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朝以前是没有烤箱的那么像桃酥口酥这一类糕点是怎么做出来的?

如题所述

中国传统糕点制作的工艺多之又多,蒸和烘烤是制作糕点用的最多的方式。
三国时期,西凉刺史马腾进献曹操一盒酥。曹操随手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就放到了案头上。杨修进来看见了,就拿来分给大家吃了。曹操回来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丞相您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您的命令呢?” 曹操和大家嬉笑一场,心里却很讨厌杨修。
没有现代烤箱,到底是怎么做出那一层层松软的酥皮的?
据史料记载,唐宋时,当时长安有专业“饼师”和专业作坊,采用烘烤方法,使用“饼鏖【áo】”(平底锅)等工具,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吊锅烘烤”。
到了宋代,已采用油酥分层和饴糖增色等技术,制作各种不同口味、口感的酥饼。
苏东坡有诗写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月饼或者酥软香脆的酥皮类糕点,就是使用这样的方法烘烤而成的。
除了用“饼鏖”,其实中国古代就有烤炉,最早的烤炉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用大缸形的东西或者用土堆砌成灶,里面放上木炭,就是成了烤炉。明炉和闷炉更是古已有之,只不过一般只有店家和大户人家才有。
例如曾侯乙铜冰鉴,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
此冰鉴为重要祭典或宴请重要宾客时使用。铜冰鉴为方鉴内套方形尊缶,方鉴底部安有弯形栓钩,正好插入缶足穿眼,把缶稳住。方鉴与方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季可置冰块于其中冰冷食物,冬季则可置木炭以温烫食物。既是最早的“冰箱”,也是最早的“烤箱”。
“蒸”就更不用多说,香糯松软的米糕、桂花糕、绿豆糕、栗子糕、马蹄糕……晶莹剔透,细细咀嚼,滑软油润、软糯甘饴,又甜而不腻,清香可口。米香、油香包裹着各类食材的香,重重美味又层层分明,香糯里伴随着丝丝的凉。
而传统糕点大多不只是美味,更有养生功效。如山药糕能够健脾益肾,绿豆糕能够清热解毒,蛋黄酥能清肺热,滋阴养颜……
张天师世居的嗣汉天师府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该地山清水秀、物阜丰饶,天师家厨每年立秋之后都会选用上好的糯米、小麦、荞麦,和以府内圣泉之水,加入龙虎山地区土养蜂蜜,做出具有道教吉祥图案的糕点造型,放入铁锅,灶头用山上扫来的湿地松丝,文火慢烤,反复翻检,直至外焦里酥。这就是天师用来招待贵客的养生家饼。
清代木雕八卦糕模
天师不吝将酥饼的做法外传,中国道教文化特色小镇——龙虎山上清镇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上好的养生酥饼。
如今,虽然读酥世家选用了现代化的烘烤设备,但精心制作烘焙外焦里酥养生糕点的技艺和匠心始终未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5-01
历史悠久的中国糕点世界,可谓博大精深,桃酥、口酥等酥脆可口的糕点,在清朝以前,是如何在没有烤箱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呢?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探索其间奥秘。
在没有烤箱的年代,中国先民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运用各种传统工艺,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糕点。桃酥和口酥等酥皮糕点,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种类。
制作酥皮糕点离不开面粉、油脂和糖这三样基材。先将面粉和油脂搓揉成团,这一步的目的是让油脂均匀地包裹住每一粒面粉颗粒,形成油酥面团。再将糖加入油酥面团中,搅拌均匀,糖的加入不仅带来甜味,还能提升酥皮的脆度。
接下来,就是制作酥皮糕点的关键步骤——千层起酥。将油酥面团擀成薄片,然后均匀地涂抹一层油脂,再将面片对折。反复重复擀片、涂油、对折的动作,直到面皮形成多层结构。这个过程需要反复操作多次,每多一层,酥皮的酥脆度就提升一分。
当酥皮面团完成千层起酥后,就可以分割成大小均匀的小块,整形为桃酥或口酥的形状。在清朝以前,人们没有烤箱,便会借助烧柴的炉灶或者炭火来烘烤糕点。炉膛内的温度高,可以使糕点受热均匀,烘烤出的酥皮糕点外表金黄酥脆,内里松软可口。
除了桃酥和口酥,中国传统糕点中还有许多不使用烤箱制作的酥皮糕点,如油酥饼、蝴蝶酥、蛋黄酥等。这些糕点制作工艺大同小异,都遵循着油酥面团、千层起酥和烘烤的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以前使用的炉灶或炭火烘烤糕点,与现代烤箱相比,火候的控制更具挑战性。糕点师们需要凭借经验和技巧,掌握炉火温度的变化,确保糕点烘烤得当。这种传统工艺的传承,既体现了中国先民的智慧,也赋予了这些糕点独特的风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6-19
那时候没有烤箱采取的是土办法,用砖砌的四方炉子,底火烧炭,上火也烧炭的一个大烤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