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精忠为什么被康熙帝凌迟处死了呢?

如题所述

耿精忠为什么被康熙帝凌迟处死了呢?

耿精忠,何许人也?他是大清朝堂堂正正封的靖南王,和吴三桂,尚可喜三人一起组成“三藩”。在满是清王朝满族子弟的人才,这三位汉族子弟独霸一方。



早年间,耿精忠也帮康熙除去了许多敌人,成年后还娶了豪格的女儿,豪格可是一方重臣,成为他的女婿,一辈子绝对有光明的前途,可最后康熙皇帝却对他恨之入骨。

这是为何,让我来带你一探究竟。

耿精忠其人

说起耿精忠这个人,从小生活在靖南府,父亲耿继茂去世之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下一任靖南王。按照道理,一位年少袭爵的子弟,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是很难担当大权的,只能游戏一生,遛马逗鸟,平平淡淡无灾无难度过一生,但是他却有些不同。

1655年,他与豪格的女儿成婚,成为了豪格的女婿,可能是由于豪格的支持,他成功袭爵,也有可能是自己强大,能打败虎视眈眈的敌人,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他就是靖南王。但是承袭这个爵位,给他的生命已经留下了隐患。



他的爷爷耿仲明是明朝的大臣,后来投降,被封了个藩王,镇守广东一带。明明是前朝旧臣,应该夹着尾巴做人,但是他这位耿爷爷却没有这个意识,他有了自己的府邸,就大兴土木,整个府邸被装饰得富丽堂皇,连门口守门的大狮子,都是白玉做的,放到现在,只能大呼浪费。或许这时,帝王已经偷偷起了心思。

而我们的主人公耿精忠就更加放肆了,大兴土木,娶妻之后,一方霸主,地位尊贵,便起了异心。他也是聪明,分析时局,鳌拜刚刚被除,内忧解决了,皇帝多半要对外患动手了。藩王位置很危险,但是这个人真是胆大,他假装上书请求废掉藩王,想看看康熙小子的反应。

“没想到这个小子真的敢这样想!”没错,康熙想到以前古时藩王一方权力过大,威胁到皇帝的各种例子,他感到警惕,“你自己说的削藩,那我就顺水推舟,答应好了。”然后,三大藩王起兵谋反了。

所以,耿精忠是个怎样的人呢?似乎有几分狂妄几分骄横,更有很大野心,在众人以皇帝为至高无上之时,他却如同三岁孩子一样,藐视帝王权威,这的确不是个能让皇帝喜爱的人。

随后,耿精忠又与不远处的台湾郑经合作,由耿精忠提供战船,而郑经则率兵攻打沿海地区,以壮声势。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广东的尚可喜无力抵挡叛军,其子尚之信软禁尚可喜,以广东兵马响应叛军,一时间,吴三桂、耿精忠、郑经、尚之信四方势力共同反清,声势浩大。

面对这一棘手局面,康熙帝一面“削精忠爵,声讨”,一面仍不死心地“遣郎中周襄绪偕精忠护卫陈嘉猷赍敕招抚。”不过,已经铁了心造反的耿精忠不予理睬,接连攻占了浙江、安徽的许多地区,并将兵力扩充到了十万余人。

不过,叛军虽然看上去十分强大,但内部矛盾重重,几大势力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嫌隙。光拿耿精忠、郑经两方来说,结盟之初,郑经向耿精忠要求漳州、泉州,以便于他的部队在大陆休整,但耿精忠一方则认为郑经兵力弱小,拒绝了他的要求。

不久,沿海的漳州、泉州、潮州等城市投靠郑经,耿精忠悍然出兵想要夺回城池,但被郑军击败,后来二者虽然和好,但仍是常常发生冲突。康熙十五年(1676)的十月,清军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先是击败了耿精忠,逼其投降,而耿精忠投降后便请求戴罪立功,领兵杀向昔日的盟友。



