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生平简介

钱学森的生平简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2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 

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01
生平简介
钱学森(1911~ )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二、科学成就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
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
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2.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3.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4.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5.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6.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7.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 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 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2) 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3) 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8.人体科学
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
钱学森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他认为气功、特异功能是一种功能态,这样就把气功、特异功能、中医系统理论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起了重大作用。在钱学森指导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1984年开始对人体功能态进行研究,他们利用多维数据分析的方法,把对人体所测得的多项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以及它在各变量组成的多维相空间中的位置,运动到相对稳定,即目标点、目标环的位置。他们发现了人体的醒觉、睡眠、警觉和气功等功能态的各自的目标点和目标环。这样,就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在人体系统上体现出来了,开始使人体科学研究有了客观指标和科学理论。

9.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
回答者:cxy_123 - 秀才 三级 10-11 19:26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一)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第3个回答  2009-10-31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

1940年代,钱学森是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在1950年代的红色恐慌中,美国政府指控钱学森同情共产主义,钱学森及其家人都被错误地监禁在[1]洛杉矶附近的一座离岛上。随着参与机密工作的资格遭到剥夺,钱学森决定返回中国。在对其实施了5年的软禁后,美国政府在1955年释放了钱学森,用以交换回在朝鲜战争中被俘的美国飞行员。在得知美国政府释放他的消息后,钱学森在1955年9月登上了美国总统轮船公司(American President Lines)的克莱夫兰总统号(Pres. Cleveland)经香港返回中国。回国后,他领导了中国的火箭、导弹及航天计划,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小行星3763被命名为钱学森。

早年
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杭州(现下城区马市街方谷园2号钱学森故居)[3]。父亲钱家治(字均夫,1880年-1969年)曾留学日本。
1914年父亲钱家治到北平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迁居北平宣武门外。
1918年入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1921年转入北京高等师范学院第一附小。
1923年钱学森入学北京高等师范学院附中。
1929年秋,钱学森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铁道机械工程。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8月,赴南京中央大学参加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考试。10月成为20名留美公费生之一。
1935年钱学森在清华大学导师空气动力学教授王士倬指导下到南京的航空工厂、南昌的航空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实地考察,决定未来留美的学习方向。王士倬原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议钱学森入麻省理工学院,进修空气动力学。
赴美
1935年9月,钱学森等20名庚款留美公费生,从上海搭乘杰克逊总统号轮船,赴美国西雅图。
1936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后,到加州理工学院求见空气动力学权威西奥多·冯·卡门教授,征求进修意见。冯·卡门建议钱学森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进修。同年秋,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冯·卡门。
1938年钱学森和冯·卡门合作,发表重要论文《可压缩流体的边界层》、《倾斜旋转体的超音速流》。
1939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八月发表重要论文《可压缩流体的二维亚音速流》阐明压力修正公式,后被学界称为钱-卡门公式。因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位列美国陆军航空兵上校。
1940年加入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制组,研究火箭固体燃料、结构变形等课题。
1941年参与风洞研制。
1942年发表论文《风洞的汇聚风斗之设计》
1943年美军情报部探知德军正在德国境内建立大规模的火箭发射基地,火速拨款成立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下设弹道、材料、喷气、结构四组。钱学森任喷气研究组组长,成为世界知名的火箭喷气推进专家。
1944年美国国防部聘冯·卡门为美国空军顾问,草拟未来20年美国太空研究的蓝图。冯·卡门特约钱学森到华盛顿参加他领导的国防部科学顾问小组。1944年冬,钱学森辞去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的各项职务,到华盛顿参加国防部科学顾问组。
1945年4月,美国国防部派遣以冯·卡门为首、团员包括钱学森在内的调查组,飞往德国,询问德国火箭科学家。钱学森亲自询问德国火箭科学家包括沃纳·冯·布劳恩、鲁道夫·赫曼[4]。冯·布劳恩应钱学森的要求,写出书面报告《德国液态火箭研究与展望》。钱学森还视察隐蔽在不伦瑞克市郊松林中德军绝密的戈林空气动力学研究所和德国其他地方的风洞,撰写多份报告。冬,钱学森由助教晋升为副教授。
1946年发表论文《超等空气动力学》、《超等空气动力学,稀薄气体力学》,主编《喷气推进的新天地》论文集。八月,应聘麻省理工学院,辞去加州理工学院和喷气推进实验室所有职务。
1947年晋升为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9月,与声乐家蒋英在上海结婚。
1949年应聘为加州理工学院正教授,并出任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5],领导美国太空火箭的研究。同年,钱学森申请加入美国国籍。
1950-1955年,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盛行,美国政府指控钱学森窃取机密企图运回中国和隐瞒在30年代加入共产党,并且吊销他的机密工作许可证。由于钱学森此时的工作均涉及机密,所以他无法进行正常的科研。遭受到美国政府毫无事实根据的迫害之后,钱学森决定回国。但由于美国担心其所知为共产中国所利用,将其软禁在家中长达五年。在此期间,他只能涉及一些基础学科的研究与教学。美国人认为钱学森所知的机密信息五年后就会变得过时而没有用处。钱学森后来幽默地说,“不让我做研究,我会在这里(用手指头)发展”。有消息称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后,钱曾受到美政府邀请,但因其只补偿不认错的态度而拒绝前往。
回国

钱学森回国1955年10月,在中、美政府长达几个月的日内瓦双边会谈之后,钱学森得以回国。
1956年与钱伟长、郭永怀等创建、主持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首任所长。
从1956年起,钱学森开始在中国建设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并任该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指导计划协调技术。1958年开始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58年与中国科学院同事共同倡议并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58年受当时大跃进气氛影响,曾在《中国青年报》著文,表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假设植物光合作用30%的效率可以达到,并假设植物中的1/5能转换为可吃的粮食,认为只要必需的水利、肥料、劳力等等条件能满足,那么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达到“2000斤的20多倍”[6][7]。
1959年8月,钱学森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东风一号”近程地地弹道导弹发射成功。1965年人造卫星工程开始实施,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他为建设中国火箭弹道和航天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
1967年冯·卡门门下,名家辈出,但他在1967年出版的自传中,独为钱学森立传[8]。世界上古往今来,多有门生为老师立传,而老师为门生立传记,可谓绝无仅有。冯·卡门对钱学森的评语:“美国火箭领域中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我的杰出门生”。
晚年
1986年6月27日,中国科协三大会议选举钱学森担任科协主席。
1991年被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1999年9月,与钱三强、邓稼先等共23人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6年10月,与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盘等共5位专家获“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200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钱学森塑像[9]。
2009年钱学森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10]。
2009年10月31日上午在北京逝世[11]。
第4个回答  2019-11-09
钱学森(1911—2009),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
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1938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1950年开始争取回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才回到祖国。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外交上的不断努力,钱学森回国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2009年10月31日早上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