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么翻译为文言文

如题所述

1. “为”:怎么翻译(文言文)

(1) 「为」字从「爪」役「象」,象形。

下部的「象」因为地方太小,写得和「象」不太像。为(2) 假借为“伪”。

做,作,干,搞 [do;act;make]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子为不知,我将不坠。

——《左传·定公十二年》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管子·枢言》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

——《管子·心术上》为,施也。又,成也。

——《广雅》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世说新语·巧艺》为之难。

——《论语》。皇疏:“犹行也。”

可以为师。——《论语》人之为学。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推为长。——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为之者较少。

——蔡元培《图画》(3) 又如:为事(办事;成事);为诈(作假);为薪(取薪);为善(做善事);为道(学道,实践圣道);为头(居首;从头开始);为人(做人);为后(立后);为底(治足茧)。(4) 制作;创作 [make;pose]造作,为也。

——《尔雅》以为乐器。——《周礼·春官·典同》。

注:“为,作也。”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

——《墨子·节用上》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见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为棺椁。——《庄子·人间世》应声便为诗。

——《世说新语·文学》既归为记,以启后之好游者。——唐·柳宗元《游黄溪记》(5) 治理 [administer]为,治也。

——《小尔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诸葛瑾为 豫州。

——《世说新语·排调》(6) 又如:为国(治国);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7) 变成,成为 [bee]何遽不为福。——《淮南子·人间训》不能为祸。

终为忠臣。——《世说新语·自新》而改为入。

——宋· 洪迈《容斋续笔》公(袁可立)乃少年盛气,以厘奸为己任。――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子枢,博雅有胆识,为户部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8) 又如:由徒为师(9) 是 [be]不为远者小。——《列子·汤问》不为近者热。

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谓为三横。

——蔡元培《图画》(10) 又如:十尺为一丈(11) 学习,研究 [study]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韩非子》(12) 种植;营作 [plant]东周欲为稻, 西周不下水, 东周患之。

——《战国策》(13) 设置;建立 [establish]。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如:为法(制定法律;成为法律);为命(撰写政令、盟会的文辞);为山(建立功业)。(14) 使 [let]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易·井》(15) 以为;认为 [think;bilieve;consider]为汝多智。

——《列子·汤问》惊为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我将为无人会使此法。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16) 演奏 [play]。如:为乐(奏乐;作乐)〈名〉 姓词性变化为 wéi〈介〉(1) 被 [by]——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不为酒困。

——《论语·子罕》为乡里所患。——《世说新语·自新》为予群从所得。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为操所先。——《资治通鉴》悉为逆据。

——《广东军务记》(2) 又如: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为贼所盗;为敌所败。(3) 于,在 [in]——表示时间或处所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

——《淮南子》为 wéi(1) 和 [and]——表示并列关系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孟子·公孙丑下》犀首以梁为 齐战于 承匡而不胜。

——《战国策》(2) 则,就 [then]——表示承接关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3) 如,若 [if]——表示假设关系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

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史记》(4) 或,抑 [or]——表示选择关系助教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 妥应声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北史·何妥传》《太誓》之注不解“五至”,…不知为一日五来,为当异日也。”

——《诗·周颂·思文》疏不审先生梁朝出仕,为复隐居?——《太平广记》(5) 又如:为复(还是,抑或);为是(抑或;还是);为当(抑或;还是)。为 wéi〈助〉(1) 的,之 [of]——用于名词性偏正结构中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后汉书》(2) 宾语前置的标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孟子》(3) 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

