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想要赢得苏联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如题所述

这里谈一下战争发展的可能性吧。。毕竟我是一个决定论者,而不是非决定论者。其实,这种历史问题往往最为复杂。

首先,我们知道纳粹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选择发动了对苏联的战争,即“苏德战争”。其结果以苏联在四年后的胜利而告终。以下是几点使战局可能变得有利于德军的措施:

    改变武器生产策略。德军的武器做工精良,性能出色。但最大的缺点出在生产供应前线的问题上。德国军工的设计思路往往追求卓越的单项性能,比如机枪射速快,坦克装甲厚,火炮优良。固然,这是很好的优势,但关键在于这些优势并不能完全抵消因此带来的劣势——生产效率和前线供给问题。精良的高级武器往往伴随着不成熟的设计以及复杂的使用、维护过程以及苛刻的后勤补给要求。这一切在战争时期将难以保证,显著降低了部队的作战效率,提升了武器(尤其是重武器)的非正常战损率。(例子:各类重型坦克机动差,故障率居高不下,对作战环境要求高,适应性差)反观苏军,装备的武器并不是做工精细质量最好的,但却是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可靠、便于大量生产制造,能够快速补足前线的需要,易于维修和使用。由此带来的直观优势就是苏军在进攻或防守时,拥有绝对的数量优势。也就是说,每一门德军反坦克火炮在进行防御时,必须要在苏军推进至防线这一两千米的路程中完全消灭7~8辆苏军T-34型坦克或3~4辆KV型、IS(JS)型苏联坦克。若放过其中的任何一辆,就必须依赖步兵防御。而德军步兵又要以苏军步兵为目标,就会导致防线被攻破。同时,苏军拥有巨大的步兵人数优势(过会儿会讲德国怎么办),一旦攻入阵地,德军必然惨败于近距离的战斗中。同样,德军为什么攻不下苏联防线?天气是次要原因,而数量劣势才是主要原因。一辆德军坦克在进攻时平均要对付2~3门苏军反坦克火炮和十几名反坦克步兵(不算炮手,实际上炮手没了火炮就是反坦克步兵),所以在1943年以后发起进攻的德军坦克多半有去无回。况且,战争中期苏军同样掌握这空军数量3:1的优势。一架德军战斗机在追击一架苏军战斗机时,背后还有一架苏军战斗机,空中还有一架苏军对地攻击机。德军的损失将非常惨重且不可挽回。

    要改变政治对军事的过度干预。希特勒自从兵败莫斯科城下以后就亲自指挥战斗。然而,远在后方的他对于前线的局势分析判断仅仅依靠一张插满小旗子的地图和几名高级参谋军官。他很少全权交付大局给一名德国军官,因为似乎自从遇到失败过后他就觉得那并不可靠。一面代表着一个德国集团军下辖的一个师的小旗子可能在今天代表10,000名德国士兵,在明天可能只代表8,000人,亦或失去了大部分重型武器装备。不能对战局有着直观的看法,也就只能下达一连串不切实际的命令了。反观苏军,在最危急的时刻,斯大林将部队全权托付朱可夫元帅处理。甚至本人在战事激烈的时候睡觉休息去了,可见斯大林对苏军将领的信任。再来苏军将领都是大清洗过来的,对斯大林又忠诚又畏惧,自然拼命全力以赴。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不可容忍德军将领们犯下的过错;而斯大林允许苏军将领们犯错,但是要求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使得将来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朱可夫、科涅夫都曾顶撞斯大林,而斯大林的意见则是:你不服就证明给我看你是对的。而希特勒根本不会给他的将军们这个机会。与其意见相左的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都被其罢免,隆美尔更是惨遭毒手。