最终,重新立下战功的耿精忠被保留爵位,驻扎在潮州。不过不久,耿精忠就被部下告发投降后仍然暗中谋划反叛之事,于是被清廷逮捕审理。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臣纳兰明珠上奏道:“精忠负恩谋反,罪浮于之信。”于是反复无常、心怀异志的耿精忠便被康熙帝下诏凌迟处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2
按耿精忠谋反,按清律是不赦大罪,该处凌迟

清律中适用凌迟的罪名范围共十三种。这十三种罪名分别是:(1)谋反大逆不分首从(2)杀一家非死罪三人(3)肢解人(4)采生折割(5)杀死(外)祖父母或父母或夫之祖父母父母(6)奴婢及雇工人杀死家长(7)妻妾因奸同谋杀死亲夫(8)妻妾杀死夫之祖父母父母(9)奴婢殴杀家长(10)雇工人故杀死家长及家长之期亲(11)妻妾故杀丈夫(12)弟妹故杀兄姊,侄故杀伯叔父母姑,外孙故杀外祖父母,子孙殴杀祖父母或父母。

耿精忠“三藩之乱”,先谋反后反正,没起过关键性作用

毛文龙被杀后,其帐下三员亲信大将相继投降后金,即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其中耿仲明就是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由于在攻打明朝的过程中屡立奇功,因此在1649年被封为靖南王。但就在被封为靖南王这一年,有人揭发耿仲明的手下私藏逃人。多尔衮过问此事,耿仲明不敢马虎,结果一查,差不多藏了300多人,于是上疏请罪并自缢而死。

耿精忠座像

耿仲明死后,按理耿精忠的父亲耿继茂该袭承爵位。但多尔衮却以耿仲明不是“令终”,不同意让耿继茂袭承爵位。直到1651年,顺治亲政后,耿继茂才袭承了爵位。自此耿家开始对满清有想法。清廷也对镇守一方的藩王心存戒备。所以,在清廷的安排下耿精忠入京迎娶了肃亲王豪格的女儿,并被作为人质留在了京城。

直到1671年,耿继茂病逝,耿精忠回到福建袭承了靖南王的爵位。但耿精忠屁股还没坐稳,康熙就决定“削藩”。当时的藩王除了27岁的耿精忠,再就是平南王尚可喜和平西王吴三桂了。

吴三桂举起“兴明讨虏”的大旗,纠集军队,煽动造反。耿精忠在福建积极响应吴三桂造反。

时任福建总督的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发现耿精忠有谋反迹象,上疏清廷,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布防,就被囚禁起来了。耿精忠还率兵向浙江和广东两处发起进攻。很快他的兵力就壮大到了10万人之多,这让康熙头痛不已。1676年,康熙派康亲王杰书率大军负责围剿耿精忠。由于耿精忠水平有限,对兵士又无约束。所过之处,兵士烧杀掳掠,很快就失去了民心。连吃败仗的耿精忠无奈之下,又投降清军,同时向清廷表示,只要保留靖南王爵,他愿协助清军剿杀盟友。

三藩之乱局势 图

在得到清廷的应允后,耿精忠先后剿杀郑军和尚之信(尚可喜之子)的军队。然而不久,耿精忠的部下却告发他“蓄谋逆之心”。1682年,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落下帷幕。这时,大学士明珠上奏表示,耿精忠负恩谋反,其罪大过尚之信。康熙于是将耿精忠及其心腹死党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迟处死。

三藩之乱时,耿精忠铸造的钱币

虽然耿精忠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最终又站到清朝一边,但毕竟犯下了谋反的不赦之罪,而且在平乱过程中他也确实没发挥多大作用。而留着他,反而是个威胁。所以,耿精忠最终被凌迟用以警告其他汉族官员。

第2个回答  2021-03-01

福建耿精忠与云南吴三桂广东尚可喜并列为清初三大藩王。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以“负恩谋反”罪,将耿精忠处死。在古代谋反是重罪,基本上诛灭九族,耿精忠虽然被凌迟处死,但康熙并没诛连其家人。所以耿精忠牺牲一个人的性命,保全了家人也算值了,同时也说明了康熙还算是一个厚道的人。负恩顾名思义就是有负皇恩,言下之意清朝政府对耿精忠不错,事实也是如此。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原来是皮岛毛文龙手下的大将,毛文龙被袁崇焕杀死后,耿仲明投降了努尔哈赤,后被编入汉军正黄旗。清军入关后,耿仲明与吴三桂一样,都为清朝一统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顺治赐封其为靖南王,成为了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

