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在与明军的对抗中表现如何?

如题所述

日本战国时期的将领与明军只在壬辰朝鲜战争中交过手,所以要评价战国时期的名将与明军战力的对比是有据可依的,总的来说明军战力远胜于日军。


在壬辰朝鲜战争中,如德川家康、伊达政宗这些日本最为顶尖的名将都留在了日本国内作为后备军,始终没有参战。而在参战的日军将领中,能称得上战国一流战将的,也只有加藤清正、岛津义弘和立花宗茂这三人,其他的至于小西行长、福岛正则之类的都只能称的上是二流、甚至是三流战将。


▲日本当时还活着的第一战将应该是伊达政宗,不过他并没有出现在朝鲜战场上


日军与朝鲜军交手的情况在此就不说了,总的来说朝鲜军只有被日军虐的份。从1594年4月开战以来日军就势如破竹,朝鲜军基本没有抵抗的能力,整个朝鲜的三京八道很快就全部沦陷,朝鲜国王也仓皇逃到了鸭绿江边,向大明求救。


▲日军第一次侵朝战斗序列


当时朝鲜国王已经被打成了孤家寡人了,为了能让明朝派援军过来,就淡化了日军的战力,导致明朝一开始对日军是比较轻视的,也只是派了小股的游击部队前往平壤。结果到了平壤才发现朝鲜人给明军挖了个大坑,再加上当时连日大雨,明军火器失效,这小股部队就被日军击败。当时辽东总兵祖承训闻讯赶紧率5000精骑渡过鸭绿江支援,也惨遭败绩。从这里就能看出,当时日军还是有些战斗力的。


经过前期的交手,明朝算是明白过来了,这次进攻朝鲜的日军跟当初戚继光遇到的倭寇完全不是一回事,日军来的都是正规军,不但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还都是日本战国一百多年打出来的兵,战斗力非常强悍。


▲明军前线总指挥李如松


之后明朝便对日军重视了起来,由兵部侍郎宋应昌为经略,名将李如松为提督,调集了南北精锐部队四万三千人赶赴了朝鲜。1593年1月5日,明军兵至平壤城,此时据守平壤的是丰臣秀吉的心腹,日军第一军主帅小西行长,第一军也是侵朝日军中最为重要的主力,虽然领头的小西行长算不上日本的一流战将,但他手下的士兵确实日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


1月8日,明军展开攻城战。战役开始后,李如松先是用数百门火炮对平壤城发动了猛烈的炮击,很快日军就被炸得人仰马翻,就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给炸飞了。随后明军对平壤城发动了攻城战,一时间枪林弹雨,血肉横飞。日军凭借高大的城墙据险顽抗,明军也是前仆后继,奋勇杀敌,正当战斗打到白热化的时候,平壤七星门被明军轰开,明军便从七星门蜂拥而入,小西行长一看大势已去,不得不把残兵收拢到了城中的土堡之中继续顽抗。到了晚上,小西行长率第一军主力渡大同江突围,遭到明军埋伏,很快炮火就如雨点般落到了大同江上,过江的日军乱作一团,李如松乘机追击日军,此战下来日军第一军基本算是报销了。


平壤战役之后,明军收复了整个朝鲜北部,日军被迫退守汉城,由此,明军就收复了朝鲜三京中的两京,平壤和开城,八道中的四道,恢复了朝鲜的半壁江山。


最能体现明军与日军战力差距的,还是碧蹄馆之役。


当明军步步紧逼汉城的时候,主将李如松从一个朝鲜人哪里得到消息,说日军已经退出了汉城,汉城已经是座空城了。李如松这个时候也是立功心切,再加上送信的朝鲜人很可能是日本奸细,便派总兵查大寿率三千精骑侦查日军,打探汉城的情况。


其实这是日军的诱敌之计,当查大寿率三千精骑来到汉城附近的时候,就与日军诱敌的部队相遇了,这支诱敌的日军主帅是日军西国(整个日本西部的第一名将)第一名将立花宗茂,这一交战下来,即便是日本西国第一名将,战国时期的一流战将立花宗茂也被查大寿打了个落花流水。


