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七个朋友是谁

苏轼的七个朋友是谁

苏轼关系比较好的一共有八个朋友,如下:
李公麟,字伯时北宋著名画家。
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
黄庭坚 ,字鲁直,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佛印,宋代云门宗僧。法名了元,字觉老,俗姓林。
章楶(楶音:杰),字质夫,北宋中晚期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
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次子,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
秦观,字太虚,又字少游,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22
只知其二

:

1.苏轼在黄州与地方父老共耕共食,筑了一个小房子在东坡,故自号东坡居士。在这段时间,苏轼最好的朋友是陈慥,字季常,为了安慰苏轼,他不断前来看望,老朋友一见,便谈得十分投机。

苏轼严肃道:「你和我这个罪人一起喝酒,不怕受牵累吗?」

陈慥端杯酒,一仰脖子喝乾了,酒杯往桌上一搁,说:「我怕什麼!我本来就是一个布衣,还怕什麼?」

「我怕….」苏轼说。

「你怕什麼?」陈慥急忙问。

「我怕再被逮进牢狱,咱们俩就不能在一起喝酒了!」说著,二人便哈哈大笑,苏轼将两个杯子斟满酒,两人再乾一杯。

由於交了苏轼这个朋友,使得人们到今天还晓得陈慥怕太太的事,原来陈季常的妻子颇为凶悍,苏轼觉得很好玩,拿起笔来就写了一首诗: 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柱杖落地心茫茫。 从此「河东狮吼」成为凶婆娘的代名词,「季常癖」三个字也就等於惧内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曾为这个好朋友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方山子传>,讲道自己27岁的时候,第一次见到陈季常的情景!

「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於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这段描写他初见任侠不羁的青年陈季常,见他带著随从,轻骑弯弓射鸟一发即中的英姿,与苏轼论兵法天下事气度恢宏的样貌,两个人年龄相仿,言语投契结为好友,陈季常这个人非常特别,他家财万贯且家世显赫,在洛阳坐拥豪宅花园,若要入仕为官对他来说是非常轻而易举之事,但是不知道什麼缘故,他终其一生不曾为官,并且因为某种不可考的原因,中晚年后他舍弃一切,在荒僻的乡野间过著一种极其低调的隐居生活,但在江湖豪客中仍旧是声名显赫的人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檃括《归去来辞》,与他谪居黄州时的心境有关。苏轼在黄州的时候,曾辟东坡为居所,因自号东坡居士。他在东坡上盖了间名为「雪堂」的屋子,十分简陋。当时有许多人认为这屋子与他的身份极不相称,便都投以疑惑的眼光。唯独苏轼的朋友董毅夫,对他的高节欣赏有加。苏轼遂将《归去来辞》加以檃括,写成<哨遍>一曲,使之能唱,然后赠予董毅夫。<哨遍>的序说「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既治东坡,筑雪堂於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辞,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僮歌之…」大抵交待了作<哨遍>的缘由,不过仔细推敲的话,还有其他原因在。一起先来看看<哨遍>全文:「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徵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返,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苏轼曾含蓄地说自己檃括《归去来辞》,乃「虽微改其词,而不改其意」(见苏轼《与朱康叔》)。但若将本尊和分身两相对照的话,就可看出苏轼极为不凡的聪明才智。《归去来辞》的文字,可说非常精鍊,没有一句废话。在这种情况下要加以檃括,有著相当高的难度,非一般人能为之。苏轼檃括此作的高妙处,在他融合了《归去来辞》的「序」与「正文」的精旨。譬如:<哨遍>的首句「为米折腰」,概括了老陶史传的可靠记载;次句「因酒弃家」,凝缩了「序」文的「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等语;第三句「口体相交累」,从「序」一下过渡至「正文」,除了味道不变,甚至还有导入主境的妙效。所以说,苏轼改写《归去来辞》,实际是一种艺术创造。为什麼像苏轼这样多产的大文豪,也会檃括他人的文章呢?理由很简单:因为他实在喜爱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从苏轼《与朱康叔》中「旧好诵陶潜《归去来》」一语,可以看出《归去来辞》是苏轼念念不忘的「老相好」。但是《归去来辞》对喜欢哼哼唱唱,而「常患其不入音律」的苏轼来说,未尝不是一种遗憾。苏轼於是将《归去来辞》「微加增损,作《般涉调 哨遍》」,把原本不可歌的,变成可歌的。这不仅是苏轼结合音乐与文学的另一项实践,以这样一份礼赠予董毅夫,也是诚意十足的。<哨遍>的评价如何呢?南宋知名词论家张炎,是这样说的:<哨遍>一曲檃括《归去来辞》实在精妙。那是连周邦彦、秦少游之类的才子,也做不到的。张炎,予<哨遍>极高的评价。末了,谨录陶渊明《归去来辞》并序於后,便於各位细细对照、玩味: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於小邑,於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於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於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文字如有出入,敬请 指瑕)

3.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