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精忠为什么被康熙帝凌迟处死了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1-15

说起耿精忠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这就是清朝初期,大名鼎鼎的三藩之一,同时也是三藩之乱的主角之一。1673年清政府正式下诏要撤三藩了,耿精忠跟随吴三桂的脚步走上了造反的道路,他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与吴三桂配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三藩之乱。

起初,三藩之乱声势浩大,耿精忠也是春风得意,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向北进发,把康熙都吓出了一身冷汗。不过没多久,三藩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粮饷匮乏,互相猜忌,很快就丧失了民心,被康熙各个击破了。

耿精忠一看情况不妙,投降了,还厚着脸皮请求保留靖南王爵。康熙觉得这个时候以收拢人心为主,主要想继续分化瓦解,所以也就同意了。

然而眼看吴三桂也顶不住了,形势突变,清廷以耿精忠心存异志,诏耿精忠入觐,以负恩谋反罪革去王爵,交司法审理。等到三藩之乱彻底平定后,康熙帝下诏将耿精忠及其心腹死党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迟处死,这是为什么呢

耿精忠,与吴三桂、尚可喜同为清初三大汉人藩王,其贵为靖南王。但其实吴三桂还属于第一代,他在山海关冲冠一怒为红颜才投靠了满清,入关后一路势如破竹,给大清的稳定立下了大功。

可是,耿精忠其实已经是第三代了。

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原为明朝参将,还是毛文龙的养孙,不过在毛文龙被杀后,耿仲明投降了满清。当时的满清对待这些降将待遇还是不错的,在皇太极登基后,耿仲明成为了异姓王。

入关后,耿仲明和其他异姓王一直打到了最南端。不过没多久耿仲明却因为纵容下属犯了罪,本来朝廷已经宽大了,可他还没得到消息就自杀而死了。

耿仲明死后,他的大儿子耿继茂袭父靖南王爵。奉命镇守福建,与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形成了三藩并镇的局面。

然而在康熙十年,耿继茂病故,生前曾乞求康熙准许其子耿精忠代理藩务,得到康熙的准许,就这样,耿精忠粉墨登场了。

按说耿精忠已经对大明没有什么感觉了,他出生的时候正是1644年明清交替。他和吴三桂等人还不太一样,那么自然康熙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同。

关于耿精忠被处死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负恩谋反罪。

三藩平息后,大学士明珠上奏说:“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之所以如此,是耿精忠反复无常,在清廷眼里,老耿家世受天恩,不思尽忠还大行篡逆。

甚至在之后还被人举报还有谋逆之心,再说了,康熙本来就是要削藩的,留着耿精忠干什么,这也是处死他最好的时机。

第2个回答  2021-02-04

所谓:时也势也!清朝的“三藩之乱”,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康熙削藩,便是经典的例子。

大清能开国,说来说去并不是清朝的八旗多牛逼,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明降将的力量,这才舒舒服服的一统天下。而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后来的这三藩,就是大明降将的典型代表。

清朝开国有多舒坦,康熙削藩时就有多危险,两者相辅相成。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只占便宜,不承担风险的事。明白了这个道理,康熙的姐夫耿精忠,为啥会被康熙凌迟处死,基本上就有了方向。



概括说来就是:我耿精忠的祖上,“为皇上立过功,为大清流过血”,导致被许多汉人咒骂,我们一家人付出了这么多,你康熙凭啥削藩,不让我继续享受?其实,站在耿精忠角度去观察,这就是一个,被剥夺权力的事件。

而站在康熙角度上则是:“削藩,大清危险,不削藩,则皇上危险”,你们三藩各个土皇上,我真龙天子向哪摆?所以康熙削藩,就是一个回收皇权的事件!

时也势也,当皇权和藩王的这种矛盾,发展到康熙时期,已是无法调和了。因为再发展下去,康熙就变成了弱势皇上,根本没法保证大清继续发展和巩固。更何况这三藩还都是汉人,不存在“肉烂在锅里”的可能。

三藩中,最有实力和能力的是吴三桂,他是康熙的主要目标。但最特殊的则是这位耿精忠。



耿精忠的祖父是,大明首任靖南王耿仲明,本是毛文龙的手下。在毛文龙被杀后,归属孙元化。在崇祯年间,他跟孔有德叛乱,被明军剿灭后,耿仲明投奔了后金,也就是满清。因此成了多尔衮手下悍将,在顺治六年被晋封为靖南王。

耿精忠出生在公元1644年,此刻已经是大清的天下了。在康熙十年,他才世袭了王位。不过跟其祖上相比,这哥们却是典型的“享受人生”类型,对兵法韬略,弓马骑射等毫无兴趣,就知道吃喝玩乐,搞享受,可谓是穷奢极欲。可惜这种美妙人生,随着康熙削藩,要被剥夺,他如何能答应?