▲碧蹄馆之役,直接打的日军怀疑人生了


立花宗茂战败的消息很快就震惊了汉城的日军总司令部,当时日军侵朝总司令是丰臣秀吉的养子宇喜多秀家,他连忙召集了几乎所有在朝的日军高级将领开会,在会上宇喜多认为要集中所有主力跟明军干一下子,于是一时间日军的几乎所有主力一下子都云集到了汉城周边。日军集结了三万精锐,包括了日军在朝的一干主将,如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真正能称得上战国一流名将的只有立花宗茂)等人,将查大寿的三千明军包围在了汉城以北15公里的碧蹄馆。虽然明军只有三千人,但这些人都是辽东铁骑精锐中的精锐,在查大寿的带领下,这三千明军跟十倍于己的日军激战了一昼夜,日军楞是没占到半点便宜。但毕竟是三千对三万,明军眼看战斗到危机的时候,李如松带着两千精骑杀到,一下子将日军的斗志击溃,日军仓皇退回了汉城。此战之后,日军就丧失了跟明军正面交战的信心,一直就龟缩防守了起来。


碧蹄馆之役后,日军是被打的彻底丧失了信心,他们知道跟明军打野战没有胜算,便一直守着汉城耗了起来。后来李如松得知日军在朝鲜的粮仓在龙山大仓,就派查大寿等人率精锐敢死队夜袭了龙山大仓,将日军囤积的粮草烧了个干干净净。日军见粮仓已失,只得主动退出了汉城,退守到了釜山一线继续与明军对峙。之后一直到1593年6月,日本与明朝方面展开了议和。


议和的过程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就是日本的要求明朝不能接受,明朝的要求日本也不能接受。就这样谈到了1597年,谈判最终破裂,朝鲜战事再起。日军出动陆军14万,水军7200人再次入侵朝鲜。


▲日军第二次侵朝战斗序列


这次朝鲜由于有明军把守,所以日军在初期的进攻并没有第一次侵朝那么顺利,很快就被阻挡在了蔚山一带。之后朝鲜水师在李舜臣的带领下大破日本水师,日军在陆地和水路两路进攻受挫的情况下,于1598年将大部队7万多人带回国内休整,留下了加藤清正、岛津义弘带领64000人防守占领区。


▲麻贵


见此情形,明朝与朝鲜联军便组织起了反击,准备一举扫荡日军将日本势力彻底逐出朝鲜。9月总兵麻贵率29000余人从庆州出发攻打蔚山,此时据守蔚山的是日军名将加藤清正。加藤清正鉴于日军野战不是明军的对手,便打算一直龟缩防守。后来明军火炮运到以后明军就对蔚山展开了攻城战,这一战双方都伤亡惨重,可以说是打了个平手。就在攻城战持续的时候,日本方面传来消息,丰臣秀吉病死,于是日军便逐步撤出了朝鲜,朝鲜战争也终于结束。


▲加藤清正遇到麻贵,也只有龟缩防守的份


所以纵观整个壬辰朝鲜战争,总的来说明军的战力是在日军之上的。其实从双方的体格也能看出部队之间战力的差距。当时日本人普遍都比较矮小,即便是日军当时的第一战将伊达政宗身高也仅为1米63,如果是普通士兵的话,基本也只有1米5左右。而明军的关宁铁骑基本都是1米8以上的大个,由于体型上的巨大差距,交战时候的表现就可想而知了,就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成年人去跟初中生打架。


虽然日本最能打的将领并没有出现在朝鲜战场上,但加藤清正、岛津义弘和立花宗茂这三人也能代表当时日本最出色战将的水准,而且日军侵朝的部队也是日军最为精锐的部队。尤其是立花宗茂,在碧蹄馆战役中即便是十倍于明军的情况下还是最终被明军击败,就足以见得当时日军的名将相对于明朝的一流将领来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的。虽然加藤清正在整个朝鲜战争中都有上佳表现,但也仍然改变不了战局,毕竟日军与明军战力差距太大,面对骑兵出身的麻贵也只有防守的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