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是字的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2

1. 关于是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解释

文言“是”字是兼词,可以是代词兼动词,也可是名词兼动词。

主要原因是“是”的演化过程造成的,本质原因是“是”字在造字之初就有形而上学的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位一体。 许多搞语言工作的人一直认为文言“是”字要么是代词要么是判断词,其实不然,“是”字本身就兼有代词动词的性质。

(不要误解为“是”字有时作名词、有时作代词、有时作动词,而是同一个“是”字本身兼而有之) 一、是字单独作代词、名词、动词、形容词 是字单独作代词,一是处于主语位置,二是定处于名词之前作定语,三是作宾语。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 3、“崤有二陵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崤之战》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5、“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 (《晋公子重耳出亡》) 6、“我业是有年矣”(《卖柑者言》) 1、2句是代词作主语,3、4句是代词作定语,5、6句是代词作宾语。

是字单独作名词。“是”字产生之初就是名词,“实事求是”的是就是本义。

《说文解字》:“是,直也,从日正。段注:“以日为正则曰是。

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以日为正,则正于日也。

“定国是之诏即下”的“是”也是名词。(《谭嗣同》) 是字单独作动词,处于谓语位置。

7、“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梁惠王下》 8、“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 谋攻》) 9、“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是非对举(《齐桓公求管仲》) 10、“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 1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雨霖铃*寒蝉凄切》) 7句中“是诚不能也”的是在副词“诚”字之前为代词,7、8句中其余的“是”字与“非”对举,只是8句中的是字省略罢了。动词“是”除了表判断外,还可以用作表比较的动词,如,“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的“是”,是由名词是“正、则”意引申而来。

(《勾践灭吴》) 是字单独作形容词,也是由本意引申的。 12、“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察传》) 1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二、“是”字的兼词现象 “是”字作为兼词,往往处于前有复杂的短语或句子后无谓语的位置,既作主语又作谓语。

不同于“焉、诸”等兼词,它们可以拆分为两个词,而“是”不可拆分。 (一)“是”兼有代词、动词的功能 1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的“是”是判断词,同时复指,作主语。

(《烛之武退秦师》 15、“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五蠹》) “是”作为兼词,在疑问句中有时倒装 1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7、“求!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为“无乃是尔过与?”的倒装。(《季氏将伐颛臾》) 16、17句的“是”出于同一篇文章,同为疑问句,除了加强语气的“无乃”之外,从语意到句子各要素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是”用法相同。

(二)是字兼有名词、动词的功能 18、“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原谤》) 19、“盘庚……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18句的“是”字,课文、词典注解为“这样看来”,好象解释为插说成分,是不对的。这个“是”字兼有名词“是”的本意“正、则”,可以解为“规律、事实”,同时有动词“是”的本意“以……为是,以……为准”,可以解为“判定、判别、判断”。

19句“是”更为典型,连词“而”字连接的后文是谓词性质的成份,那么“是”必为谓词,只是又有名词本意“正、则”之意罢了。 三、区别“是”字兼词和单性词 什么时候是兼词,什么时候是单性词,如何区别?除了前文所述位置的区别外,还可以采取替换法。

代词“是”可以用“此、斯”替换,“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

(《晏子辞千金》)“是谓乱军引胜”。 (《孙子* 谋攻》)——而这个位置的兼词“是”不可用“此、斯”替代,“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是”可以用“为”替换。

例如,“是何楚人之多也?”句式应为“楚人之多也是何?”的倒装,“是何”就是“为何”。(《垓下之围》)“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而兼词不能用“为”替换。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能换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知也”。

四、“是”为兼词的主要原因 A“是”字在造字之初就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功能。B在语言演化过程中,“是”字由名词代词演化为今天的判断动词,必然有一个桥梁,这就是“是”字的兼词.那么“是”成为兼词的本质是什么?肖娅曼认为:“它自产生之日起,即集形而上学之本在、存在、存在。

2. 有些字的文言文意思,跪求

1、易

(1)换,交换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战国策·魏策》

(2)改变,更改

狱词无易。——清·方苞《狱中杂记》

(3)容易。与“难”相对

贵货而易土。——《国语·晋语七》

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

2、难

(1)困难;艰难;不容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2)为难,畏难;感到困难

铁衣冷难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类

(1)又

亦类此耳。

梨栗枣柿之类。——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2)事例;条例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相似;像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4、故