耿仲明死后,其子耿继茂继承了王位。1671年耿继茂去世,王位就到了儿子耿精忠手里。如此看来,耿家的王位属于世袭罔替,也算是清政府的恩德之一。另外,早在1655年,耿精忠就娶了当时的肃亲王豪格之女为妻,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与顺治为同父异母的兄弟,论辈份耿精忠与康熙皇帝成了表亲。所以,康熙皇帝对他的信任要远高于吴三桂与尚可喜。由于有了皇亲这层关系,耿精忠在福建可以说是为所欲为,跑马圈地、兴建王府,雄霸一方。康熙亲政后,三藩之患对于清朝的危胁如鲠在喉,已经到了不除不快的境地,于是康熙皇帝于1673年,正式下诏拆撤三藩。耿精忠闻讯,马上开始铸造钱币,他管辖下的百姓即不用剪发也不用易服,一切回复明朝旧制,完全以一国自居。这还不算,耿精忠还借“复明”的名义,大肆扩存自己的力量。

不出康熙所料,削藩令一下,蓄谋已久的吴三桂率先起兵反叛,耿精忠则以统领兵马大将军兵分三路,积极响应,只有尚可喜表示服从政令。但没多久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眼见形势一片大好也反了,台湾的延平王郑经也加入了轰轰烈烈的反清大军。一时间,反清复明的大军势如破竹,席卷东西半壁江山。但是所谓的“三藩”起兵,只是形式上的联盟,并没有统一的协同指挥,关键各自为政、相互猜忌,最终离心离德。首先耿精忠的军队就因军饷不足而士气大减,最后竟然成了劫掠百姓的强盗,如此一来三路大军很快就被清军击破,耿精忠成为了第一个被控制的藩王。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耿精忠选择了投降,并奏请康熙皇帝要求保留王位,带兵平灭郑经和尚之信,将功赎罪,于是耿精忠摇身一变又成了清军的打手。耿精忠虽然打不过清军,但对付昔日的盟友还是很有一套,没多久就将郑经和尚之喜挫败。但是耿精忠这次的“忠心”并没有换来朝廷的信任。

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当耿精忠踌躇满志的时候,部下告发其投降的目的是韬光养晦,时机成熟还会造反。当时全国的叛军已经趋于瓦解,耿精忠的磨已经拉完,正好给了康熙皇帝问罪的理由,于是下令将耿精忠抓捕下狱,等侯司法处理。两年后,三藩彻底平定,大学士明珠上奏康熙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于是康熙皇帝下令将耿精忠凌迟处死。从整个三藩之乱的经过来看,耿精忠谋反之罪成立,罪不可赦。但是他有将功补过的表现,康熙皇帝也可以留其一命,但是放了耿精忠就是纵容罪犯,康熙皇必须杀鸡儆猴。所以不但杀了他,而且要处以极刑,这就是维护皇权尊严的一种手段,耿精忠只能算是一个牺牲品。成王败寇,才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第3个回答  2021-02-27

如果我是康熙,我也绝对不会放过耿精忠。

作为清朝初年三个汉人藩王之一耿仲明的孙子,他世袭王位,本应该多想想如何报效国家,他却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公然起兵谋反,不用说康熙,换做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忍受他人谋反。在古代,谋反属于“十恶不赦”的重罪,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对谋反大罪的处罚尤为严厉,谋反者要被凌迟处死,自己上下三代,兄弟,叔伯兄弟等等只要在16岁以上的,一律斩首,几乎就是“灭九族”,所以耿精忠被凌迟,完全是按照当时律法处置的,并不奇怪。

三藩之乱形势图

耿精忠被凌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戴恩谋反。自古以来,上至皇帝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没有人不痛恨“两面人”,而耿精忠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两面人”。起初自恃兵强马壮,欺负小康熙年幼,起兵反叛国家,在他的军队被朝廷大军弹压之后,又上演“负荆请罪”,要求皇帝法外开恩,让他戴罪立功,康熙帝宽宏大量,让他在福建前线征战赎罪,谁知他不过是演戏而已,被属下告发,背叛朝廷,欺骗康熙,戴罪谋反,罪上加罪,所以,他不凌迟谁凌迟?