所以在吴三桂反清后,耿精忠就站在了吴三桂一边。于是耿精忠也起兵了,并联络台湾的郑经,其兵锋之盛,一度也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康熙得知情况后,一面看管他在京城内的家人,一面写信劝耿精忠:姐夫喂,你就别闹了,我让你当福建的大佬还不行?可耿精忠却根本无视,依旧铆足劲要干掉大清似的。

那么康熙为何不杀了他家人,为何还要亲自给耿精忠写信?理由就是,耿精忠的老婆,是豪格之女,也就是康熙的堂姐妹。自然耿精忠则成了三藩中,唯一的皇亲国戚,康熙的堂姐夫。这就是耿精忠的特殊之处。



在康熙眼中,他应该是最没有理由反叛的,也应是最容易被安抚的。除了是皇亲国戚外,耿精忠也没有吴三桂那么大的战功、能力和影响力,属于典型的浮夸二代。

可哪料挺好的剧本,却被耿精忠给玩偏了!因此康熙如何不愤怒?

再说耿精忠,随着不断胜利他也飘起来了,先跟郑经产生矛盾,而对自己的手下也缺乏管束,导致军纪败坏,老百姓怨声载道。这样一来,他就失去了民心。很快就在清兵的反攻下,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

耿精忠眼见大势已去,便想率领水师外逃,但却被已经投降的亲信,给堵住了去路,最终只好也投降了。



投降后的耿精忠,还抱有幻想,不但请求康熙保留自己的王位,还表示要干掉郑经,以实际行动赎罪。康熙竟然同意了!

这可让耿精忠大喜过望,为了活命,此刻的耿精忠比谁都玩命,不但击败了郑经,还在平叛尚之信的战斗中,立下战功。

可哪料,这无非是康熙“以夷制夷”的套路,在三藩之乱基本上被打垮后,康熙二话不说,先削其王位,跟着就开始审理耿精忠。公元1682年,也就是三藩之乱彻底被平息后,耿精忠被康熙凌迟了。



所以,耿精忠之所以落得这个下场,是有其特殊性的。概括说来,有两点原因,尤其第二点,太让康熙难堪!

其一:德不配位!本是一位浮夸二代,他没什么大本事,却想称王称霸。

其二:打脸康熙!其实在康熙的剧本里,就不想怎样他。因为最终也只杀了耿精忠,对他的弟弟,都既往不咎,根本没受到牵连,毕竟是皇亲国戚,康熙也要脸面。

可哪料耿精忠去打脸康熙,你让康熙如何下台?自然是凌迟处死,怪不得别人。

第3个回答  2021-01-31

三藩之乱是从1673年吴三桂起兵,到1681年清军攻入云南昆明,吴三桂之孙、吴周皇帝吴世璠自杀结束,共8年,在此时,吴三桂已于3年前病死于衡阳,尚可喜也病死、之子尚之信投降清廷后剿叛不力于1680年被赐死,三藩剩下投降清廷的耿精忠还活着,同年,康熙颁布《平定诏》,宣布三藩之乱正式被平定,可是仅1个月后,耿精忠就被康熙凌迟处死了。

剧照

其实耿精忠的结果和尚之信很相像,他俩同一年摇旗反清,2年后又同时归顺清军,归顺的尚之信不老实,在广东拥兵自重,当时康熙令他只要率兵与吴三桂一战,就可袭平南王爵,赦免一切罪过,但尚之信以各种借口不出兵湖南,保持观战态势,又令前往广西也不从,这惹恼了康熙,灭三藩在即,虽尚之信不动已是好态势,但免不了秋后算账,果不然,吴三桂死后,战局突变,这时尚之信才主动出兵剿灭。

尚之信平定广西,被授奋武大将军,其实他暗里并没与吴断了联络,此时吴世璠的败局已定,尚之信的部将秘密上奏康熙说其与吴世璠通信,于是尚之信在1680年被押赴北京,赐死,尚可喜能生,有68个子女,跟着尚之信从军的皆处死外,其他未参与的均赦免死罪。耿精忠的情况与尚之信一样,归顺清廷后只在海边与郑经纠缠,磨洋工。