(1)事;事情

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

(2)旧识;旧交

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5、知

(1)懂得,了解,理会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韩愈《杂说》

(2)要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1、易 :(1)交易;(2)交换;(3)改变;(4)容易;(5)轻视;(6)平坦;(7)怠慢;(8)周易的简称。

2、难 :(1)困难;(2)灾难;(3)诘责。

3、类:(1)种类;(2)相似;(3)大都。

4、故:(1)原因;(2)事故、变故;(3)旧;(4)故意;(5)死亡。

5、知:(1)知道;(2)知识;(3)交好;(4)执掌、负责。

3. 现在的“是”字怎么翻译成古文

“是”在现代文中一般作为作谓语动词出现,表达存在或状态,构成判断句式在古文中相应的常用词有“为”,“乃”等。 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4. 文言文的‘于’字有哪些翻译

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明《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庆既,覃于流虹恩,宜颁于秉钺。”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

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西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

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五、动词 (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5. 谁能告诉我古文中"有"字的用法及意思

(一)有。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特指领有,占有。孟子公孙丑上:“武丁朝诸侯,有天下。”又特指具有某种美德。左传襄公三年:“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祁奚有此美德。)

(二)通 “又”。 一般用语称数法。“有”字防在两位数的中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这是上古称数法的特点。

(三)名词词头。 尚书“何迁乎有苗。”又“亮采有邦。”又用于有些形容词前。诗经邶风击鼓:“不我以归,忧心有忡”[有司]掌管某方面事物的官吏。史记廉蔺列传:“召有司案图”

6. 古文全文翻译

【译文】一个人做事要胆大,有魄力,但考虑事情又要心细、周密;用智要圆通灵活,但行为要端正大方。大的志向没有才干不会取得成就,而大的才干没有勤学苦练也是不成的。读书并不是能记能背,而要探究事物的所以然,融会贯通,如亲身实践。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一展露才能就任丞相,淮阴的韩信一被重用就拜为大将,他们果然都是盖世雄才,这都是平时善于学习的结果。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读书应当知道这些。不然的话,世上能读书、能写文章却不善于做官、不善于做人的人就太多了。

【阅读提示】本文是郑晓训诫儿子的话,教育他要重视立志、读书和做人。文中的“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盖世雄才,皆是平时所学”等语,饱含人生经验;读书当“如身亲履之”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嘴对鼻子说“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子说:“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子对眼睛说:“子有何能,而在我上也?”眼睛说:“吾能观美丑,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子又说:“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毛说:“我也不愿与诸君相争,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

眉毛,眼睛,嘴和鼻子他们四个都有灵性.一天,嘴对鼻子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鼻子回答:"我能识别香味和臭味所以才能在你的位置之上."鼻子对眼睛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眼睛说,:"我能观察善恶美丑,遥望东方和西方,我的功劳不小,所以位置在你上面."鼻子又说,"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领,也在我上面呢?"眉毛说,"我不能和各位相互争辩比较.如果我在眼睛鼻子下面,不知道你的脸放到哪里?"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 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武略,武功。〕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过去周朝有个人,(一生)多次求官没有得到君主赏识,(直到)年老鬓发斑白,(这天)在路上哭泣。有人问道:“您为什么哭泣呢?”他回答说:“我几次谋官都得不到赏识。现在自己伤心已经年迈,失去机会了,因此伤心地落泪。”那人又问:“您为什么一次都得不到赏识呢?”他回答说:“我少年时苦读经史,后来文才具备,试图求官,不料君王却喜欢任用老年人。这个君王死后,继位的君王又喜欢任用武士,我改学武艺,谁知武功刚学成,好武的君王又死去了。现在新立的君王开始执政,又喜欢任用年轻人,而我的年龄已经老了,所以终生不曾得到一次赏识,未能做官。”

(附)仕:做官。 遇:遇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赏识。 时:时机,机会。 就:古今异义,都是动词,都解释为“完成”“实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