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盛的主要成就

如题所述

研究范围
1986-1996年间,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西方自然哲学基本概念的历史而展开,涉及自然概念、宇宙概念、时间概念、空间概念等,旁及科学通史和科学编史学,亦关注本学科的基础建设,曾花过时间反思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哲学动态》记者访谈“探索科学时代思的可能性”对10多年来的研究工作做了一个初步的总结。
1996年以来,研习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哲学,关注环境问题,关注科学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开展对现实中种种现代性“现象”的反思,形成了新的学术思路和写作意向: 学术研究方面,在如下四个方向致力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设,即以“追思自然”为主题的自然哲学、以柯瓦雷概念分析为主要方法的科学思想史、以现象学解释学为哲学背景的科学哲学、以技术批判理论为特色的技术哲学;在“科学革命”和“技术理性”两大专题上积累文献、开拓思路。
此外,探索和研究科学传播学、应用伦理学的理论问题。
大众写作方面,沟通科学人文、传播绿色观念、反思现代现象,持守科技时代思的可能性。

获奖情况
个人成就奖
1. 1998年获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联合颁发的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 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3. 2004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作品获奖
1. 1996年,“希腊人的空间概念”(《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获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颁发的“自然辩证法青年成果奖”(1996年5月)。
2. 1996年,“重建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第2期)获“《自然辩证法研究》创刊10周年优秀论文奖”(1996年5月)。
3. 1996年、1997年,《科学的历程》(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获96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997),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1997)。
4. 1999年,《时间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二等奖(1999年)。
5. 2001年博士论文《技术与形而上学》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6.  2008年,《时间的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7. 2009年,《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获“200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教学获奖
1. 2005年,“哲学本科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北京大学)”获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获奖者吴国盛、叶朗、赵敦华、丰子义、胡军。
2. 2005年,《科学通史》被评为北京大学精品课程,获奖者吴国盛。
3. 2010年,《科学通史》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获奖者吴国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