如:大为高兴;广为宣传。(4) 附于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意。

如:广为流传;更为重要。为 wéi(1)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

如:何乐而不为(2)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何命焉为。

——《墨子·公输》为 wéi相为倚伏。——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相为应答。

——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文言文是怎样翻译的

浅谈文言文翻译法:前言:时下文言文翻译已成为高考和中考的一个重点,不管是考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都会有要求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题目,而文言文学习恰恰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同学一学文言文就拿一本翻译参考书,而一旦脱离课本,脱离文言文翻译参考书学生就很难正确的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学生很有必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关键词:保留 补充 删除 替换 调整 灵活 意译时下文言文翻译已成为高考和中考的一个重点,不管是考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都会有要求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题目,而文言文学习恰恰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同学一学文言文就拿一本翻译参考书,而一旦脱离课本,脱离文言文翻译参考书学生就很难正确的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学生很有必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在几年教学生涯中,对文言文翻译我总结了一套有效地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这几种方法提供给大家。

1、保留法在文言文中,我们应将专有名词、国号、地名、人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元封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记承天寺夜游》“元封”是年号,我们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聂政刺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聂政”,“韩傀”都是人名,翻译的时候保留不变。

2、补充法古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充省略的成分。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村人)看到渔人,竟大为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就有人邀请(渔人)到他家去,摆酒杀鸡,热情招待他。

省略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在翻译时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3、删除法古汉语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里没有对等的词来翻译,或者按照现代汉语规律在这里不用虚词,可以删略不译,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

如谦敬副词,某些连词,语气助词,以及用在主谓短语取消独立性的“之”等。“徒属皆曰:‘敬爱命’”。

(《史记·陈涉世家》)——伙伴们同声说:“听从您的命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活着。“敬”表示谦敬副词,可以省略不译,“之”放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独立性,可以删略不译。

4、替换法(又名改易法)词语替换:古汉语中某些特殊用法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就采用意思大致相同的词语来翻译,叫词语替换。例如:“孝公既设,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用遗策”(《过秦论》)——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了先人的基业,照用先人传下来的国策。

句子替换:古代汉语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句式,可变换为现代汉语来表示其特殊意义的相应句式。5、调整法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例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他们互相*近的两个膝盖,都隐没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曹操比于袁绍”。

(《隆中对》)——曹操与袁绍相比。6、灵活法词类的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遇到活用词时,我们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意义。

例如:“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法”本义为法律,名词,这里应译为按照法律,名词作状语。

7、意译法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作严格要求,只要求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译)——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意译)这里我们应选择意译,这样意思更为明确。文言文翻译,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考试的一个重点,我们应掌握一套正确的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望大家能从中受益。

最后,我把这七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概括为一首歌——古文今译歌:词语句法相对应,保持原貌最适应。若遇词语难对应,可用意译来改易。

成分省略须增补,无义词义可删去。句法语序古今异,据今调整莫硬译。

专门用语宜保留,既信且达好今译。

3. 文言文翻译方法是什么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4.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须做到“信”、“达”、“雅”.“信”即准确,不可会错文义;“达”即通顺,不可生涩拗口;“雅”即用语规范,不可滥用俚语土话.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谈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一、组词释义 文言文多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并且很多本身就是由文言词增加一字得来的.这就是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解释很多文言词的依据. 例1:政通人和……(范仲淹《岳阳楼记》)翻译:政事通畅,人民和乐…… 二、照录或更换 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用名词,翻译时照录即可;原文中引用的诗文在翻译句子时也以直录为佳;一些基本词古今意义一样,更无须翻译. 例2: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译:(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做郡守. 例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翻译:所以打鱼的人唱歌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而有的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或语意已经发生了变化;或现在虽然偶尔还在使用,可已经比较生涩了.这就要求我们翻译时把它们更换成现代汉语里相应的词语. 例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翻译: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跑掉. 三、增补与删除 文言文里有很多省略句,而且省略的内容往往多而灵活.我们在翻译时,应该根据上下文酌情增补.例5: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左传·曹刿论战》)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文言文用的一些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多删除. 例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四、合译与分译 文言文中的互文句,翻译时多将上下句合为一句. 例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文言文中的“并提”,翻译时多应分别表达. 例8:风霜高洁……(欧阳修《醉翁亭记》) 翻译: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五、调换顺序 文言文中有一些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调换顺序. 例9: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此外,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用作补语,而现在多用作状语,翻译时也需要酌情调换顺序.例10:行者休于树.(欧阳修《醉翁亭记》)翻译: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六、直译与意译 直译力求逐字翻译,字字落实;意译则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直译准确而简洁,意译灵活而流畅.翻译时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例11: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翻译:在这时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画横线的词语用的就是意译.有时整句也可以用意译. 例1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

5. 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

三载矣,墓尤寒。难见重颜,君处何方?