剧照

直到吴世璠败局已定时,才全力出击郑军,后镇守潮州,其实耿精忠也不老实,他一直和海贼刘进忠有联络,1680年耿精忠入京入觐时,康熙令人暗中南下调查此事,按《三逆方略》与《平定诏》的记载,耿精忠虽已归降,仍遣使与海贼刘进忠密语,并结为心腹,投诚朝廷时怕事情败露,于是杀死了福建总督范承谟灭口,两件事情均坐实,于是凌迟处死,其子耿显炸处斩,和尚之信一样,祸不及无关紧要之人,其家人不牵连。

剧照

第4个回答  2021-02-01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从时间上来看,三藩之乱开始于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在耿精忠、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吴三桂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到了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对于清朝朝廷来说,平定三藩之乱,意味着其真正实现了对于天下的掌控,这也为之后的康乾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于三藩之乱中的三个藩王,在结局上则各不相同。那么,问题来了,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乱中,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的结局分别如何呢?



首先,就吴三桂来说,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吴三桂在衡阳病逝。由此,对于吴三桂来说,是病逝的结局,虽然病逝的原因,是因为清朝大军已经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但是,无论怎样,吴三桂的结局,还是要比被敌人斩杀要强很多;

至于平南王尚可喜,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王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七十三岁。康熙皇帝赐谥曰敬。值得注意的是,尚可喜是被自己的儿子尚之信软禁而死的,从结局上来看,尚可喜和吴三桂,只能说是半斤八两了。不过,相对于靖南王耿精忠,吴三桂和尚可喜的结局,还是要说得过去的。



公元1682年,也即三藩之乱结束之后,康熙皇帝将耿精忠凌迟处死。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在三藩之乱的三位藩王中,耿精忠的结局,反而是凄惨的,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耿精忠之所以被凌迟处死,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诏撤“三藩”,导致吴三桂起兵反清。对此,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响应。也即在三藩之乱中,耿精忠虽然不是首先造反的,但是,他立即响应吴三桂起兵的行为,无疑是让清朝康熙皇帝怀恨于心的。换而言之,在清朝朝廷看来,耿精忠在福州响应,杀福建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余人,显然是在为虎作伥和助纣为孽。



和耿精忠相对应的是,平南王尚可喜没有反清,反而与吴三桂等人火并,以此显示出自己坚持效忠清朝朝廷的态度。虽然尚之信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把尚可喜软禁起来,但是,至始自终,尚可喜都没有参与吴三桂的造反行动。由此,尚可喜的鲜明对比,促使清朝朝廷对于耿精忠的背叛更加吃惊和愤怒。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清军进取江山,破仙霞关,入福建取浦城、建宁,克延平,抵水口。在大势已去的背景下,耿精忠一开始是准备逃跑,而不是归降清朝。只是因为耿精忠的手下已经决定归降清朝,无奈的耿精忠这才决定出城投降。值得注意的是,在归降清朝之后,耿精忠依然存有谋逆之心,最终被部下告发。



最后,对此,清朝大臣纳兰明珠曾表示:精忠负恩谋反,罪浮于之信。也即耿精忠受到清朝的恩惠,依然选择造反,其罪行是要大于尚之信的。因此,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皇帝下令将耿精忠及其心腹死党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迟处死。综上,耿精忠率先响应吴三桂,并且在归降清朝后,又有谋反的意图,这让清朝康熙皇帝无法容忍,所以将其凌迟处死。

当然,在笔者看来,除此之外,康熙皇帝有意彻底清除三藩势力,也是耿精忠结局凄惨的原因之一。在明知撤藩可能引起叛乱的背景下,康熙皇帝依然执意撤藩,已经显示出他清除三藩势力的坚定决心了。基于此,尽管耿精忠归降了清朝,但是,为了实现彻底清除三藩势力的目标,康熙皇帝也很难会放过耿精忠。此外,至于耿精忠的家人,则没有受到株连,比如耿精忠的两个弟弟耿昭忠、耿聚忠,不仅善终,还获得了谥号。

第5个回答  2020-11-13
因为耿精忠做出了一些非常令人发指的事情,而且还参与了当时的动乱,这一点也触犯到了康熙的利益,所以感到非常的气愤,才会凌迟处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