    关于德国征兵制度:尽早大量训练更多部队,消除”超人理论“中的”少量精锐部队无敌论“。建立苏联一样的征召制度和军事训练计划。应建立庞大规模的预备役部队,并尽早进行精锐军事化训练。征召女兵进入后勤部队和医疗部队以及军工企业。二战末期,为了应对兵力不足等困难,纳粹德国紧急从占领区征召了许多补充兵和从本土征召了准军事人员。他们将组成部队接替损失惨重的精锐部队进行战斗。然而,这些部队缺乏良好的训练,甚至武器装备都无法达到标准。这注定了他们只能用“对元首的无限忠诚”和“对德意志民族的满腔热血”来抵挡排山倒海的苏军部队。然而,这还不算最糟的。德国的老少民兵组织——"人民冲锋队“和”希特勒青年团“完完全全就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武装。甚至没有统一的制服、武器和足够的训练以及后勤补给,面对苏军只有当炮灰的份。反观苏军,一个多亿的苏联人凡是身体健壮的均为士兵。苏联军事院校和后方军工企业高效率的运行使得每个月有数以万计的生力军部队被组建起来,满编的军团装备了全新改良升级换代后的武器,时时刻刻填补着前线的空缺。而德军的精锐部队和武器装备一旦遭受损失,战斗力也就直线下降了。

    军工部门的觉醒:100%完全动员。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德国的工业完全就没有真正100%动员起来,前纳粹德国工业部长施佩尔心知肚明。德国的生产无时无刻地保障着人民的高水平需求。直到1944年,德国的许多家庭仍然有新鲜的肉类供应。这也是纳粹当权时所承诺的,所谓“贿赂人民”一说。德国不能以行政命令的强制性措施来提高人民对战争的积极性,所以只能靠生活供应来“收买”人民对战争的支持。而苏联则完全不同。成千上万的人民在法西斯的侵略暴行中失去了亲人朋友,斯大林和苏联高官们也失去了自己的长子。对于绝大多数士兵来说,无需内务部队的监督也能拼命地战斗。全国上下都发自内心痛恨着万恶的法西斯侵略者并愿为战争胜利奉献一切。妇女和儿童纷纷进入工厂车间和农庄田地,“一切支援前线”的口号被挂了出来,任何资源都将优先供应前线,然后才是保障人民生存。在德国,未经训练的16岁德国男孩“希特勒青年团”成员朝着远处的苏军胡乱开枪,浪费着宝贵的弹药;在苏联,技术炉火纯青的12岁苏联小女孩取代了资历丰富的老工人,一天生产了几千发机枪弹链供应前线。

最后,就我看来,德国至少要做到这四点,局势才可能扭转。论资源,德国控制着大半个欧洲:论技术,德国绝不弱于苏联。不过要我这个决定论者来说的话,这也不是那个纳粹德国了。因为有很多事情希特勒不会同意改变,他们还要去维护“人种理论”,所以他们不能完全投入战争。纳粹还要花心思“高效”屠杀犹太人,还要搞纳粹畸形的恐怖实验,还要开发一些不切实际的武器(“古斯塔夫”系列铁道炮、“复仇者”系列("V")飞弹火箭等等),为了一个爱因斯坦赌气放弃原子弹(说是“犹太人物理学”而将其作用贬低)。也就是说,他们自身的纳粹理论奠定了他们战争失败的根基。面对战争残酷的现实而不是如古日耳曼神话那样神奇的幻想般的发展,他们不得不修改其理论以自圆其说(如为了接纳日本人作为轴心盟友,赐予其“荣誉日耳曼人”称号;而先前纳粹曾宣称黄种人和黑种人与犹太人共为底层的“劣等人种”,后来为了排除日本人而改”黄种人“为中国人;并让盖世太保逮捕了几千名光明正大居住在德国柏林、汉堡等城市街头的华人进入集中营,战后生还者寥寥无几)。而他们无法也不能更多地在其理论上为现实需要让步了。因为他们过去向德国人民撒了太多的谎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7
那个年代还没有在北非发现石油,如果德国能够控制住利比亚并发现石油,意大利不那么菜,英国在北非肯定败了。然后再打苏联就有力气了。
第2个回答  2020-02-17
不能两线作战,石油等资源需要充足。从服装到武器都需要考虑苏联的严寒天气。
第3个回答  2020-02-17
二战时期,德国战胜苏联的条件,是日本倾全国之力进攻苏联,而不是南下攻打东南亚,招惹美国!
第4个回答  2020-02-17
先打败英国 避免多线作战 不该把重点放在攻打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 当全力进攻莫斯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