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亲子教育

如题所述

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3.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5.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6.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
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不要护孩子的短。
11.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
12.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
13.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的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的。
14.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亲,不利于教育。也许没有科学道理,但绝对适用。
15.注意培养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17.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
18.要常换位思考!对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长应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话,我将会怎样?
19.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一定的压力和责任!
20.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21.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
23.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24.不要吓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
25.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26.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2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
29.让孩子正确树立心目中的偶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27
推荐:
一、孩子在0-6岁的心理成长过程当中,存在很多重要阶段。孩子在这些阶段会有一些特殊的行为表现,如果家长把孩子的行为当成不乖而予以斥责的话,很容易造成他的内心伤害,埋下心理隐患。

儿童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按照心理发展的阶段,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进行某一操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
出生几个月持续到一岁多,是精神分析学派所认为的口欲期。这个时候的家长会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劝说和阻止,孩子总会把手放进嘴巴里,而且吃得津津有味。很多家长感觉到不干净从而强行阻止孩子的行为,殊不知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感官刺激集中在口腔里面,只有通过口腔才能去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只有正常度过这个阶段,以后才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这都是口欲期没有良好心理发展的结果。
两岁多的孩子开始有了对于物品所有权和人际界限的认识,在家里常常会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爸爸妈妈需要知道的是,孩子这时候还没有自私的观念。而是在自我意识上要把自我和别人的物品和想法区分开来,也就是是在进行物权归属和人际界限的练习。通过这种联系,来确认他与物品的关系。如何教育孩子,国外的教育专家认为,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
二、早教不意味着知识灌输,总是用“教”的方法容易引起孩子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
三岁以前是孩子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主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过于溺爱孩子,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在孩子有一定认知能力以后,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去做,而是通过示范让孩子去自己模仿,或者告诉孩子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去找到做法。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孩子就不会自我学习去处理解决问题,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这样在我们失去的。
三、感受并理解孩子的情绪,是让孩子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悲、恐、惊都是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但由于社会的要求,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自我悲伤和恐惧等负面情绪常常压抑到内心里面。如果周围有人表现出这种情况,往往会觉得很烦。但是无论孩子的情绪是什么,都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孩子需要的,绝对不会是家长在旁边一味地说 “不要哭”。哭是孩子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如果不能表达出来,压抑在心里只会让孩子更难受。家长可以拥抱他,抚摸他,说:“宝贝,妈妈(爸爸)知道你现在非常难过,妈妈(爸爸)理解你。”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第二句话说:“妈妈(爸爸)知道你现在不开心。”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无论什么时候,妈妈(爸爸)都爱你,理解你。”这样,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
四、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三岁时的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家长经常会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关注,从而反复出现打人的动作。实际上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里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也就出现了“咬人”、 “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此外,孩子的语言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孩子在情急之下常常用身体动作的攻击性来替代。他可能只是想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不要懂我的东西。”但是言语还没有组织好,就已经动手动脚了。
孩子的攻击行为,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缘故,想要通过攻击别人发泄内心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家长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把自家孩子隔离开来,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要和孩子沟通,不要责备,而是听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跟这个时候的孩子去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被欺负孩子的家长也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吃了亏。实际上,很多孩子就是通过肢体冲撞来开始交往的。同时,对方的孩子的打人行为并非故意,也不是品德有问题。也不要向其他人提及孩子被打的事情。这些都会使孩子形成我就是容易被人打,是因为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才会这样的心理暗示,长此以往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要消除的行为加进去。
第2个回答  2017-09-28
亲子教育方式
亲子教育[2] 不仅仅是早教师向母亲传播育儿知识与方法的

亲子教育图册(2张)
单向度的传授方式,更是母亲、孩子、早教师之间的交互的、对话的、生活化的、感性的教育方式。

“亲子教育”推行从0岁开始教育的观念,强调全程教育,全程发展,尤其注重3岁以前的早期教育,其目标是实现群体普通儿童的理想发展。它将游戏活动作为主要教育手段,教学活动遵循0岁-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实现幼儿学习、家长培训的指导思想,形成教师、家长与幼儿进行互动游戏的教学模式,是亲子活动的最大特点,目的是通过亲子间的互动游戏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家长成为合格的教育者。但人一生中的亲子关系的好坏取决于亲子互动是否成功,同时人一生的幸福指数高低也与亲子关系和谐程度成正比。
目前,“亲子教育”基地通常以幼儿园为依托,分小时班和半日班两种。小时班要求家长每周带孩子到基地活动一两次,一起玩小猫捉老鼠、钻山洞、包饺子等游戏,12次-16次为一个周期,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亲子活动时间。运动宝贝小时班特点是活动时间短,孩子不觉得累,并会产生意犹未尽之感。同时,每次活动集中完成手眼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某一方面的训练,也有利于老师对家长进行指导。
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2] 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的一种培训方式。
“亲子教育”是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在这里,“子”是指孩子,“亲”就是指孩子以外的家庭内部成员,主要指孩子的双亲。亲子教育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以家长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教育”,其核心内容是父母与其子女相互尊重、共同教育、一起成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5-14

我觉得至少要读几本经典吧,《神奇的逻辑思维游戏书》《3岁,决定孩子一生的神奇手册-(美)怀特著 菅波译》《3岁前,好妈妈一定要懂的育儿心理》

要是不知道咋搜的话,去这里书屋直接下载,免费分享给你望采纳!

网页链接

第4个回答  2017-09-27
最好是陪伴式教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