耿精忠所铸钱币

我在读《资治通鉴》的时候,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就是皇位诱惑之下,王侯将相的斗争何其残酷。卧床之榻,又岂容他人酣睡?清初的三个汉人藩王,个个掌握兵权、财权,势力庞大、虎视眈眈,加之顺治帝抛却红尘,给了这些人以可乘之机,所以他们谋反几乎是必然的。但是,从明末到清初,几十年间战火不断,老百姓恨透了战争,耿精忠等人的谋反,是不符合百姓的意愿的,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他发动战争造成生灵涂炭,就该千刀万剐。

耿精忠影视形象

第4个回答  2021-02-26

耿精忠为什么被康熙帝凌迟处死了呢?说到耿精忠,估计没几个人听说过,要是说清朝的“靖南王”,或许有不少人知道了解,因为在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作为大名鼎鼎的“平西王”吴三桂的同伙而被提及的。清朝初年,他们二人,再加上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共同组成了“三藩”,也就是三位割据南方的汉族藩王。至于耿精忠为什么被康熙帝凌迟处死了呢?现在让小编和大家聊聊吧。

清朝建立之初,三位藩王在南方还算安分,吴三桂还曾将南明永历帝抓捕诛杀。不过,到了康熙帝时期,消灭了鳌拜这个朝中的威胁后,年轻的爱新觉罗·玄烨便将矛头对准了南方的这几位藩王。随着他们在南方站稳脚跟,其势力愈发膨胀,能够独立行使的兵权也成为了对中央的极大威胁,于是康熙十二年(1673),皇帝下旨撤藩。

不愿拱手交出领地和兵权的吴三桂很快杀死朝廷派来办理撤藩事宜的官员,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打着“兴明讨虏”的旗号发动了叛乱。第二年,耿精忠也在福建起兵,响应吴三桂,他杀害福建总督,以“复明”为名头收买人心,招揽军队。此外,他还下令剪去辫子、穿回明代服装以示与清朝的彻底决裂。

随后,耿精忠又与不远处的台湾郑经合作,由耿精忠提供战船,而郑经则率兵攻打沿海地区,以壮声势。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广东的尚可喜无力抵挡叛军,其子尚之信软禁尚可喜,以广东兵马响应叛军,一时间,吴三桂、耿精忠、郑经、尚之信四方势力共同反清,声势浩大。

面对这一棘手局面,康熙帝一面“削精忠爵,声讨”,一面仍不死心地“遣郎中周襄绪偕精忠护卫陈嘉猷赍敕招抚。”不过,已经铁了心造反的耿精忠不予理睬,接连攻占了浙江、安徽的许多地区,并将兵力扩充到了十万余人。

不过,叛军虽然看上去十分强大,但内部矛盾重重,几大势力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嫌隙。光拿耿精忠、郑经两方来说,结盟之初,郑经向耿精忠要求漳州、泉州,以便于他的部队在大陆休整,但耿精忠一方则认为郑经兵力弱小,拒绝了他的要求。

不久,沿海的漳州、泉州、潮州等城市投靠郑经,耿精忠悍然出兵想要夺回城池,但被郑军击败,后来二者虽然和好,但仍是常常发生冲突。康熙十五年(1676)的十月,清军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先是击败了耿精忠,逼其投降,而耿精忠投降后便请求戴罪立功,领兵杀向昔日的盟友。

最终,重新立下战功的耿精忠被保留爵位,驻扎在潮州。不过不久,耿精忠就被部下告发投降后仍然暗中谋划反叛之事,于是被清廷逮捕审理。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臣纳兰明珠上奏道:“精忠负恩谋反,罪浮于之信。”于是耿精忠便被康熙帝下诏凌迟处死。

总结:耿精忠之所以被康熙处死主要是因为他反复无常、心怀异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