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汉语词在翻译为外文时经常是采用意译,而不

如题所述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译”)。通常在翻译句子或词组(或更大的意群)时使用较多,意译主要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大量的实例说明,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
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果直译的话,是这样的:
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很明显直译是在讲个故事,但是却无法体现成语要表达的因祸得福的意思。所以我们需要意译:
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gain.
在翻译一些外来事物的词汇时,或因为译者对所译的内容未能完全把握,或因为读者对这些新事物甚感陌生,或因为汉语中无对等的词汇,人们往往采取音译法将其译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所译事物逐渐熟悉起来。这时,人们就会发现有的音译同样显得冗长费解,有的则会导致错误的联想,引起歧义或误解。因此,不少外来语常常经历一个从最初的音译形式到意译形式的变化过程。久而久之,音译形式反而被人们淡忘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10
因为外国没有,,比如太上老君,老子,孙子。
相似回答