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降温了!没有暖气也不怕,且看古代取暖“黑科技”

如题所述

寒流来袭,古代人如何温暖过冬?


近期,气温骤降,仿佛穿越了四季,让人措手不及。面对这样的天气,现代人纷纷拿出秋裤,开启冬季保暖模式。然而,古代人们如何对抗寒冷呢?难道只是凭借一身正气?答案是——他们拥有独特的取暖“黑科技”。


火墙与火炕,古人的高级暖房


早在秦汉时期,聪明的古人就发明了火墙,这是墙壁内空心并与炉灶相连,通过加热墙体,将热量传递到屋内,使整个空间温暖如春。这种设计在《宋文鉴》中也有记载,火炕就是火墙的衍生品,通过在屋内四周筑起土床,底下烧火,人们就能在温暖的“土床”上生活起居。


然而,火墙和火炕并非寻常人家的奢侈选择,它们体积庞大,移动不便,且燃料成本高昂,主要为皇室贵族所用。相比之下,火盆则成为了更为普遍的取暖工具。


火盆:移动取暖小能手


火盆是古人日常取暖的常见物品,置于室内,燃烧木炭,人们围坐其中,既取暖又提升室内温度。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古画中,都能看到其身影。火盆设计巧妙,重心低,不易倾倒,材质有铜、铁等多种,贵族用铜盆,平民则多用陶盆。古代官员的薪俸还包括取暖用的薪炭,这在今天“薪”字的词义中仍有所体现。


外出访友时,手炉成为便携式温暖解决方案。它像现代的暖手宝,小巧轻便,内置炭火,通过传导温暖手掌,还常常带有香薰和药材,兼具实用与艺术性。


足部保暖:汤婆子和足炉的温馨呵护


手炉之外,还有专为脚部设计的汤婆子,又称“脚婆”或“汤媪”。这款铜壶形状似南瓜,能长时间保持热水温度,成为冬夜暖脚的好伙伴。黄庭坚的诗篇《戏咏暖足瓶》中提到的“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足以证明其价值所在。


古代人还有更多独特的保暖法,比如椒房殿的温香防寒,温酒器的热酒驱寒,以及围炉共酌的火锅,都为寒冷的冬季增添了温馨与乐趣。


探索古代的保暖智慧,让我们在现代科技之外,感受那份别样的温暖与生活情趣。更多有趣的知识,尽在“千络”微信公众号,期待你的关注,让我们一起挖掘历史的温暖角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