

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的君子就是这样的人!”

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再没有盗窃的人了。

当别人犯错时,我们不要一味地去批判。我们要给予对方自我反思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讲究方式,讲究办事说话的技巧,使对方能够发自内心的接受。

后来人们就把小偷称作“梁上君子”。不过现在这个词仅仅只是当作小偷的代称,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贬义词,而没有其中的感化意义了。

出处:南朝宋时期范晔编撰的《后汉书·陈寔自传》

扩展资料:

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 寔少为县吏,勤奋好学。县令邓邵见其聪敏过人,荐其到太学读书。学成归里,任颍川郡西门亭长。实德行高尚,司空黄琼荐其任闻喜(今属山西省)长,到任月余,离职服丧。后任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三十里)长,故时人称其陈太丘。

陈寔为官清正廉明,黎民安居乐业,邻县百姓多向其辖境迁徙。沛国(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加重赋税,陈寔抗之无力,从之不甘,愤然弃官归里。

东汉延熹九年“党锢之祸”株连甚众,陈寔未能幸免。受株连者有的逃避他乡,有的请求赦免,陈寔却说:“吾不就狱,从无所恃。”请求拘禁。并为他人承担责任,后遇赦出狱。 陈寔在其乡里颇有声望,对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德行受人尊重。遇有争讼,多求其判正。

党禁解除,朝廷多次征召,陈寔辞而不就。中平四年(187年)病逝于家。大将军何进派人吊祭,参加吊丧者三万人,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上君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陈寔,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有一年闹饥荒,一个盗贼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陈寔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穿上衣服,叫他的儿孙们起来,严肃地训斥他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恶的,只是习惯了成为习性,才成了这个样子。”儿孙们说:“你说的是谁?”陈寔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盗贼大惊,自己跳到地上,磕头赔罪。陈寔慢慢地告诫他说:“看你的形貌,不像是大恶之人,应该自己反省弃恶从善。”陈寔看他很贫穷,于是命人给了他二匹绢。从这件事后县中再没有偷窃的人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6-17
陈寔在家乡间,秉心公正为人表率,若有争论是非,就到他那里求个公正判断,他一定据理详细说明对错,当事双方事后都没有什么异议。有人甚至说:“情愿被官府惩罚,也不愿被陈先生说不是。” 当年收成不好老百姓贫困,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严肃地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屋梁上的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小偷非常惊恐,从房梁跳到地上,向陈寔叩头请罪。陈寔慢慢详细地告诉他说:“看你的样子,不像是个坏人,应该赶紧改掉自己的坏毛病重新做个好人。然而你干这行也是被穷困所迫。”吩咐送给他两匹绢。从此以后全县盗贼绝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