尤忆当年,奴年方十八,才貌具美。童子韩重,年十九,有道术。奴心悦之,私交信问,许为之妻。此间岁月,奴心悦感怀。然,好景不长,重学于齐鲁之间,临去,属其父母,使奴父王夫差求婚。然,王怒,不允此婚。奴不能与所爱之人相守,生有何乐?奴终日以泪洗面,食不能咽,终郁结而终,葬于阊门之外。

然,呜泣之声不绝于耳。

何人恸哭?

啊!乃韩重也!重君!重归来兮!奴心喜难耐,终魂从墓出,流涕谓日:“昔尔行之后,令二亲从王相求,度必克从大愿。不图别后,遭命奈何!”左顾宛颈而歌曰:

“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既高飞,罗将奈何?意欲从君,谗言孔多。悲结生疾,没命黄垆。命之不造,冤如之何?羽族之长,名为凤凰。一日失雄,三年感伤。虽有众鸟,不为匹双。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尝暂忘!”

一曲歌毕,歔欷流涕。然,盼君许久得见君颜,怎舍轻离?奴邀其入墓一聚。然,重拒之。重曰:“死生异路,惧有尤愆,不敢承命。”

奴知阴阳相隔,然难舍相聚之机缘。遂劝重曰::“死生异路,吾亦知之。然今一别,永无后期。子将畏我为鬼而祸子乎?欲诚所奉,宁不相信?”重感奴言,随奴入墓。奴与之饮宴,留三日三夜,尽夫妇之礼,展尽欢颜。荏苒时光,重将离,奴取径寸明珠以送重,曰:“既毁其名,又绝其愿,复何言哉!时节自爱!若至吾家,致敬大王。”

重遂离去。

然,某日,忽闻重在墓外哭诉。源重既出,遂诣王,自说其事。而父大怒,不信其言,曰::“吾女既死,而重造讹言,以玷秽亡灵。此不过发冢取物,托以鬼神。”趣收重,重脱走至奴处。

奴闻其言,遂曰:“无忧,今归白王。”

奴至王寝,王正妆梳,忽见奴,惊愕悲喜,问曰:“尔缘何生?”

奴跪而言曰:“昔诸生韩重来求玉,大王不许。玉名毁义绝,自致身亡。重从远还,闻玉已死,故赍牲币,诣家吊唁。感其笃终,辄与相见,因以珠遗之。不为发家,愿勿推治。”

母闻之,出而抱之,奴如烟然,散去。

6. 古文中的于是怎么翻译

“于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主要有二:①在这时,在这件事情上.例如《荀子.议兵》:“然后刑于是起矣.”意思是说,接着,“刑罚”这件事情(同位结构)就发生了.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连词).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 意思是说,于是乎派遣御史详尽了解案卷并问讯各位读书人.在古文中,“于”的含义有: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荀子.天论》:“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启:萌芽;蕃:茂盛;畜:蓄;臧:藏.)《列子.汤问》:“达于汉阴.”《史记.孙膑传》:“请救于齐.”《韩非子.显学》:“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上述各例句中的“于”可分别翻译为在、到、向、从、对于.②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③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动词词头.《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注意:“於”作叹词时读wū,不简化为“于”.在古文中,“是”的含义有: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潜《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②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荀子.王霸》:“若是则百吏莫畏法而遵绳矣.”又:这样看来,由此看来.《韩非子.孤愤》:“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组词“是以”、“是故”意义和用法同“因此”.《韩非子.五蠹》:“是故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③系词.王充《论衡.死伪》:“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